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東山經》是創作於戰國時期的一篇散文,出自《山海經》作者不詳。
《山海經·東山經》詳細介紹了東方四個大山系,共四十六座山的方位和物產情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山海經·東山經
- 作者:已軼
-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 出處:《山海經》
- 作品體裁:散文
《山海經·東山經》是創作於戰國時期的一篇散文,出自《山海經》作者不詳。
《山海經·東山經》詳細介紹了東方四個大山系,共四十六座山的方位和物產情況。
《山海經·東山經》是創作於戰國時期的一篇散文,出自《山海經》作者不詳。《山海經·東山經》詳細介紹了東方四個大山系,共四十六座山的方位和物產情況。作品原文東山之首,曰樕𧑤之山。北臨乾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鱅鱅...
《山海經·東山經》中載: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山。無草木,多石。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譯文:再往南走三百八十里,是姑射山。山上沒有草木,但有很多溪流。再往南行三百里水路,再經過一百里流沙,就到了北姑射山。山上也...
《山海經》是2019年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傳世《山海經》全書篇幅不大,不到三萬二千字,包括《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山經》分為《山海經·南山經》《山海經·西山經》《山海經·北山經》《山海經·東山經》《山海經·中山經》5個部分,故《山經》又稱作《五臧山經》(或作《五藏山經...
朱獳是中國神話中的獸類,據《山海經》記載,此獸樣子很像狐狸,背部長有魚的鰭,產與馱山,據說一旦出現於某地,某地將產生恐慌。原文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里,曰耿山,夫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朱獳,其鳴自詨,見則其國有恐。”《東次二經·耿山》:“有獸...
踇隅 踇隅,讀音是mǔ yú。意思是古代傳說中的山名。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山名。出處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水行九百里,曰 踇隅之山 ,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袁珂 校註:“踇隅音畝宇。”
合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形象,一種獸。據《山海經·東山經》記載:剡山中的合窳,形狀像豬卻是人的面孔,以人、蟲和蛇為食物。原文 《山海經·東山經》:“又東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出處 《...
(曹夕山)又西南四百里,曰嶧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堊。嶧皋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激女(rǔ)之水,其中多蜃珧(yáo)。——《山海經·卷四·東山經》譯文 (曹夕山)再往西南四百里,是座嶧皋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有豐富的白堊土。嶧皋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激女水,水中有...
珠鱉,讀音是zhū biē。亦作珠蟞。意思是龜的一種,其足有珠。解釋 龜的一種,其足有珠。出處 《山海經·東山經》:“ 澧水 出焉,東流注於 余澤 ,其中多珠蟞魚,其狀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部一·珠鱉》:“按《山海經》云: 葛山 澧水 有珠鱉...
《山海經·東山經》記載:總計東次二經中的山,自首座山空桑山起到山止,總共有十七座山,距離為六千六百四十里。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獸身人面,頭上的角與麋鹿的角一樣。歷史淵源 《山海經·東山經》記載:凡《東次二經》之首,自空桑之山至於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狀皆獸身人面載觡。其祠:...
盧其 盧其,讀音為lú qí,漢語詞語,意思是古代神話中的山名。解釋 古代神話中的山名。出處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里曰盧其之山 ,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於涔水 。”
(葛山)又南三百八十里,日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荊芑。雜余之水出焉,東流注於黃水。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山海經·卷四·東山經》譯文 (葛山)再往南三百八十里就是余峨山,山上有茂密的梓樹和楠木樹,山下有茂密的...
獙獙(bì bì),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獸。獙獙屬於狐族,身上雖然生有肉翼,但非常輕薄,並不能飛翔。原文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其名曰獙獙,見則天下大旱。”譯文 (再向南三百里,是姑逢山,山上沒有植物,多金玉礦石。
妴胡 妴胡,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形象,為獸名。據《山海經·東山經》記載:其狀如麋而魚目。原文 又東次三經之首,曰屍胡之山,北望〈歹羊〉(xiāng)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獸焉,其狀如麋而魚目,名曰妴(wān)胡,其鳴自訆。出處 《山海經》。注釋 郭璞註:“(妴)音婉。”
剡山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一座山。《山海經》中記載,剡山屬於東方第四列山系,位於子桐山東北方二百里。原文 (子桐山)又東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山海經·卷四·東山經》譯文 (子桐山)再...
諸鉤 諸鉤,讀音是zhū gōu。意思是傳說中的山名。解釋 傳說中的山名。出處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水行五百里,曰 諸鉤之山 ,無草木,多沙石。”
水碧,漢語詞語,是玉之一種。系水晶一類的礦物,又名碧玉。出處 《山海經·東山經》:“ 耿山 無草木,多水碧。” 郭璞 註:“亦水玉類。” 唐 李賀 《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明 宋濂 《送方生還寧海》詩:“水碧與金膏,價重駭見聞。” 王闓運 《余世松誄》:“水碧...
留牛:當與《山海經-東山經》中所提到的犁牛為同一種動物。鯥(lu):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考證 在今湖南省最南部臨武縣(郴州)境內。文章出處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傳世版本總計18卷,包括《山經》5...
砭針,漢語詞語,拼音是biān zhēn,意思是同“砭石”。參見“砭石”。解釋 同“ 砭石 ”。出處 《山海經·東山經》“ 高氏之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晉 郭璞 註:“可以為砭針治癰腫者。”按,砭,原誤作“抵”。 唐 柳宗元 《報崔黯秀才書》:“吾不幸蚤得二病,學道以來,日思砭針攻熨。”...
鬿堆 鬿堆,漢語詞語,讀音qí duī,意思是鬿雀。解釋 鬿雀。出處 《山海經·東山經》:“北號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郭璞注:“鬿,音祈。”《楚辭·天問》:“鬿堆焉處?”柳宗元改堆為雀。洪興祖謂鬿堆即鬿雀。王逸說鬿堆是奇獸。
《山海經·卷四·東山經·東次二經》:“又南五百里,曰 鳧麗之山 ……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郭璞 註:“龍蛭二音。” 袁珂 校註:“經文蠪侄、注文龍蛭, 王念孫 、 郝懿行 並校作蠪蛭、龍侄。”《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二百里,曰 昆吾之...
犂牛,漢語詞語,讀音lí niú,意思是雜色牛;比喻劣父。解釋 (1).雜色牛。(2).比喻劣父。(3).耕牛。出處 《山海經·東山經》:“其中鱅鱅之魚,其狀如犂牛。”郭璞註:“牛似虎文者。”漢揚雄《法言·修身》:“或問:‘犂牛之鞹與玄騂之鞹有以異乎?’曰:‘同。’”清·趙翼《雜書所見》詩:...
獦狚(gé dàn),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野獸。歷史淵源 《山海經·東山經》:“有次四山之首,曰北號之山,,臨於北海。有木焉,其狀如楊,赤華,其實如棗而無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郝懿行箋疏:“經文猲狙當為...
姑射:山名;仙人:得道的人。原指姑射山的得道真人。後泛指美貌女子。簡介 1.山名。在山西省臨汾縣西,即古石孔山,九孔相通。《山海經·東山經》:“ 盧其之山……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郝懿行箋疏:“《莊子·逍遙遊》篇云:‘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隋書·地理志》雲,...
鱅鱅 鱅鱅,讀音為yōng yōng,漢語詞語,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魚。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魚。出處 《山海經·東山經》:“ 食水 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鱅鱅之魚,其狀如犂牛,其音如彘鳴。” 清 李元 《蠕范·物名》:“﹝魚﹞曰鱅鱅,似犁牛,出 食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