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法庭上,對一個被指控殺害父親的十八歲男孩的宣判正在進行,而最後的審判還需要考慮此次由十二個人組成的陪審團的意見。
這十二個人各有自己的職業與生活,他們當中有巧舌如簧的廣告商、仗義執言的建築師、正義勇敢的上班族、歧視平民的新貴族、追求真相的的鐘表匠、精明冷靜的銀行家、只趕時間的推銷員。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說話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建築師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
一切的證據都顯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覺得似乎毫無討論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決結果是11對1認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式,必須是一致的意見、也就是12對0的表決結果才會被法庭所採納。
首先站出來贊成無罪的是8號,由於8號的堅持,也隨著對三個關鍵證據的科學推測,贊成無罪的氛圍開始在其他十一個陪審員之間擴散。對男孩是否有罪的表決也開始煉跨台出現戲劇性的改變:11對1、9對3、8對4、6對6、3對9、1對11。
最後,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衝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終於,12個陪審員都達成了一致意見:無罪!
以上參考: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Juror 1 | 馬丁·鮑爾薩姆 | |
Juror 2 | 約翰·費德勒 | |
Juror 3 | 李·科布 | |
Juror 4 | E.G. Marshall | |
Juror 5 | 傑克·克盧格曼 | |
Juror 6 | 艾德·賓斯 | |
Juror 7 | 傑克·瓦爾登 | |
Juror 8 | 亨利·方達 | |
.Juror 9 | Joseph Sweeney | |
Juror 10 | 埃德·貝格利 | |
Juror 11 | George Voskovec | |
Juror 12 | Robert Webber | |
Judge(uncredited) | Rudy Bond | |
Stenographer(uncredited) | Tom Gorman | |
Guard(uncredited) | James Kelly | |
Court Clerk(uncredited) | Bill Nelson | |
The Accused(uncredited) | John Savoca | |
Man Waiting for Elevator(uncredited) | Walter Stocker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美術設計 |
---|---|---|---|---|---|---|---|
亨利·方達 George Justin Reginald Rose | 西德尼·呂美特 | Don Kranze | Reginald Rose | 鮑里斯·考夫曼 | Kenyon Hopkins | Carl Lerner | Robert Markel |
以上參考:
角色演員介紹
- 1號陪審員演員:馬丁·鮑爾薩姆1號陪審員,一所高中的球隊教練,會議的主持。負責主持會議並維持秩序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個人觀點;但他對整個討論過程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討論展開後幾乎所有人都處於一種憤怒或焦躁不安的狀態,在幾次討論可能出現僵局的情況下都是他使得會議繼續進展
- 2號陪審員演員:約翰·菲爾德2號陪審員,戴著眼鏡,小小個子,有些害羞的中年人。第一次參加這種陪審,是個善良的老好人,在討論進行時還熱心的給大家發喉糖吃。在主角(8號陪審員)開始對證據進行質疑時,他應該是有所懷疑的,但並沒有馬上追隨主角對抗其他人的勇氣。在討論中途贊成被告無罪,促成了6比6平局的轉折點
- 3號陪審員演員:李·科布3號陪審員,在影片中大多時候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個憤怒的中年人,總是咆哮著要判處被告有罪,是最後一個還堅持被告有罪的人。在他眼中此案證據確鑿,恨不得親手送被告上電椅,不理解其他人為什麼會有質疑。實際上他的結論並不牢固,在討論中只是不斷的擺立場,認為證人證物證言都在明顯不過
- 4號陪審員演員:E.G. Marshall4號陪審員,戴著眼鏡,頭髮稀疏的中年人,做股票分析的工作。自始至終都極為理性與冷靜,並自信於自己的智商。比起3號,他才是認為被告有罪的一方中最難以說服的。他始終試圖用理性與邏輯證明被告有罪,但在最後9號陪審員指出他(包括眾人)都忽略了的一個關鍵細節後,他被說服了,同意被告無罪
- 5號陪審員演員:傑克·克盧格曼5號陪審員,在貧民窟中長大,對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討論開始時很少發言,但後來也開始加入討論,支持無罪的一方,並結合自身的經歷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
- 6號陪審員演員:艾德·賓斯6號陪審員,普通上班族,正義感很強。在討論最開始陷入僵局時還曾勸說8號他肯定錯了,但在看到越來越多可疑之處時也倒戈向了無罪的一方,促成了平局的轉折點。在3號對9號態度無禮時,他是第一個站出來警告3號的人
