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萬國全圖》是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與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圖,該圖於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後,刻本在國內已經失傳。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並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把子午線向左移動170度從而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這樣,中國就自然而然位於該圖的中心。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坤輿萬國全圖
  • 外文名: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 拼音:Kūnyu Wàn‘guó Quántú
  • 年代:明代
  • 作者:利瑪竇、李之藻
  • 收藏:南京博物院
背景概述,地圖介紹,地圖解讀,地圖版本,重要展覽,收藏情況,

背景概述

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摹繪版本。《坤輿萬國全圖》原圖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官員李之藻共同繪製,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它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先例。
義大利人利瑪竇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他於公元1581年來到廣東肇慶傳教。在廣東期間,他畫了一幅標有西方文字的世界地圖,這只是一幅小掛圖,利瑪竇將其掛在教堂門口供人們參觀,卻引起了中國人的好奇和圍觀,雖然普通百姓看不懂其標註的文字。公元1601年,利瑪竇獲得批准,進京朝見萬曆皇帝,他給皇帝敬獻了自鳴鐘、聖母像和世界地圖等禮物,萬曆皇帝對他帶來的世界地圖很感興趣。
不久之後,利瑪竇和一位中國官員李之藻合作完成了一幅中文版的世界地圖,再次獻給萬曆皇帝,這就是《坤輿萬國全圖》。地圖上不僅歐洲地名全部用漢字標註,而且中國各省的名稱在地圖上也都能找到。
利瑪竇是個外國人,不可能對中國地理了如指掌,中國地理的部分則主要由李之藻完成。據史料記載,李之藻曾在工部擔任官員,三十歲時就曾自己收集資料,繪製過一幅全國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完成後,利瑪竇為新地圖作序,還繪製了很多小圖,作為大圖的輔助說明。
該圖於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臨摹後,原本在國內漸漸失傳。直到1922年,這幅圖的臨摹版出現在北平的古董市場上。
1922年,北平悅古齋主人韓懿軒有個16歲的兒子叫韓博文,他自幼學畫、習書,常隨父去古玩集市,雖未成年,已儼然是行內人了。這一年,韓博文在曉市上看到一幅很大的地圖,攤販說是宮裡出來的東西,要價20大洋,圍觀的人群均對此不以為然。韓博文卻仔細的觀察起這個地圖,只見地圖分六幅,第一幅右上角有《坤輿萬國全圖》六個字及長篇題識,全圖彩繪世界之地貌,中國正居其中,還有大量的地名標註。
韓博文看後不動聲色將《坤輿萬國全圖》買下,帶回悅古齋給韓懿軒看。韓懿軒也說不好這件東西的來歷,於是請好友金梁過目。金梁是晚清進士,知識淵博,他略加考證,即確認此圖乃是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應為清宮內藏。
韓博文年紀輕輕就在曉市上收購到珍貴文物的訊息不脛而走,常在悅古齋購買字畫的一個美國人聽說後,特意來到悅古齋要求高價收購此圖。這時商務印書館經理孫伯恆得知後立即告知了北平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時任館長的裘善元立即派人與悅古齋磋商,並請金梁從中幫忙以重金將該圖收購。
隨著抗戰爆發,《坤輿萬國全圖》隨其他的文物南遷,流轉到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全國解放後,這幅地圖最終留在南京博物院。

地圖介紹

《坤輿萬國全圖》長380cm,寬192cm,圖的開頭是用楷書題寫的圖名《坤輿萬國全圖》。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員告訴雅昌藝術網:“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輿的本意是車底座,延伸為承載萬物。古人把地圖稱為輿圖,《坤輿萬國全圖》也就是今天所謂的世界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
整幅地圖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圖,也就是橢圓形的世界地圖,地圖用多種顏色描繪而成,南北美洲用粉紅色,亞洲呈現淡淡的土黃色,歐洲和非洲近似於白色,山脈以寫景法描繪,用淡綠色勾勒,河流以雙曲線繪寫,海洋用深綠色畫出水波紋,五大洲的名稱是紅色字型,國名和地名都用墨筆書寫,以字型大小作為區別,整幅地圖和諧而又富有層次感,顏色淡雅,視覺舒適,便於觀看。
地圖上標有的五大洲中,包括當時剛被發現的南極洲,說明圖的內容是很新的。圖上沒有繪出澳大利亞,那是因為澳大利亞當時還沒有被發現。
南美洲部分南美洲部分
在各大洋中,繪有16世紀不同類型的帆船9艘,在各個海域中,還繪有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15頭,南極大陸上還繪有陸上動物大象、獅子、駝鳥、恐龍等8頭。地圖中的插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地圖變得形象生動。
第二部分是四個角的天文圖和地理圖,右上角畫有《九重天圖》,右下角為《天地儀圖》,左上角是《赤道北地半球圖》和《日月食圖》,左下角曾有《赤道南地半球圖》和《中氣圖》,這些輔助作用的小圖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開拓了當時國人的眼界。雖然這些知識在今天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在明代可謂耳目一新。
第三部分則是解釋說明的文字,利瑪竇在文中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自然資源,宗教信仰等。比如,他介紹了南美洲國家伯西爾(即巴西):“伯西爾,此言蘇木。此國人不作房屋,開地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鳥毛織衣。”這幅地圖還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地圖解讀

