《新潮》發刊旨趣書

《新潮》發刊旨趣書

《《新潮》發刊旨趣書》是傅斯年所著作品,出自於《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潮》發刊旨趣書
  • 作者傅斯年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收錄,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新潮》者,北京大學學生集契約好,撰輯之月刊雜誌也。北京大學之生命已歷二十一年,而學生之自動刊物,不幸遲至今日然後出版。向者吾校性質雖取法於外國大學,實與歷史上所謂“國學”者一貫,未足列於世界大學之林,今日幸能脫棄舊型入於軌道。向者吾校作用雖曰培植學業,而所成就者要不過一般社會服務之人,與學問之發展無與;今日幸能正其目的,以大學之正義為心。又向者吾校風氣不能自別於一般社會,凡所培植皆適於今日社會之人也;今日幸能漸入世界潮流,欲為未來中國社會作之先導。本此精神,循此途徑,期之以十年,則今日之大學固來日中國一切新學術之策源地;而大學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中國,影響無量。同人等學業淺陋,逢此轉移之會,雖不敢以此弘業妄自負荷,要當竭盡思力,勉為一二分之贊助:一則以吾校真精神喻於國人,二則為將來之真學者鼓動興趣。同人等深慚不能自致於真學者之列,特發願為人作前驅而已,名曰《新潮》,其義可知也。
今日出版界之職務,莫先於喚起國人對於本國學術之自心。今試問當代思想之潮流如何?中國在此思想潮流中位置如何?國人正復茫然昧然,未辨天之高地之厚也,其敢於自用者竟謂本國學術可以離世界趨勢而獨立。夫學術原無所謂國別,更不以方土易其質性。今外中國於世界思想潮流,直不旁[啻]自絕於人世。既不於現在有所不滿,自不能於未來者努力獲求。長此因循,何時達旦?尋其所由,皆緣不辨西土文化之美隆如彼,又不察今日中國學術之枯槁如此;於人於己兩無所知,因而不自覺其形穢。同人等以為國人所宜最先知者有四事:第一,今日世界文化至於若何階級?第二,現代思潮本何趣向而行?第三,中國情狀去現代思潮遼闊之度如何?第四,以何方術納中國於思潮之軌?持此四者刻刻在心,然後可雲對於本國學術之地位有自覺心,然後可以漸漸導引此“塊然獨存”之中國同浴於世界文化之流也。此本志之第一責任也。
中國社會形質極為奇異。西人觀察者恆謂中國有民眾而無社會,又謂中國社會為二千年前之初民宗法社會,不適於今日。尋其實際,此言是矣。蓋中國人本無生活可言,更有何社會真義可說?若干惡劣習俗,若干無靈性的人生規律,桎梏行為,宰割心性,以造成所謂蚩蚩之氓;生活意趣,全無從領略。猶之犬羊,於己身生死、地位、意義,茫然未知。此真今日之大戚也。同人等深願為不平之鳴,兼談所以因革之方。雖學淺不足任此弘業,要不忍棄而弗論也。此本志之第二責任也。【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收錄

傅斯年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在民國時期的知識界、思想界,他是中國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科學化”的大力推動者,是中國文化“西化”傾向的代言人,是社會民主主義的提倡者。他雖沒有鴻篇巨製的理論著述,但留下的數量不多的文章所表現的堅定立場和明確取向,足以使其成為某種思想選擇的代表,從而進入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視野。本卷選錄文字依內容分為:卷一為五四時期的代表作,卷二為史學思想與史學方法的論述,卷三為三四十年代的時評政論,卷四為教育方面的文字。大體反映了傅斯年在各方面的思想。

作者簡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1913—1919年在北京大學預科、本科學習。北大畢業後,赴英、德留學七載。1926年底回國,1927年任中山大學文科主任及歷史、中文兩系主任。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後,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該所所長達二十三年之久。1930年代在北大兼任教授。抗戰時期,先後擔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中研院總幹事、西南聯大校務委員等職,並同時出任第一至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炮轟孔祥熙、宋子文,震撼朝野,有“傅大炮”之譽。抗戰勝利後,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主持繁重的北大復員工作。1948年底被任命為台灣大學校長,最終“歸骨于田橫之島”。編者簡介歐陽哲生,1962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等處訪學。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嚴複評傳》、《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等。編有《胡適文集》(12冊)等多種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