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十個精彩片段速看韓劇《小婦人》
10個視頻 | 3萬次播放
美國內戰期間,馬奇先生遠赴戰場做了隨軍牧師,四個女兒和母親在家裡過著清苦卻堅強樂觀的生活。她們雖貧窮卻樂意幫助比她們更需要幫助的鄰居赫梅爾一家。女人都有著虛榮心,她們希望得到漂亮的衣服,吃到可口的食物,過著如公主一樣的生活。儘管充滿幻想,但在現實生活中,她們一直在憑藉自己的努力來解決生活中的種種艱難困苦。大女兒梅格生性愛美,對戀愛充滿憧憬;二女兒喬獨立自主,矢志成為作家;三女兒貝絲則是傳統乖乖女,柔弱而惹人憐愛;小女兒艾米則鐘愛繪畫。故事追隨這四位女性由女孩成長為小女人的歲月,講述了她們不羈的愛情經歷及她們各自追尋不同理想與歸宿的過程。
小婦人 作品目錄 序詩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一章 扮演朝聖者
第二十四章 閒話家常
第二章 歡樂的聖誕節
第二十五章 第一場婚禮
第三章 勞倫斯家的男孩
第二十六章 嘗試學畫
第四章 負擔
第二十七章 文學課程
第五章 互為芳鄰
第二十八章 持家經驗
第六章 貝思找到了美麗之宮
第二十九章 造訪
第七章 艾米的屈辱之谷
第三十章 後果
第八章 喬碰上了魔王
第三十一章 海外來鴻
第九章 梅格到繁華世界去
第三十二章 溫柔的煩惱
第十章 匹克威克俱樂部和郵政局
第三十三章 喬的日記
第十一章 試驗
第三十四章 一位朋友
第十二章 勞倫斯野營地
第三十五章 心碎
第十三章 空中樓閣
第三十六章 貝思的秘密
第十四章 秘密
第三十七章 新的印象
第十五章 一封電報
第三十八章 束之高閣
第十六章 信件
第三十九章 懶散的勞倫斯
第十七章 忠誠的小姑娘
第四十章 死蔭的幽谷
第十八章 陰暗的日子
第四十一章 學會忘卻
第十九章 艾米的遺囑
第四十二章 孤獨時分
第二十章 肺腑之言
第四十三章 驚喜
第二十一章 勞里玩鬼把戲,喬調解
第四十四章 我的夫君,我的夫人
第二十二章 芳草地
第四十五章 黛西和戴米
第二十三章 馬奇叔婆解決了問題
第四十六章 在雨傘下
第四十七章 收穫時節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世紀是一個“人定勝天”時代開始的世紀,西方文明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以及工業革命的充分準備,已經進入一個大規模地依靠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學技術為武器,向上帝的權威挑戰的時代,因此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已經成為美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奧爾科特更是一個主張大膽改革的嘗試者,她是一位為婦女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和選舉權的衛士。在整部作品中,奧爾科特對很多諸如遊戲、嘗試、試驗、實驗等情節安排,絕非隨意為之,而是在表達其作品的教育主題,嘗試經驗對馬奇四姐妹成長的重要性。
19世紀60年代期間,美國社會中的一個顯著變革就是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擺脫傳統的家庭的束縛,逐漸投入到社會和政治生活中。而奧爾科特運用充滿勇氣與遠見的筆觸描述故事人物的同時也向施加在女性身上的傳統束縛發起了挑戰。
小說的背景是處於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期間,資本主義上升階段就已普遍存在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弊病以及各個階級的道德標準在書內也有反映。
個人背景 小說作者早年在新英格蘭地區的生活經歷,成了以後的寫作題材,由於親身體驗,寫來得心應手,人物靈活生動,情節趣味盎然,且富有教益。
作者1832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A·布朗生·奧爾科特是一個不得志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立志辦學,但缺乏支持者,以失敗告終。同小說中的馬奇先生一樣,他成天耽在書齋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家庭逐漸陷入貧困的境地。生活的重擔落到能幹的母親身上,小奧爾科特為了分擔家累,很早就出外做工,當過家庭教師、國小教師、醫院護士,以後曾看護一貴婦人,並隨同週遊歐洲。她為了幫助家庭、愛好自由,故終身不嫁,《小婦人》中的主角喬,即以她本人為藍本。
