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兩百年(手術200年)

手術兩百年(2019年陳子雋執導的紀錄片)

手術200年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手術兩百年》是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承制,陳子雋擔任總導演的科學紀錄片。

該片共八集,分別為《理性之光》《手術基石》《長驅直入》《攻入顱腔》《打開心臟》《生死“器”約》《眾病之王》《手術未來》,講述了手術的起源,以及腹腔、大腦、心臟等手術發展的歷程。

該片於2019年6月22日至29日,每晚20:04分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術兩百年
  • 外文名:200 years of surgery
  • 作品類型:科學紀錄片
  • 首播時間:2019年6月22日
  • 導演:陳子雋
  • 集數:8 集
  • 每集時長:50 分鐘
  • 網路播放平台:央視網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疾病和死亡或許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噩夢之一,而手術則是擺脫噩夢直接的方式。有數據統計,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將會經歷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手術從古代蒙昧期的艱難前行,到現代發展成可以套用眾多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操作的整個過程,人類手術史的發展變化歷程,醫療科學的進步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
手術兩百年

分集劇情

選集
第1集 理性之光
  醫學,隨著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份痛苦的最初願望而誕生。從原始巫術發展到現代醫學,人類是如何幸運地走上醫學的科學之路,開啟現代外科時代?在這一集中,我們可以看到1500年前的疑似剖宮產手術、古羅馬名醫蓋倫的行醫神廟、維薩里的《人體的構造》等。
第2集 手術基石
   中世紀的歐洲,手術是剃頭匠兼任的工作。在對人體構造精確認識的基礎上,隨著幾個技術細節的突破,麻醉、消毒、止血和縫合,手術最終成為了現代意義的手術,醫生成為受人尊敬的職業,這也構成了現代手術的基石。
第3集 長驅直入
  隨著麻醉、消毒、縫合等手術基本手段逐漸發展起來,外科醫生首先將目光聚焦於人體腹腔,這是手術第一次長驅直入,進入人體。在這一集中,我們將展示X射線跌宕起伏的故事、講述一台充滿兇險的婦產科手術,醫生如何保證母子平安、一名醫學院畢業的博士是如何被培養成為合格的醫生以及不走尋常路的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微創手術的故事。
第4集 攻入顱腔
  遠古時代的開顱手術,殺人者大腦的奇特之處,神經外科之父——哈維·庫欣創造的腦外科奇蹟,神經外科技術的驚人進展——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顯微鏡等技術,顯微神經外科之父——亞薩基爾憑藉奠定的手術成果被視作顯微鏡界劃時代功勳,以及新的治療理念——腦深部電刺激術的故事。
第5集 打開心臟
  心臟是現代外科領域內最晚才被打開的器官。作為人體的發動機,不停地跳動和充沛的血液讓外科醫生無法打開心臟做手術。為了安全地打開心臟做手術,人類貢獻出超凡的智慧和勇氣。
繼續看6-8集
選集
關閉
資料參考於

幕後製作

2015年,該片導演陳子雋找到了科普著作《心外傳奇》的作者李清晨。李清晨用了一整個春節的時間,交給導演近8萬字的文稿。該片編劇組從文學底稿中梳理出8集的分集劇情內容,以醫學歷史發展作為主線,在歷史脈絡中找尋3至4個關鍵點,再以現實故事作為劇情案例,用歷史加現實的迴環結構,構建該片的敘述邏輯。
該片分集導演石嵐在懷孕期間同時承擔了國內外的外聯工作,完成了與12國的聯絡公關。她在洛杉磯待產前完成了關於血糖儀佩戴者的拍攝任務。
該片主創團隊的成員都是非醫學專業畢業,為此拍攝前經歷了一年的調研階段,翻閱專業書籍、拜訪醫學專家、觀摩手術、開研討會。該片拍攝路線經過英國、美國、德國等12個國家,配樂做了兩版。為保證醫學講述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劇組採訪到了包括郎景和、戴尅戎、鐘世鎮等在內的15位中國院士。除此之外,還採訪到了五十餘位國際專家。