- 7號陪審員演員:傑克·瓦爾登7號陪審員,做銷售的球迷,在主角剛開始質疑時是反對最激烈的,因為他買好了晚上的球票準備看球,不想在這裡浪費時間。討論到後來變得越來越不耐煩,局面成為6比6平局時他反而支持無罪一方,只是為了早點結束他認為無聊的討論。他這種人只關心享樂與自己的利益,恐怕到最後也無法從這次討論中得到什麼啟迪
- 8號陪審員演員:亨利·方達8號陪審員,影片主角,整個事件可以說是因他而起的。在一開始其他人都認為被告有罪時,是他發出了質疑,而動機只是認為僅僅5分鐘就決定了一個孩子的生死不可接受,必須要先談一談。其實在最一開始,他並沒有什麼充分的理由來質疑案件的證據,疑問都是一點一點的在討論過程中不斷被發現、被放大的。
- 9號陪審員演員:Joseph Sweeney9號陪審員,他所觀察到的兩處細節成為結果走向的關鍵。 他是一個瘦小而精神的老頭,在眾人中是第一個支持主角的。在剛開始時,主角以1對11,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只好提議進行一次投票,若除他以外所有人意見仍不變,那就按有罪處理。這時是9號陪審員在11人中投出了反對票,使得討論得以進行下去
- 10號陪審員演員:埃德·貝格利10號陪審員,懷有階級偏見的老人。與3號一樣,認為被告有罪而只是不停的給結論、擺立場,把推理過程都放到了背後。這種人只能在處於多數優勢時強硬,在其弱勢並需要擺明道理時顯得不堪一擊,最後發表的階級偏見言論引來了所有人的厭惡,只能黯然退出
- 11號陪審員演員:George Voskovec11號陪審員,鐘錶匠,第四個支持主角的人。在整個討論過程中他有兩點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在7號從認為有罪到認為無罪的改變時被7號無所謂的態度所激怒,正義凜然的質問是不是在拿生命當兒戲,若認為有罪就要堅持下去;二是在眾人的爭論逐漸向人身攻擊演變時,他站出來提醒大家他們所擔負的責任
- 12號陪審員演員:Robert Webber12號陪審員,廣告商,一個開朗健談的人,戴一副黑框眼鏡。開始時給人的感覺和7號類似,也是對討論渾不在意,還在討論過程中在紙上畫棋類遊戲打發時間。但在最後質疑逐漸升級,局面漸漸明朗時也態度嚴肅起來,同意無罪的判斷
全部
以上參考: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獲得者 | 提名/獲獎 |
---|---|---|---|---|
1958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最佳改編劇本 | 瑞吉諾·羅斯 | 提名 | ||
1957年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金熊獎 | 獲獎 |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獲獎 | |||
1958年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
電影類-最佳導演 | 提名 | |||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
電影類-劇情類協連龍最佳影片 | 電影 | 提名 | ||
1958年 | 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 獲獎 |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電影 | 提名 | ||
1957年 | 洛迦諾國際電影凶背刪婚節 | 特別提及 | 獲獎 |
以上參考:
幕後製作
這部獲柏林金熊獎的影片是盧曼特的電影處女作,它將出身自電視界的紐約派導演特有的寫實和知性風格帶入美國電影中。
製作發行
國家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1957年4月10日 |
瑞典 | 1957年7月29日 |
西德 | 1957年8月14日 |
義大利 | 1957年9月4日 |
法國 | 1957年10月4日 |
芬蘭 | 1957年10月25日肯兆拘捆 |
阿根廷 | 1957年11月7日 |
烏拉圭 | 1957年11月21日 |
挪威 | 1957年11月28日 |
奧地利 | 1957年12月20日 |
澳大利亞 | 1958年6月5日 |
巴西 | 1958年10月10日 |
丹麥 | 1959年5月18日 |
日本 | 1959年8月1日 |
葡萄牙 | 1959年10月28日 |
波蘭 | 1959年11月 |
匈牙利 | 1960年1月28日 |
土耳其 | 1960年4月 |
蘇聯 | 1961年11月 |
東德 | 1975年11月5日 |
立陶宛 | 2017年8月29日 |
製作公司 | Orion-Nova Productions |
---|---|
發行公司 | 1、聯美電影公司(美國) 2、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美國) 3、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日本公司(日本) 4、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巴西) 5、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德國) 6、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美國) |
以上參考:
影片評價
這部影片的法庭戲節奏利落,結構緊湊,主題嚴肅,絲毫不因故事場景的局限性而顯得沉悶,而且眾多演員均有精彩表演,將一個才付嘗深入探討定習立陪審團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濃厚的戲劇性和吸引力。
