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外科精義》
- 作者:齊德之
- 成書年代:元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外科精義》,外科著作,2卷,元·齊德之撰於至元元年(1335年)。書列醫論35篇,選方140餘首。博採《內經》以降醫學文獻中有關診治癰疽、瘡腫之論述,結合個人經驗編撰而成。上卷於論述瘡腫診候、辨瘡腫虛實淺深、辨膿、證候...
白金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具有清熱消炎的功用。主治風攻注毒,遍身及手足生熱瘡疼痛,有黃水出。歌訣 白金散主清熱毒,桂府滑石一藥全;虎草豌豆各等分,煮水淋瘡摻粉和。組成 桂府滑石不拘多少。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先用虎杖、甘草、豌豆各等分,約半兩許,水二碗,煎上項藥至一碗,去...
金黃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引《管籬衛生方》。具有消腫散毒,生肌止痛的功效。組成 黃連、大黃、黃芪、黃芩、黃柏、鬱金各一兩,甘草五錢,龍腦(另研)五分。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入龍腦研勻。若治濕毒丹腫,新水調掃赤上,或蜜水調如稀糊,用小紙花子貼之,或小油調掃;如久不愈,熱瘡毒赤...
必效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具有解毒攻積的功效。主治久患瘰癧不效。組成 南硼砂二錢五分,輕粉一錢,麝香五分,斑蝥(去頭翅)四十個,巴豆(去皮心膜)五個,白檳榔一個。用法用量 上為極細末,取雞子清二個去黃,調藥勻卻,傾在雞子殼內,濕紙數重糊定,無令透氣,坐飯甑內與飯一處蒸,...
伏梁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引《養生必用》。組成 厚朴(生薑汁制)、茯苓、枳殼(麩炒,去瓤)、白朮、荊三棱(炮)、半夏(湯洗七次)、人參各一兩。主治 ①《外科精義》引《養生必用》:環臍腫痛,腸胃瘡疽。②《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心之積,起於臍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煩心...
地黃煎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具有清利胸膈,明目的功效。主治臟腑有熱,胸膈痰實,氣血不和,經絡秘澀,多生瘡腫;或已患惡瘡毒腫,大小便結澀。組成 生地黃(新者洗,水浸研如泥)十兩,黃連五兩,黃芩(去腐)三兩,枳殼(炒,去瓤)、大黃各二兩五錢,人參二兩。用法用量 上除地黃煎外...
如聖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主治渾身瘙癢,抓之成瘡,及癮疹之類。組成 蠶沙一升。用法用量 上用水二斗,煎至一斗,濾去滓,夜臥避風處淋洗,水冷即拭乾,便睡。主治 渾身瘙癢,抓之成瘡,及癮疹之類。附方 名稱:如聖散 組成:臘月野狸(盤在瓦罐子內)一枚,大棗半升,枳殼半升,甘草(...
所謂、“必讀。”者學醫之人不可不讀。業醫之人不能不讀。此乃學醫之門徑,業醫之津梁,案頭之必備。願《百部名著》成為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和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生的良師益友,願本套叢書成為醫療;教學,科研機構及各圖書館的珍藏。圖書目錄 外科精義 卷上 論瘡腫診候入式法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論持手訣...
《臨證各科卷·外科·傷科·推拿》是201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曉峰。內容簡介 《臨證各科卷·外科·傷科·推拿》編輯推薦:《外科精義》、《外科發揮》、《外科正宗》、《外科證治全生集》、《瘍科心得集》、《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正體類要》、《傷科彙纂》、《釐正按摩 要術》。《臨證...
《硫黃灸》是元代詩人齊德之創作的一首詩詞,出自《外科精義》。相關內容 硫磺灸法首載於元。齊德之所撰之《外科精義》,用於治療瘡瘍久不癒合形成瘺管的患者,方法 方法為“硫黃一塊,可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黃於火上燒,用釵頭挑起,點硫黃令著三五遍,取膿水乾為度”。現代基本上沿襲傳統之法,在方法上分...
白丁香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十九。具有通血脈,下乳汁之功效。主治婦人吹乳,初覺身熱、頭痛、寒熱,及胸乳腫硬。組成 白丁香半兩。用法用量 為細末,每服二錢,酒調服。腫硬立消,甚者不過三服。功用 通血脈,下乳汁。主治 1.《證類本草》引《簡要濟眾方》:吹乳。2.《外科精義》:吹...
