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舞是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歌舞,如浙江省杭州市茶鄉採茶舞、廣西玉林市的壯族採茶舞等等。各地的的採茶舞,雖然略有差異,但是總體上都是與採茶密切相關的,而且內容豐富,動作優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採茶舞
- 流傳地區:浙江、廣西等
- 特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等
- 風格:茶鄉的勞動生活
歷史起源,舞蹈特點,服飾,道具,動作,曲調,傳承發展,三門石馬採茶舞,崇左採茶舞,玉林採茶舞,杭州採茶舞,開化採茶舞,
歷史起源
大唐時期,品茶之風盛行於世,皇宮內眷之間更盛行一種品茶樂剃欠鬥茶的風氣,每逢春季採摘新茶的時節,宮廷中便會舉行一些慶典、祭祀或茶藝活動,採茶舞便是這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採茶舞是唐代的一種特殊的舞蹈,既不同於宮廷流行的歌功頌德的"軟舞",也不同於國外傳入的胡旋之類的"健舞",而是在"軟舞"的風格上融進了胡旋舞色彩的一種獨特的舞蹈。
舞蹈特點
服飾
採茶舞的服飾,男演員頭戴黑色彩繡頭圈,腰纏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裝,有白色對襟上衣、白長褲、藍長褲、紅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褲背心均鑲上各色彩線。女演員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繡花鞋。有穿淡黃色壯族斜襟上衣、紅色百褶裙,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
道具
動作
採茶舞的動作特點是樸實大方、富於幽默感。茶公常用顫腿、屈膝作矮樁動閥盛霉雅作,舞步輕快瀟灑。手中的錢尺在表演“開荒舞”時可當作鋤頭,表演炒茶時可作拉風箱狀,動作詼諧,富有情趣。茶娘的動作多為羞澀含蓄、細碎輕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狼櫃重立轉”。手中彩扇輕揮疾攏,有如雲朵飄舞、柳絮輕揚,舞姿婀娜,儀態萬千,充分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採茶舞亦歌亦舞,一般兩句或四句一歌,間從鑼鼓或音樂過門。舞者在過門中成△形循環串插,步履輕如蜻蜒點水,急如流水疾風。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曲調
主要曲調有:採茶調、花鼓調、看相調、紫竹調、古人頭調、鮮花調、鳳陽花鼓調。《採茶舞》表演時,先鑼鼓鬧場,接著進行採茶表演,表演開始時圓場,扮演者交叉串連各種隊形,茶心在前、茶斗隨後,其次茶女、花鼓、看相、賣六頭、和尚緊隨茶心旋轉,旋轉後進行反旋轉,上下起伏,轉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隊形里七外八,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賣六頭一人、和尚一人、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舟棄鑽式邊歌邊舞,先後順序是由茶心領唱,茶女接著和唱,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賣六頭念白,花鼓者邊唱邊敲打花鼓,看相者邊唱邊做。每唱一節,變換隊形一次,共表演十二節。最後看相表演完畢結束。整個表演演唱由樂隊伴奏曲,曲調有採茶調,整個表演邊歌邊舞,曲調豐富,民間藝術特色鮮明。
傳承發展
三門石馬採茶舞
據鄭氏宗譜記載,石馬鄭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間從高梘雙婁茶山遷居於此,《光緒寧海縣誌卷三》載“石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茶……”。數百年前,祖輩辛勤,山上山下,地邊角落,山灣山崗,坑邊岩檔,甚至路邊墓旁都種上茶葉,還有山灣名曰“茶園灣”,故採茶舞應運而生。《採茶舞》源於元末明初,盛於清、民國,族人相傳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族人都要舉行採茶活動,歡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文革時期被列入四舊,責令停止活動。1980年後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後,採茶舞重又恢復生機。81年元宵曾被縣文化部門邀請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同年省歌舞總團編導戴群、曲作家朱培華曾赴該村採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縣文化部門曾派員指導,擬代表三門民間藝術赴台州市匯演。
崇左採茶舞
採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於馱盧、那隆、左州等地村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欽州一個打瓦師傅到馱盧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採茶戲,也到附近的更別、屯村、更懶、伏廖村傳授。1918年,邕寧縣那陳村民間藝人賴福棧來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採茶。從此以後,外地採茶戲夜試拜開始傳入崇左。經過4、5代人的傳教,流行崇左的採茶戲,其內容多以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為主旋律。採茶舞是由當地民眾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間採茶隊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慶賀豐收、祈求太平為表演目的。採茶舞有開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紅茶等10多種表演形式。
玉林採茶舞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彩帶等。在春節元祖期間,許多地方幾乎是無村不禁戰戶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杭州採茶舞
採茶舞是浙江省杭州市茶鄉的傳統歌舞。此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走步時二手柔擺,雙膝微顫,舞扇時手腕靈活地抖扇,甩傘時,胸腰有提、沉、含、放。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都含有巧、柔、圓的風格。採茶舞源於茶鄉的勞動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彩衣,腰系繡花圍裙,手持茶籃,口唱“十二月採茶歌”,載歌載舞,描述採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叢、雙手採茶、揀茶和在茶葉豐收歸途中追、撲蝴蝶的喜人形象。整個採茶舞以跳躍活潑的樂曲和輕盈優美的舞姿,使人聯想起風和日麗的茶鄉春天的生動情景。
開化採茶舞
採茶舞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採茶劇團劉信王傳入開化嚴村,之後才有本地民間採茶舞隊,每逢農曆六月廿二日,開化三千元帥廟會時演出,江西傳入的採茶舞,只有擺扇、採茶、獻籃三段程式。後來藝人黃髮將八套花傘舞融進《採茶舞》中,豐富了它的內容。採茶舞,舞姿優美,走步時;兩手的柔擺、雙膝的微顫、抖扇的輕盈,甩傘時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動作,都含有巧、柔、圓的風姿。
崇左採茶舞
採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於馱盧、那隆、左州等地村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欽州一個打瓦師傅到馱盧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採茶戲,也到附近的更別、屯村、更懶、伏廖村傳授。1918年,邕寧縣那陳村民間藝人賴福棧來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採茶。從此以後,外地採茶戲開始傳入崇左。經過4、5代人的傳教,流行崇左的採茶戲,其內容多以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為主旋律。採茶舞是由當地民眾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間採茶隊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慶賀豐收、祈求太平為表演目的。採茶舞有開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紅茶等10多種表演形式。
玉林採茶舞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彩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幾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杭州採茶舞
採茶舞是浙江省杭州市茶鄉的傳統歌舞。此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走步時二手柔擺,雙膝微顫,舞扇時手腕靈活地抖扇,甩傘時,胸腰有提、沉、含、放。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都含有巧、柔、圓的風格。採茶舞源於茶鄉的勞動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彩衣,腰系繡花圍裙,手持茶籃,口唱“十二月採茶歌”,載歌載舞,描述採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叢、雙手採茶、揀茶和在茶葉豐收歸途中追、撲蝴蝶的喜人形象。整個採茶舞以跳躍活潑的樂曲和輕盈優美的舞姿,使人聯想起風和日麗的茶鄉春天的生動情景。
開化採茶舞
採茶舞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採茶劇團劉信王傳入開化嚴村,之後才有本地民間採茶舞隊,每逢農曆六月廿二日,開化三千元帥廟會時演出,江西傳入的採茶舞,只有擺扇、採茶、獻籃三段程式。後來藝人黃髮將八套花傘舞融進《採茶舞》中,豐富了它的內容。採茶舞,舞姿優美,走步時;兩手的柔擺、雙膝的微顫、抖扇的輕盈,甩傘時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動作,都含有巧、柔、圓的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