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脈(六盤山(中國西部的山脈))

六盤山脈(秦嶺山系北端的余脈)

六盤山(中國西部的山脈)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六盤山脈,是秦嶺山系北端的余脈,由兩列近於平行的山地組成,西列是狹義的六盤山,亦稱大關山,是六盤山的主體,東列為小關山。北起寧夏固原寺口子,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南界,與甘肅的隴山相連,山脈南北狹長,全長130千米,東西寬10—30千米,山區面積1400平方千米。六盤山脈主峰為米缸山,海拔2942米。

六盤山的南北兩段地形有明顯的差異,北段山體海拔多在2000—2500米,相對高度較低,植被覆蓋較差,風化剝蝕作用強烈;南段海拔多在2500—2900米,山勢雄偉,植被茂密。按相對高度與地貌成因,可將六盤山脈劃出侵蝕構造中山,低山、剝蝕構造丘陵、堆積侵蝕黃土低山、丘陵與河谷階地等地貌類型。六盤山脈具有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是黃河支流清水河涇河葫蘆河等的發源地。

六盤山脈是寧夏境內生物資源集中分布的地區,共有高等植物106科、383屬、937種,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主要保護對象為野生動物及水源涵養林,對黃河中游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起著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盤山脈
  • 所屬山系:秦嶺
  • 地理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
  • 走向:南北走向
  • 長度:130 km
  • 寬度:10 至 30 km
  • 起點:寧夏固原寺口子
  • 終點寧夏回族自治區南界
  • 主峰:米缸山
  • 海拔:2942 m
形成演變,位置境域,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山脈關係,所屬山脈,主要山峰,資源狀況,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文化,名稱來歷,戰略地位,藝文,生態保護,

形成演變

在距今17億—6億年前的中—上元古界,六盤山地區處於海相沉積環境中。
此後,六盤山主體上升為陸地,只有很少一部分處於淺海中,在涇源縣峽口一帶出露的寒武統薄層泥灰岩、竹葉狀灰岩等,就是這一時期的沉積地層,厚度只有40米。
在距今5億—4.4億年的奧陶紀,六盤山的局部地區下陷成海。
奧陶紀後,六盤山地又被抬升為陸地,經歷了長達3億年的剝蝕夷平過程,而未留下任何沉積地層,直至距今1.3億年的白堊紀,六盤山在新構造運動的衝擊下,掙扎於不斷的沉淪中,最後終於塌陷成一個長百餘里、寬數十公里的內陸湖泊。
白堊紀晚期,六盤山在燕山運動尾聲時開始逐漸抬升成陸地。到了距今6000萬年的第三紀,強烈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席捲了歐亞大陸,六盤山區在其作用下,伴隨著火山運動,又一次抬升,並躍為高山,自此,六盤山的雛形得以形成。
六盤山的主要褶皺造山時期是上新世或更新世早期,距今只有1200萬—200萬年,在地球46億年的漫長曆程中,200萬年只是短暫的一瞬,而且六盤山地的崛起與人類演化同期,因而它是座非常年輕的山地。

位置境域

六盤山脈位於北緯35°15'—35°41',東經106°09'—106°30'。其山脈南北狹長,北起寧夏固原寺口子,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南界,與甘肅的隴山相連,全長130千米,東西寬10—30千米,山區面積1400平方千米,跨寧夏的原州涇源隆德三區縣,矗立於寧南的黃土高原上。
六盤山脈由兩列近於平行的山地組成,西列是狹義的六盤山,亦稱大關山,是六盤山的主體,東列為小關山。
六盤山脈
六盤山位置示意圖

地理環境

地質

按“多旋迴學說”,六盤山所在的一級構造單元是“崑崙秦嶺地槽褶皺區”,二級構造單元是“走廊過渡帶”中的“景興台拗陷”。中—上元古界發育了一套厚逾7000米的活動型沉積地層,這套地層被地質學家們稱為“海原群”,按照岩性可以分為三部分:下部為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中部為碳酸岩;上部為碎屑岩夾火山岩。由於形成時代久遠,海原群屢經變質作用,已變質成為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這也是六盤山發育最早的地層,目前只有斷續出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