《外科精義》卷下:通氣散【處方】 玄胡45克 豬牙皂角 川芎各30克 藜蘆15克 躑躅花7.5克 【製法】 上為細末。【功能主治】 通竅除毒。治時氣頭面赤腫,或咽喉閉塞不通,用之取嚏,噴七八遍,泄出其毒則愈。若看病之人用此藥,必不傳染。【用法用量】 用紙燃蘸少許,紝於鼻中,取嚏為效。【備註】...
和血通氣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具有行氣和血,解熱散毒開結之功效。主治瘡疽,大小便秘。組成 人參一兩(30g),麥門冬(去心)二兩(60g),大黃、黃芩(去腐)、黃柏各四兩(120g),牽牛(炒香,取頭未,四兩)一斤(500g)。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
截疳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具有解毒止痛,化腐生肌之功效。主治年深疳瘺瘡。組成 白芨、白蘞、黃丹、密陀僧各一兩(30g),黃連五錢(15g),輕粉一錢(3g),冰片、麝香各五分(0.5g)。用法用量 各研極細粉,和勻,用時將藥粉摻患處,或納瘡中,外以膏藥貼敷。功用 解毒止痛,化...
天丁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具有解毒消瘡之功效。主治一切疔瘡及諸惡瘡初生。組成 山丹花蕊、香白芷各二錢(6g),牛蒡子根(春采,去皮)、天丁(乃皂角刺)、蒼耳芽、大力子各五錢(15g),雄黃一兩(30g)。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每用好醋塗紙,封之疔瘡上;有黑甲者,必須胡桃油浸,次塗之...
熨風散,中醫方劑名。出處 《外科精義》卷下引《玉於子中箱集》。 組成 羌活 防風 白芷 當歸 芍藥 細辛 芫花 吳茱萸 官桂各等分 用法 上為粗末,作二劑,赤皮蔥連須250克切碎,同釅醋拌勻,炒令極熱,帛裹,於瘡上熨之,稍冷即換藥,痛止停熨。 功用 溫經祛寒,散風止痛。 主治 諸瘡因風腫痛,如流...
葛根牛蒡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具有疏風散邪,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時毒大頭病;時毒腫痛,脈數而有力者。別名 葛根牛蒡湯(《外科樞要》卷四)、葛根牛蒡子散(《杏苑》卷八)。組成 葛根、管仲、甘草、鹽豉、牛蒡子各一兩。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水調下。功用 疏風散邪,清熱解毒...
翠玉膏,是一種藥物,主治軟癤膿水逗留,愈後復發。出自《外科精義》卷下。翠玉膏 【藥物組成】明瀝青4兩,銅綠2兩,芝麻油3錢,豬膽3個。【製備方法】先於炭火上溶開瀝青,入油令沸,下銅綠、膽汁攪勻,傾濾入新水中,用手搏溺於瓷器收貯,用徘光絹上。【用法用量】看瘡大小攤貼,不換。只1上便痊。
槐角煎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具有疏風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主治瘡瘍瘰癧,疥癬赤腫等瘡。組成 天麻、川芎、甘草(炙)、黃藥子、甘菊花、人參各一兩,何首烏、苦參各一兩五錢,荊芥穗、防風各二兩,槐角(並仁,另放)、皂角(不蛀者)(水一斗煮軟,揉汁去滓,取仁熬成膏子,其...
溻漬法是溻和漬兩種醫療處理方法的合稱。溻是將飽含藥液的紗布或棉絮敷於患處,漬是將患處浸泡於藥液之中,前者相當於現代常用的濕敷法,因兩法往往同時進行;故兩法合稱之溻漬法。歷史記載 元代齊德之的《外科精義》卷上載:“溻漬法,瘡瘍初生經一二日不退須用湯水淋射之。在四肢者,溻漬之”。並指出其作用...