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員告訴雅昌藝術網:“中國人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出現了地圖的概念,《墨子·地圖篇》中就有文字描述過地圖、漢代馬王堆出土帛畫中也有地圖的雛形。但是中國古代的地圖始終介於圖像描繪和山水畫之間。和利瑪竇所繪《坤輿萬國全圖》是有很大差別的。”
坤輿萬國全圖(局部)坤輿萬國全圖(局部)
“《坤輿萬國全圖》與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已經很接近了,並且考慮到中國人的接受度,把中國儘量放在了世界中間。該圖對於中國地理的描繪是極其詳盡的,李之藻增補了大量關於中國的地理信息,超出對於其他國家的描繪,對於中國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詳細標註,地圖還描繪了中國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黃河、長江,詳細表現了其發源地、流經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發拉底、尼羅河、伏爾加河、印度河都出現在圖中。圖中的地理信息豐富。五大洲、四大洋、五帶劃分、山脈河流等位置、範圍和命名等,雖然與今天的地圖有一定差異,但不失為當時所見的最為詳盡的世界地圖。”專家談道。
《坤輿萬國全圖》所表現的地球為一圓球,小圖更闡釋了地球是一個球星的概念,完全顛覆了中國的認知。其一是“地球”的概念,向國人直觀展示了這種球形空間。雖然東漢張衡《渾天儀圖注》言“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鄭和下西洋之後《明史·天文志》也有“地圓說”的記載,但是中國傳統對於天地的認知是“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無論是政治、文化還是信仰無不由此引發開來,例如祭壇、陵墓、宮殿等建築都是從天圓地方的觀念中生髮出來的。
利瑪竇在他的筆記中對當時中國人的這種觀念也進行了描述:“他們認為天是圓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們深信他們的國家就在它的中央……他們不能理解那種證實大地是球形、由陸地和海洋所構成的說法,而且球體的本性就是無頭無尾的。”
其二是“世界”的概念。傳統視中國為天下、為海內、為六合,天下之外為四夷,四海之外為諸夷,可《坤輿萬國全圖》上中國不再雄踞於世界中心—雖然為了迎合中國人的觀念,地圖將本初子午線向左移動了170度,使中國居於中心位置,但顯然中國與其他很多國家一樣散落在一個圓球上。
三是附圖中《九重天圖》對於宇宙結構的解釋,《天地儀圖》關於“天包地外”“地處天中”的概念,《中氣圖》關於節氣線的畫法可謂對傳統認知的補充。
這幅有悖於中國傳統觀念的地圖卻依舊得到萬曆皇帝的認可和喜愛,他讓宮中畫匠開始臨摹這幅地圖,贈送給皇子和皇親國戚,此後,《坤輿萬國全圖》又流傳到了韓國日本等國家,促進了整個亞洲的地理學、天文學的發展。
坤輿萬國全圖

地圖版本

該地圖原圖已佚,現存世有四種版本:1602年李之藻刻本、1603年刻本(此版名《兩儀玄覽圖》)、1608年明宮廷摹繪本、日本摹繪本。
李之藻刻本原為六幅條屏,今裝裱為一大幅。
李之藻刻本李之藻刻本