主創團隊

學術顧問
中國工程院院士 郎景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戴尅戎、中國工程院院士 鐘世鎮、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穎浩、中國工程院院士 董家鴻、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良輔、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繼宗、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盛壽、中國科學院院士 葛均波、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樹森、中國工程院院士 夏照帆、中國工程院院士 邱蔚六、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制默、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應祿、中國工程院院士 郎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
藝術總監
張力
製片人
池建新
總導演
陳子雋
總編撰
陳瑤
統稿
陳子雋、柯敏、曾思捷
文學底本
李清晨
分集導演
柯敏(《理性之光》、《打開心臟》)、劉穩(《手術基石》)、沈華(《長驅直入》、《攻入顱腔》)、褚金萍(《生死“器”約》)、陳東(《眾病之王》)、石嵐(《手術未來》)
攝影
王澍、方誌軍、寧楠、鄭重、劉詩樂、關瑞明、王緒傑、桑琪、趙發仲、李岩桑、安兵、張東、段坤、李明、段坤、武政國、張東、李男
航拍攝影
王澍、方誌軍、馬鈺
攝影助理
朴亨楠、張鵬皓、張東亮、周杰、張恆、韓桐、史文亮、趙旭、冉坤、付士林、馬仕勇、張東亮、張磊、錢澄
剪輯導演
龐其鈞、王文君、陳東
剪輯
田潤、陳東、卜陽
執行製片人
譚曉華
技術統籌
衡煒、潘玥
資料
潘玥、陳嘉葦、劉詩錦、陳可欣
翻譯
劉翠蘭、曹瀚文、劉動、曾穎穎、滿園、蘇彤欣、李思雨、王璐瓊、唐曉曉
製片
趙娜、孫亮
合成
許航、石雅琴、黃晶晶、劉珊
國際製片
李琳、程瑋、曹佳輝、黃芊蕙、孟雯、比羅爾、戴曉蓮、金大中、喬佩弦、黃劍鋒、陳銘榕、李瀟楠、金雪、李天盟、周家琛、鄭斯蓉、陳修齊、吳子玉、池家棟、儲寅嘯、趙顯達
宣傳推廣
范博研、孫澤
責編
李婧
解說
姜廣濤
聲音設計
北京響鼓音樂
作曲
陳穎
演奏
中國愛樂樂團
動畫視覺特效
三十七度視界(北京)
調色
張傑、曹渭
製作機構
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影像資料提供機構
美國國會圖書館、德國什勒斯維希大學附屬醫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英國倫敦惠康圖書館、美國醫學圖書館、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耶魯大學庫欣/惠特尼、醫學檔案館、影片《沃爾特·弗里曼大腦額葉切除術》、德國福斯曼醫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檔案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影片《紐約一個城市的誕生》、美國癌症研究所、以色列海法瑞本醫療中心、奧比斯眼科飛機醫院
圖片資料提供機構
英國倫敦惠康圖書館、義大利帕多瓦市立圖書館、北京協和醫院、德國倫琴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哈維·庫欣研究中心、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檔案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拉海博物館、德國福斯曼醫院、德國沃納·福斯曼家族檔案、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協助拍攝
英國愛丁堡大學、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英國倫敦惠康圖書館、英國老手術博物音、英國外科博物館、法蘭西軍事博物館、巴黎醫學歷史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匈牙利森特羅庫斯醫院、匈牙利塞麥爾維斯醫學歷史博物館、匈牙利塞麥爾維斯大學、美中醫藥開發協會、中國旅美醫學專家學者聯合會、德國倫琴博物館、德國漢堡聖喬治醫院、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德國什勒斯維希大學附屬醫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土耳其葉迪特佩大學醫院、德意志光學博物館、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美國巴肯博物館、英國劍橋大學、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附屬布列根和婦女醫院、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圖書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尼泊爾B.P.柯伊拉臘紀念腫瘤醫院
協助拍攝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際司、黑龍江省呼瑪縣縣委宣傳部、武漢協和醫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博物館、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科技館、南京鼓樓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山東省博物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中國人腦庫中心、北京安貞醫院、北京阜外醫院、香港瑪麗醫院、無錫市人民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南方醫科大學人體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北京協和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清華長庚醫院、中國復旦大學代謝與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阜外醫院、中國(河北)第10批援助尼泊爾醫療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友誼醫院、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協助拍攝
梁其姿、周楊朔、楊波、呂恩國、劉英華、董念國、陳澍、央嘎、王光躍、楊震、袁越、徐菁菁、萬闊、羅非、蔡胥、王維、蔡雲博、周祖怡、王光躍、甄橙、王一方、張大慶、於布為、華克勤、郭晶、羅國金、紀洪辰、王子政、路俊雷、高森、張羽、王維斌、蔡軍、王鑫鑫、史繼榮、曹鋒、陳凱、馬冬梅、戴甲培、李振光、林慶堂、張鵬、張克傑、邵廣瑞、藏貽征、王厚江、錢瑩、馮雲、姜岩、陳媛、何劍鳴、張海波、孫彥雋、蔡雲博、周祖怡、王光躍、孫逸飛、陳靜瑜、陳忠華、張棟、裴國獻、陳築昕、宋亞樵、王宏光、王朝夫、張洪義、張曉實、傅劍華、韓為東、楊頓、唐鈞、袁正平、李波、
凌斌、郭慧中、王光躍、步召德、張蘭軍、羅孔嘉、黃文起、江楠、戰佳男、陳峰浩、蔡凌希、林琳、楊靜、黃一飛
製片人
張旭
項目主編
魏巍
責任編輯
袁峰、歐陽秉輝、郝蕾蕾
技術監製
栗小斌、李躍山
監製
汪飛舟、馮雪松、史岩、石世侖
總監製
梁紅
資料參考於

獲獎記錄

時間
頒獎方
頒獎名稱
獲獎者
獲獎/提名
參考資料
2019年
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金紅棉”優秀系列紀錄片
《手術兩百年》
獲獎
2019年
25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片學術盛典暨第6屆深圳青年影像節
年度作品獎
《手術兩百年》
獲獎
最佳編導獎
《手術兩百年》
2020年
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
十大紀錄片
《手術兩百年》
獲獎

發行信息

宣傳信息
2019年5月20日,該片在上海科技節舉辦了一場“手術的時光之旅”主題科普沙龍,通過圖片、視頻、實物展示以及現場互動,向人們介紹了手術兩百年來的發展歷史。12月23日,該片創作分享會暨校園巡講啟動儀式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辦,該活動由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主辦。
播出信息
播出日期
時間段
播出頻道
欄目
播出地區
網路平台
參考資料
2019年6月22日-29日
每晚20:04-21:00
央視紀錄頻道
《特別呈現》
中國大陸
央視網
2020年3月15日-22日

作品評價

該片是中國國內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將人類手術歷經的漫長歲月用光影切開,讓觀眾得以細細觀看手術發展的肌理紋路。(《華西都市報》李雨心評)
該片以“歷史+現實”的迴環劇構方式,全面展示了坎坷又充滿人性關懷的手術進化史,它不屬於血腥、無趣的片子,相反還很下飯,看完該片的觀眾,很有可能就不再害怕手術了。該片記錄了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片中的提到的相對冷門的地名,可以作為一份歐洲打卡旅遊的另類攻略,新意十足。(《錢江晚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