《中醫古籍小叢書》是1982年由現代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著的綜合性中醫著作。內容簡介 叢書共五套,收輯歷代醫家著作五十種,點校注釋後印行。計有《中藏經》、《雷公炮炙論》、《小兒藥證直訣》、《素問玄機原病式》、《內外傷辨》、《陰證略例》、《此事難知》、《外科精義》、《格致餘論》、《醫經溯涸...
五發疽是病名。癰疽生於腦、背、眉、髯、鬢者之總稱。見《外科精義》卷上。齊氏認為五發疽大概論之可分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癰也,三者癤也。三者之候,惟疽最重。其因皆曰滋味與厚衣,衣服厚暖則易招寒;滋味過多,則五臟生熱,臟腑積熱,則血脈不流,毒氣凝滯,邪氣伏留,熱搏於血,血聚則肉潰...
甘草大豆湯,是藥名,主治外陰蝕,下疳,湮瘡腫痛,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引《太平聖惠方》。簡介 【異名】大豆甘草湯(《醫宗金鑒》卷六十九)。【組成】甘草90克 赤皮蔥3莖 大豆30克 【用法】上藥用水600毫升,煮豆熟為度,用槐條1把同煮,取清汁趁熱淋浴,冷即再溫。浸二三時為度。《外科精義》卷下引...
硫磺灸 硫磺灸是灸法名。是直接以硫磺為施灸材料的灸治法。將硫磺放置於瘡面上點燃施灸,灸至膿水乾為度。此法適用於治療頑固性瘡瘍及形成瘺管者。《外科精義》灸療瘡腫法:“硫磺一塊,可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碘於火上燒,用釵頭挑起,點硫磺令著三五遍,取膿水乾為度。”
升麻溻腫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精義》卷下。具有疏通腠理,祛風消腫之功效。主治瘡疽初起,腫{疼痛。組成 升麻、黃芪、防風、川芎、生地黃、細辛各等分。用法用量 上?咀。用藥二兩,水二升,煎十沸,稍熱淋溻。功用 疏通腠理,祛風消腫。主治 瘡疽初起,腫{疼痛。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劉涓子鬼遺方 ...
連翹飲,中醫方劑名。出自《類證活人書》卷二十。具有疏風清熱之功效。主治小兒傷寒、瘡瘍等一切熱證。①《類證活人書》:小兒傷寒,一切熱。②《癍論萃英》:小兒一切熱及瘡疹。③《外科精義》:瘡瘍癤腫,一切惡瘡,疼痛煩渴,大便溏泄,虛熱不寧。④《普濟方》:瘡痘入目生翳。組成 連翹、防風、甘草(炙)、...
稍晚於《太平聖惠方》幾十年的《衛濟寶書》載有另一種定義的“五善七惡”說,但內容與前大同小異。後世對此的發展則大體分為兩類:一類以宋《太平聖惠方》和元·齊德之《外科精義》為代表;一類以明·陳實功《外科正宗》和清·吳謙《醫宗金鑒》為代表。區別在於:前者的症狀是散在的,後者將五善七惡配屬於...
見《外科精義》卷上。該癰之初起,多於局部見紅腫熱痛而無頭,腫脹之界限分明,根盤收束,多有易腫、易膿、易潰、易斂之特點。重者伴有全身症狀:身寒熱、口渴、舌苔黃、脈數等。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之劑。若初起者,可選用仙方活命飲,或漏蘆煮散,或防風散,或升麻湯;若兼見高熱等全身症狀明顯者...
以巴豆仁、白僵蠶為主要組成藥物的藥方 四聖旋丁散 【藥物組成】巴豆仁5分,白僵蠶2錢5分,輕粉2錢5分,硇砂2錢5分。【處方來源】《外科精義》卷下引《名醫秘傳經驗方》。【方劑主治】疔瘡生於四肢,其勢微者,惡血留結內外,榮衛不通,兩肩生疔疽。【製備方法】上為細末。【用法用量】先以好醋調藥塗...
見《外科精義》卷上。該癰之初起,多於局部見紅腫熱痛而無頭,腫脹之界限分明,根盤收束,多有易腫、易膿、易潰、易斂之特點。重者伴有全身症狀:身寒熱、口渴、舌苔黃、脈數等。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之劑。若初起者,可選用仙方活命飲,或漏蘆煮散,或防風散,或升麻湯;若兼見高熱等全身症狀明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