《兩儀玄覽圖》原為八幅條屏組成,每幅縱200厘米,寬55厘米,通寬約442厘米。此圖雖以《坤輿萬國全圖》為藍本,但二者又有一些不同,本圖主要表示了五大洲、山峰、山脈、河流等,並將山形塗以綠色。其漢字注釋旁後被清人加注滿文注音。本圖是傳世孤本,彌足珍貴,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1603年刻本(兩儀玄覽圖)1603年刻本(兩儀玄覽圖)

宮廷摹繪本大體上只用了3種色彩:南北美洲及南極洲為粉紅色,亞洲為土黃色,歐洲和非洲近於白色。少數幾個島嶼的邊緣暈以朱紅色,山脈用淡綠色勾勒,海洋用深綠色繪出密密的水波紋,顯得汪洋浩淼。五大洲各用朱紅色書寫,其他地名包括國名均為墨書,以字型大小作為區別。
明宮廷摹繪本明宮廷摹繪本

日本彩繪本編輯者是新井白石,而新井白石的采覧異言以及彩色版地圖(1708年版),根源自明朝的李之藻1602年版單色地圖,而李之藻的地圖又是修改自利瑪竇的1584年首版單色地圖。該圖收藏者是“狩野氏圖書”。即狩野直喜(1868-1947),明治時代的中國通,文史研究學者。故此,圖上有日文譯名,但內容資料上,日本編者僅在地名上有所編補,核心資料仍采自李之藻原圖。
日本彩繪本日本彩繪本

重要展覽

《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於2019年4月16日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展覽中亮相。

收藏情況

1.1602年李之藻刻本《坤輿萬國全圖》共有七件,都保存在國外。
梵蒂岡教廷圖書館
藏本一:六屏幅完整,上面有三顆耶穌會印章,沒有著色。這是耶穌會從中國寄回梵蒂岡的。1938年,德禮賢在其作品《利瑪竇神父的漢文世界地圖》中公布。此圖沒有經過裱裝,只是在地圖背面標上羅馬字母。
藏本二:與藏本一相同,六屏幅,沒有著色,有輕微破損。同為耶穌會士從中國帶回。尚未公布。
日本京都大學
六屏幅完整,被著色。圖上三枚耶穌會印章均被人颳去,這可能發生在日本禁教期間。與梵諦岡教廷圖書館藏本一相比,還有一些印刷上的細微錯誤。此版本應該是由傳教士從中國帶到日本的,裱裝和著色,都是在傳入日本之後。此版本雖然極少受到蛀蟲侵蝕,但每屏幅的周邊都有較為嚴重的破損,紙面上有多處漫漶,不少文字模糊不清。
日本宮城縣立圖書館
六屏幅完整,被著色,關於它的來源至今不明。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德川幕府首任天文方和貞享歷的作者澀川春海(1639-1715)的遺物。另有人認為,它更有可能是伊達政宗(1567-1636)的收藏本。此藏本破損情況不太嚴重,但多次被蛀蟲損壞,導致畫面與文字缺失,紙面上也有多處受污。
日本內閣文庫
享保十九年(1734)該圖在長崎奉行手中。元文二年(1737),它與許多中國地方志一起被收入江戶紅葉山文庫(即幕府將軍的書庫)。1873年,該圖與紅葉山文庫的其它藏書一起被轉入新建的內閣文庫。此藏本未經裝幀,保存良好,蛀蟲和破損程度非常輕微。與日本其它兩件藏本不同的是,該圖沒有任何著色的痕跡。
原克萊芒學院
16世紀,在法國巴黎有一所耶穌會的克萊芒學院。1682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恩準這個學院成為皇家學院,此後改名為大路易學院。1946年,英國人菲利普・魯濱遜買到流出自克萊芒學院的藏品《坤輿萬國全圖》。1974年,這幅地圖在大英圖書館舉辦的中日地圖展中向公眾展示。1988年,此圖被亨利・希勒購得。1991年,它又出現在蘇富比拍賣行的目錄中。此圖如今下落不明。此圖沒有經過裱裝。
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天文台
現存兩條屏幅(第一條和第六條)。20世紀後期,人們在重新裝裱這兩屏世界地圖時,卻錯誤地把德國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所繪天文圖之一屏幅置於此兩殘屏之間,致使整個圓形顯得非常奇怪。
2.1603年刻本《兩儀玄覽圖》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3.1608年宮廷摹繪本現僅存一件,藏於南京博物院
4.日本摹繪本藏於日本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狩野文庫。
5.康熙十三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作《坤輿全圖》,藏於,河北大學圖書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