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北方某大城市西區擁擠不堪、居民怨聲載道,新任市長閻鴻喚銳意改善城市環境,並親自來到西區,聽取民眾們的意見。隨後,閻鴻喚撤消了市政局長柳珊的職務,柳珊重新回到市政設計院從事橋樑設計工作。市政公司建築隊隊長楊建華工作認真負責、作風嚴謹,閻鴻喚對他非常賞識並將他提拔到領導崗位。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中,重點要對西區進行拆遷,市委做出了將機關幹部宿舍樓讓給搬遷戶的決定,引發了風波。閻鴻喚等領導迎難而上,果斷採取措施,使道路改建工程得以順利進行。柳珊完成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立體交叉橋設計後,患絕症入院,閻鴻喚前來探望,柳珊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令閻鴻喚很受震動。道路改建工程終於完工,百姓歡欣鼓舞,閻鴻喚看著新的城市面貌,百感交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閻鴻喚 | 孔祥玉 | 胡連華 |
高伯年 | 趙凡 | |
楊建華 | 樊志起 | 王瑞 |
康克儉 | 孫毓濱 | |
張義民 | 李旗山 | |
陳寶柱 | 張林 | |
柳珊 | 張力維 | 趙文瑜 |
曹永祥 | 左夫 | 陸建藝 |
高婕 | 葛雲萍 | 金毅 |
楊大媽 | 劉凡 | 潘淑蘭 |
陳大媽 | 劉淑紅 | 隋桂鳳 |
王守義 | 張文惠 | 陳光廷 |
羅曉維 | 閻清秀 | 劉雪婷 |
張義蘭 | 夏永華 | |
閻鴻喚夫人任素娟 | 顏世榮 | 林美玉 |
肖玲 | 趙曦 | 林美玉 |
老隊長 | 譚非翎 | 楊培松 |
沈萍 | 海娜 | |
朱秘書 | 鞠新華 | 孫佳禾 |
趙秘書 | 楊文范 | 孫佳禾 |
設計室工作人員 | 王瑞 | |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編劇肖尹憲從長影廠編輯王曉蓮手中拿到小說《都市風流》後,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找到長影副廠長鄭全剛,提議抓住棚戶區改造這條線進行擴,將這個題材搞成有氣勢的“大片”,這個構想得到了鄭全剛的同意。就在肖尹憲埋頭創作劇本時,傳來天津方面要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訊息。長影領導閆敏軍有意撤掉這個項目,避免題材撞車。鄭全剛便派人去天津與電視台、小說作者協商。雙方最後達成一個意向,即電影先上映,上映月余後電視劇再開始播出。
劇本改編
在要不要觸及熱點問題上,肖尹憲堅持一竿子插到底,把矛盾激化著來表現,開場就是市民在市委大樓前靜坐示威,要求改善住房條件。劇本也起名為《社會熱點》。由於過於敏感,在廠務會討論時,這一開頭被明確要求改掉。在劇本中,肖尹憲著重寫了市委書記與一個普通建築工人家庭的關係,著重塑造一個基建工人的形象。他還有意刪除了原作中一條知識分子的故事線。不過,導演“二度創作”時,有感於當時知識分子被提拔到領導崗位而不被放在真正發揮專業作用的崗位的現象,對基建工人的進行刪減,把知識分子的故事線加了回去。
美術設計
根據劇作主題及導演構思中對影片總體的把握,該片美術設計師楊寶成認為,影片的美術設計基點是再現一個能富主題的生活真實,將創作者對劇作立意、人物關係、情節走向的總體情緒滲入造型構成中。為此,他認真讀了原著小說,分析重點部分,翻閱資料研究了解一些具有現代特點的大都市的人情風貌,到故事的發源地深入生活,了解風土人情和建築特點。根據導演追求的影片風格,他將場景分為四大部分:市委辦公室、主要人物家、城建工地和舊城居民區。
在處理市委領導辦公室的一系列景時,為求區別於以往類似場景的模式,室內只擺設了辦公桌椅、檔案櫃、報紙架、城市規劃圖及必要的辦公用品,注重現實性和合理性,體現一個精明強幹的市委領導班子的工作氛圍。在設計市委書記高伯年的家時,根據人物特點,楊寶成設定了一些城建規劃類書籍和成套的馬列、毛主席著作等革命理論書籍,並選了一些與很像演員年輕時的軍人照片和毛主席接見地方領導的照片點綴環境,使觀眾聯想到高書記的革命工作經歷。
影片涉及城建工程和立交橋施工工地的場景,但攝製組拍攝期間沒有這些施工項目,劇組決定用高速公路的施工項目工地代替。為以更低成本達到更佳的銀幕效果,劇組對場景進行了加工,搭置了一個簡易的會戰臨時指揮部,在大黑板上書寫工地報導和各個施工隊的挑戰書、迎戰書;為豐富畫面,他們設定了幾幅鮮艷的紅色標語牌,在腳手架上拉了彩燈,工地四周插滿施工人的旗幟。
該片中舊城老居民區涉及到下雨、水淹鏡頭數較多,劇組在長影廠里游泳池內搭建的一堂景。為能達到真實感,經受住水淹、雨沖,他們採取了真假結合的辦法, 有的用布景片,有的用真的磚石材料,井將新磚瓦鑿破磨損,做出多年風吹雨淋的殘破痕跡, 儘量使觀眾看不出是搭建的。按影片要求,要體現居民區住房的擁擠不堪,但為便於拍攝,需要讓建築面積稍大些。為創造視覺上的擁擠感,美術師和道具師在各屋內設計了間壁、隔板、托架等裝置切割空間,配以大量的陳設道具。例如,張義民居室有五米長的火炕,必須有二十多平方米才能方便拍攝,看起來空間稍大了些。於是,美術師在屋裡設定了用舊木板釘成的間壁,把火炕切掉四分之一,間壁內為張義民的妹妹搭了木板平面的寫字檯,擺放上小道具,以便使房間看起來空間狹窄。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該片的編導關注作為具像的人在改革中表現出來的自身價值的體現,它著眼於把人和事寫得更豐富和更善如善終。從這一點說,它更接近於傳統電影,因此更易於為觀眾接受。(《電影評介》評)
負面評價
該片作為一部改革題材影片,它的誤區不僅僅在於“閻青天”作為銀幕形象與喬光朴、李向南們的雷同與重複,更在於編導未能擺脫東方式的審美情感,為閻市長塗上理想主義的色彩,把他作為“真善美”的人格化身,讓觀眾去仰視膜拜;還在於閻鴻喚這一形象的潛意識中殘存著救世主的封建意識,而這一點又以“閻青天”催促幹部子弟騰房讓房一場戲最為突出。(《電影藝術》評)
該片部分突破了城市改革題材電影的既定框架,諸如市級領導層內由對立變成理解,改革從個人英雄主式的孤獨、超前的搏擊變成人民民眾的共識、共同的實踐等,但無可否認影片在主要方面卻表現出它是在過去的慣例上做原地踏步乃至後退。影片營造的是一個痛快而不深刻、昂揚而少深沉的影像世界。(《寧波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