人物介紹 韓劇《小婦人》演員陣容盤點,眾明星演繹四姐妹迥異的人生
6個視頻 | 3萬次播放
馬奇太太
馬奇太太在丈夫隨軍參戰之後,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承擔家庭責任,獨自照顧四個女兒;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她還帶領女兒們去資助更為困難的人們,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倫理上的自強。
梅格
梅格不屑於上流社會的虛偽,為了追求真愛而選擇清貧的生活;儘管婚後生活拮据,她仍然意識到“貧窮不是壞事”,因為貧窮賦予丈夫開創事業的勇氣,從而使他們的生活更有意義,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情感上的自強。
喬
喬作為小說的核心主人公,充當著小姐妹的領導者,時時都表現出堅強樂觀、自強自立的個性;她熱愛寫作,一方面因為寫作給她帶來快樂,另一方面,寫作是她保持自立的一種方式,讓她“能不向別人要一分錢而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她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作家並開辦學校,並且在婚後也強烈要求自立,要求“我要承受我那一份,我要忙著賺錢養家”,體現出女性在事業上的自強。
貝思
貝思在母親到前線照顧重病父親的期間。擔負起照顧自己姐妹的任務;她不求回報地愛著自己的家人,窮人和弱者;甚至因為被姐妹們遺棄的玩具娃娃的殘舊而更加珍愛他們;後來貝思久病不起,在死亡面前,貝思坦然接受,毫不畏懼,因為她相信死亡是與自然的融合,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道德上的自強。
艾米
艾米作為最小的女兒,雖然有點嬌氣,她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並為此不懈努力,即使受到挫折、嘲笑也毫不懷疑自己的能力,在結婚後,她沒有按傳統為家庭放棄一切,而是繼續自己的藝術追求;對貧苦民眾的同情心驅使她投身慈善事業,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人性自我完善上的自強。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與社會的協調關係
《小婦人》中四姐妹親密友愛,但作者奧爾科特卻有意識地將她們分成兩組,文中寫到:“梅格是艾米的知己和導師,而由於某種相反性格之間的奇異吸引力,喬也成了貝思的知已和導師,這個靦腆女孩的心事只說給喬聽;同時她對喬的影響也比家裡的其他人大。兩個姐姐常常在一塊,但是各自管著一個妹妹。”在這裡,奧爾科特借著把四姐妹劃分成兩組來暗示其不同性格與當時社會的協調關係。
雖然喬與貝思在性格上完全是背道而馳,一個脾氣暴躁,性烈如火,另一個卻安分守己,溫柔如水,但是兩人在與社會的協調性上卻有很多共同之處。喬熱衷獨立,目標遠大,男孩子氣十足,與社會上的淑女形象格格不入,儘管她也曾試圖改變自己,聽從艾米的建議做一個竭莊穩重的小姐,可是她的天性阻止了她的改變,她的獨特性格與對事業的追求注定她是不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接受的。而同樣不為人們所接受的貝思,既溫順又害羞,由於無法適應學校的生活而輟學在家,她在家中是個賢妻良母型的小姑娘,任勞任怨,無私付出而從不求回報.她仿佛是為別人而存在。書中的貝思就像天使一樣單純聖潔,而不顧於現實的社會。很顯然,奧爾科特將喬和貝思分為一組,是在暗示她們兩人都不符合19世紀美國社會對傳統婦女的界定。
相比較而言,美麗大方,聰明伶俐的梅格和艾米她們兩人都深受上流社會的青睞。梅格嚮往貴婦人榮華富貴的生活,她的目標就是充當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而艾米有點嬌氣,她重視上流社會的禮節和自己的容貌,從小夢想著長大後打進上流社會。儘管梅格看清了上流社會的虛榮,最終選擇嫁給了貧窮但誠實的男人;艾米也在生活中放棄了理想。與鄰居勞里結合,但不容置疑的是,梅格和艾米比喬和貝思更能被世俗的社會所接受容納,將這兩人分為一組無疑也是作者對讀者的暗示。
教育觀
馬奇家的四姐妹,集真善美於一體,擁有善良、勤勞、無私、寬容、堅強等美好品質的原因,是離不開馬奇太太那絕妙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馬奇太太毫不疑問是一位極為稱職的老師。她慷慨無私,樂於助人,不輕易動怒,感恩生活。在孩子們眼裡,她不僅是一個好媽媽,還是她們的知心朋友。她們喜歡向馬奇太太吐露心事和煩惱,而馬奇太太也不負重託,給予她們很好的意見和幫助。正是因為馬奇太太那獨闢蹊徑的親職教育,使得四姐妹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婦人。在她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女性形象,打動無數女性讀者的心弦。