該片的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可以創金氏世界紀錄。拘頁這一個能讓所有觀眾痴痴地看上一個半小時的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導演用他魔術般的藝術表現力,在這間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裡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今晚網-今晚報評)
《十二怒漢》通常被認為是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巔峰之作,而我以為,影片的劇本才是它傑出的關鍵。編劇雷金納德·羅斯在縝密、理性、充滿力量的劇作中,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命題:在民主社會中,人們應當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隱藏其後的是更高層面的哲學思考:在艱難的環境下,我們仍應力圖保持對生命的尊重。羅斯的劇本,人物刻畫飽滿,懸念衝突迭起,起先是涓涓細流,中段是波濤洶湧,最後排山倒海一般的戲劇力量,至今仍有力地撞擊著半個世紀後的觀眾。(北京日報評)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美術設計 |
---|---|---|---|---|---|---|---|
亨利·方達 George Justin Reginald Rose | 西德尼·呂美特 | Don Kranze | Reginald Rose | 鮑里斯·考夫曼 | Kenyon Hopkins | Carl Lerner | Robert Markel |
以上參考:
角色演員介紹
- 1號陪審員演員:馬丁·鮑爾薩姆1號陪審員,一所高中的球隊教練,會議的主持。負責主持會議並維持秩序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個人觀點;但他對整個討論過程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討論展開後幾乎所有人都處於一種憤怒或焦躁不安的狀態,在幾次討論可能出現僵局的情況下都是他使得會議繼續進展
- 2號陪審員演員:約翰·菲爾德2號陪審員,戴著眼鏡,小小個子,有些害羞的中年人。第一次參加這種陪審,是個善良的老好人,在討論進行時還熱心的給大家發喉糖吃。在主角(8號陪審員)開始對證據進行質疑時,他應該是有所懷疑的,但並沒有馬上追隨主角對抗其他人的勇氣。在討論中途贊成被告無罪,促成了6比6平局的轉折點
- 3號陪審員演員:李·科布3號陪審員,在影片中大多時候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個憤怒的中年人,總是咆哮著要判處被告有罪,是最後一個還堅持被告有罪的人。在他眼中此案證據確鑿,恨不得親手送被告上電椅,不理解其他人為什麼會有質疑。實際上他的結論並不牢固,在討論中只是不斷的擺立場,認為證人證物證言都在明顯不過
- 4號陪審員演員:E.G. Marshall4號陪審員,戴著眼鏡,頭髮稀疏的中年人,做股票分析的工作。自始至終都極為理性與冷靜,並自信於自己的智商。比起3號,他才是認為被告有罪的一方中最難以說服的。他始終試圖用理性與邏輯證明被告有罪,但在最後9號陪審員指出他(包括眾人)都忽略了的一個關鍵細節後,他被說服了,同意被告無罪
- 5號陪審員演員:傑克·克盧格曼5號陪審員,在貧民窟中長大,對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討論開始時很少發言,但後來也開始加入討論,支持無罪的一方,並結合自身的經歷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
- 6號陪審員演員:艾德·賓斯6號陪審員,普通上班族,正義感很強。在討論最開始陷入僵局時還曾勸說8號他肯定錯了,但在看到越來越多可疑之處時也倒戈向了無罪的一方,促成了平局的轉折點。在3號對9號態度無禮時,他是第一個站出來警告3號的人
- 7號陪審員演員:傑克·瓦爾登7號陪審員,做銷售的球迷,在主角剛開始質疑時是反對最激烈的,因為他買好了晚上的球票準備看球,不想在這裡浪費時間。討論到後來變得越來越不耐煩,局面成為6比6平局時他反而支持無罪一方,只是為了早點結束他認為無聊的討論。他這種人只關心享樂與自己的利益,恐怕到最後也無法從這次討論中得到什麼啟迪
- 8號陪審員演員:亨利·方達8號陪審員,影片主角,整個事件可以說是因他而起的。在一開始其他人都認為被告有罪時,是他發出了質疑,而動機只是認為僅僅5分鐘就決定了一個孩子的生死不可接受,必須要先談一談。其實在最一開始,他並沒有什麼充分的理由來質疑案件的證據,疑問都是一點一點的在討論過程中不斷被發現、被放大的。
- 9號陪審員演員:Joseph Sweeney9號陪審員,他所觀察到的兩處細節成為結果走向的關鍵。 他是一個瘦小而精神的老頭,在眾人中是第一個支持主角的。在剛開始時,主角以1對11,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只好提議進行一次投票,若除他以外所有人意見仍不變,那就按有罪處理。這時是9號陪審員在11人中投出了反對票,使得討論得以進行下去
- 10號陪審員演員:埃德·貝格利10號陪審員,懷有階級偏見的老人。與3號一樣,認為被告有罪而只是不停的給結論、擺立場,把推理過程都放到了背後。這種人只能在處於多數優勢時強硬,在其弱勢並需要擺明道理時顯得不堪一擊,最後發表的階級偏見言論引來了所有人的厭惡,只能黯然退出