同時,馬奇太太對女兒們寄予厚望,“我希望我的女兒們美麗善良,多才多藝:受人愛慕,受人敬重;青春幸福,姻緣美滿······過一種愉快而有意義的生活······金錢是必要而且寶貴的東西······但我絕不希望你們把它看做是首要的東西或唯一的奮鬥目標。我寧願你們成為擁有愛情、幸福美滿的窮人家的妻子,也不願你們做沒有自尊、沒有安寧的皇后。”
無疑,馬奇太太的“計畫”是成功的。女兒們如她願得到幸福,生活快樂。而這種觀念與現今社會崇尚的拜金主義成為明顯的對比,但這正是《小婦人》的魅力之處,把作品提升到探討成長、探討人生的層面,同時為即將成為母親或已經為人之母的女性樹立典範。
藝術特色 作者主要描寫的是一群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家庭生活,由於社會地位低下,小說中的馬奇一家以及他們的朋友們,都在生活中經歷著自身無法改變的苦難。在小說的開篇,作者表面上描寫的是四姐妹由於生活因為貧窮不得不接受母親的建議取消自己盼了一年的聖誕禮物,實則是想從中體現當時美國社會窮苦大眾的苦難生活:忙碌一年的他們,居然不能實現孩子們小小的聖誕願望。可以說,這樣的大環境對於人物的身心成長是非常不利的。但作者的精妙之處在於她不去盡力描述小說人物的苦難生活,而是濃墨重彩地展現他們在困境中如何相互安慰、相互取暖的動人情感,讓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給苦難的人們從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心靈上的慰藉,藉此實現主人公們的自我成長和自我救贖。
其次,奧爾科特非賞擅長通過細節描寫體現家庭生活的溫暖。每天的家庭生活都是伴隨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度過,平淡中總會蘊含著無數的小小驚喜。小說的情節源自現實生活,奧爾科特不僅藉助人物的言行舉止來直接反映家庭生活的美好,而且注重利用環境等細節烘托小說的主旨。例如:在小說前段部分,作者描繪了聖誕節化裝舞會時的飄雪,是象徵著女孩們的純潔心靈;在小說中段部分,當喬得知妹妹艾米與曾經向自己求婚的勞里訂婚的訊息時,作者提到天空突然下起了陰雨,從而烘托喬失戀時的孤單。小說結尾部分,作者描寫了滿地鬱鬱蔥蔥的莊稼,似乎預示著馬奇太太馬上將要享受的天倫之樂,同時也暗示四姐妹真正成長為年輕有為的小婦人。
作品影響 《小婦人》出版後成為公認的美國名著,100多年以來,一直受到熱烈的歡迎。美國圖書協會、美國教育協會兩會代表選入100種鄉村國小的必備書,其中精選25種,《小婦人》列居25種的榜首,世界上已有數十種不同語言的譯本,20世紀30年代此書也風靡了中國大陸,先後有四、五種不同的譯文問世。
《小婦人》故事情節簡單真實,卻感人至深,問世一百多年以來,多次被搬上銀幕,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世界最暢銷的優秀作品之一、美國最優秀的家庭小說之一。
作者簡介 路易莎·梅·
奧爾科特 (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美國作家。1832年11月29日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傑曼鎮(Germantown)。她的父親布郎遜·奧爾科特一生沉迷於對理想的追求,以至無力擔負家庭生活。維持生計的擔子先是落到他的妻子身上,而後又落到他那富有進取精神的二女兒路易莎·
奧爾科特 身上,路易莎到學校教過書,當過女裁縫、護士,做過洗熨活,15歲時還出去做過傭人。
小婦人 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議她寫一部關於“女孩子的書”,她便根據孩提的記憶寫成《小婦人》。出於作者意料的是《小婦人》打動了無數美國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的心弦。之後,路易莎又續寫了《小男人》和《喬的男孩子們》,1873年又以小說形式出版了自傳著作《經驗的故事》。
路易莎成名後,繼續撰寫小說和故事,並投身於婦女選舉運動和禁酒運動。美國內戰期間她在華盛頓做過軍隊救護人員,後來,她還擔任過一家兒童刊物(Robert Merry's Museum)的編輯。她於1888年3月6日在
波士頓 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