- 11號陪審員演員:George Voskovec11號陪審員,鐘錶匠,第四個支持主角的人。在整個討論過程中他有兩點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在7號從認為有罪到認為無罪的改變時被7號無所謂的態度所激怒,正義凜然的質問是不是在拿生命當兒戲,若認為有罪就要堅持下去;二是在眾人的爭論逐漸向人身攻擊演變時,他站出來提醒大家他們所擔負的責任
- 12號陪審員演員:Robert Webber12號陪審員,廣告商,一個開朗健談的人,戴一副黑框眼鏡。開始時給人的感覺和7號類似,也是對討論渾不在意,還在討論過程中在紙上畫棋類遊戲打發時間。但在最後質疑逐漸升級,局面漸漸明朗時也態度嚴肅起來,同意無罪的判斷
全部
以上參考: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獲得者 | 提名/獲獎 |
---|---|---|---|---|
1958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最佳改編劇本 | 瑞吉諾·羅斯 | 提名 | ||
1957年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金熊獎 | 獲獎 |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獲獎 | |||
1958年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
電影類-最佳導演 | 提名 | |||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 電影 | 提名 | ||
1958年 | 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 獲獎 |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電影 | 提名 | ||
1957年 |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 特別提及 | 獲獎 |
以上參考:
幕後製作
這部獲柏林金熊獎的影片是盧曼特的電影處女作,它將出身自電視界的紐約派導演特有的寫實和知性風格帶入美國電影中。
製作發行
國家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1957年4月10日 |
瑞典 | 1957年7月29日 |
西德 | 1957年8月14日 |
義大利 | 1957年9月4日 |
法國 | 1957年10月4日 |
芬蘭 | 1957年10月25日 |
阿根廷 | 1957年11月7日 |
烏拉圭 | 1957年11月21日 |
挪威 | 1957年11月28日 |
奧地利 | 1957年12月20日 |
澳大利亞 | 1958年6月5日 |
巴西 | 1958年10月10日 |
丹麥 | 1959年5月18日 |
日本 | 1959年8月1日 |
葡萄牙 | 1959年10月28日 |
波蘭 | 1959年11月 |
匈牙利 | 1960年1月28日 |
土耳其 | 1960年4月 |
蘇聯 | 1961年11月 |
東德 | 1975年11月5日 |
立陶宛 | 2017年8月29日 |
製作公司 | Orion-Nova Productions |
---|---|
發行公司 | 1、聯美電影公司(美國) 2、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美國) 3、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日本公司(日本) 4、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巴西) 5、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德國) 6、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美國) |
以上參考:
影片評價
這部影片的法庭戲節奏利落,結構緊湊,主題嚴肅,絲毫不因故事場景的局限性而顯得沉悶,而且眾多演員均有精彩表演,將一個深入探討陪審團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濃厚的戲劇性和吸引力。
該片的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可以創金氏世界紀錄。這一個能讓所有觀眾痴痴地看上一個半小時的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導演用他魔術般的藝術表現力,在這間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裡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今晚網-今晚報評)
《十二怒漢》通常被認為是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巔峰之作,而我以為,影片的劇本才是它傑出的關鍵。編劇雷金納德·羅斯在縝密、理性、充滿力量的劇作中,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命題:在民主社會中,人們應當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隱藏其後的是更高層面的哲學思考:在艱難的環境下,我們仍應力圖保持對生命的尊重。羅斯的劇本,人物刻畫飽滿,懸念衝突迭起,起先是涓涓細流,中段是波濤洶湧,最後排山倒海一般的戲劇力量,至今仍有力地撞擊著半個世紀後的觀眾。(北京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