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扇門
- 別稱:三法司衙門
- 性質:機構
- 來源:古代
- 俗語:衙門六扇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 創建時代:唐代
基本含義,由來,傳說,東進西出的規矩,開後門從何來,四扇門,兩扇門,一扇門,N扇門,房價,社會地位,
基本含義
六扇門指的是三法司衙門的合稱。
三法司衙門的合稱,明清時分別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元代指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宋代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唐代指大理寺和刑部、御史台,漢代指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秦代《商君書·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這是中國最早的三法司。
由來
古代衙門為顯示威嚴、氣派,多開六扇門。後遂以六扇門代指官府、衙門。
故宮的門也是六扇。
故宮每道門都是三個門,每個門兩扇,共六扇。
傳說
民間傳說的“六扇門”則是指捕快之中一個特殊的旁支。這個“六扇門”通常只接手江湖幫派鬥爭和久為官府通緝的要犯,同時與各大門派有相當的交情,在朝廷和江湖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權力,江湖中有身份的人犯案只要不上動天庭,都可以不了了之。
“六扇門”具有如此大的權力和能力,與統治者對“六扇門”的扶持和依賴有很大的關係。
明朝萬曆年間,朝廷為了處理有關國家大事的案件,專門成立了一個集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殺手於一體的秘密組織。因為這個組織的秘密性,又因為總部大殿是一個坐北朝南、東南西三面開門、每面兩扇門總共六扇,所以叫做“六扇門”,組織成員因行動機密也叫總部為“六扇門”。因為這個組織行動詭異、手段兇狠、專辦大案,民間廣為傳誦六扇門的威嚴恐怖。時間久了,六扇門在江湖上也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這個“六扇門”組織在查辦魏忠賢的鬥爭中表現出色,但隨著明朝滅亡也最終消失。
“六扇門”獨特的社會地位和工作內容,形成了“六扇門”辦案風格的神秘性。一方面,“六扇門”是朝廷之官,要接受正統的朝廷制度的約束;另一方面,“六扇門”又要直接和黑道的江湖人士打交道,必須要熟悉江湖規矩。正因為如此,“六扇門”的人進得衙門,出得江湖。他們遇到的事情千奇百怪,處理事情靈活多變;他們是衙門中的江湖人物,是江湖中的衙門掌門。他們代表衙門統管江湖一方,在江湖上擁有極大的權力,卻也同時被不為朝廷效命的江湖豪傑所不齒。
東進西出的規矩
進了大門,沿著中軸線上磚鋪的甬道,繞過屏牆,就到了第二道大門“儀門”。儀門內是集中政務功能的大堂院落,所以儀門也是重要的門戶。據說儀門原來寫作“謻”門,謻門原皇帝宮廷里的側門,明朝時以官府衙署要比宮殿降等的緣故,因此用宮殿側門的名稱來稱呼辦公區域的正門。以後訛為“儀門”,又追加解釋,認為是進入此門應該儀表堂堂,故稱儀門。儀門也是三開間,一般進深僅一架。六扇門扇通常是緊閉的,只有在上官來到或州縣官的長輩來臨,才會打開,州縣官在此迎送。
儀門平時關閉,要進出大堂院落就要走儀門兩側特開的便門。便門往往只是一個簡單的門洞,也稱“腳門”、“角門”。明代小說《醒世恆言》提到“大凡衙門,有個東進西出的規矩”,一般東便門進、西便門出,正和我們靠右行走的規則相同。
開後門從何來
地方州縣官的住所就在衙門中軸線的最北端,免費居住在此是他們的權利,但更是一項嚴格的義務。他們所住的宅院稱之為“內衙”,或稱“正衙”、“私衙”、“中衙”、“後宅”、“後衙”、“私宅”等等。內衙的出入口就是衙門建築群中軸線最北端的“宅門”。
宅門是整個衙門建築群中戒備最為森嚴的門戶之一。宅門總是終日上鎖緊閉的,宅門的鑰匙往往由州縣官親自保管。衙門裡的衙役、書吏伺候官員只到宅門的門口為限,宅門內自有官員隨身帶來的私人僕役服侍,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衙門的衙役書吏絕對不得進入內衙。
宅門也是屋宇式的大門,開間依舊限制在三開間以下。門屋內設門房,由官員的親信長隨把守。宅門東側門扇上挖有望孔,門扇上設一個轉桶,半個桶露門外、半個桶在門內。有客來訪、或有信件、公文遞到,把守大門的皂隸到宅門外打一下梆子,把來客的名片或公文、信件之類的東西放入轉桶。宅門內的門房從望孔看清來人,轉動轉桶,把外面那一半轉到裡面來,取出東西呈送給官員。
衙門的內部院落門增減無所謂,可是大門之外在外牆上另開門洞就是不被允許的,尤其是不得在內衙的宅門外另開小門,直通衙門外面。考核時專門有此一項違法的項目,叫做“另開便門”。如清代的《六部成語批註·吏部》專有此條:“另開便門,外省官員在其衙署旁邊另作小門,放其私人出入作弊。”可見另開小門是和作弊相連的,我們今天習稱的“開後門”或許就是源自於此。
四扇門
在北京,過去住平房時,大戶人家開四扇門,所謂大戶人家就是指大官和富商,一般住四合院,北京一套完好的四合院市場價2個億左右,這還是前些年。
兩扇門
在北京,過去住平房時,小戶人家開兩扇門,小戶人家就是原來的平民百姓。
一扇門
住樓房,就開一扇門。
N扇門
房價
1扇門
2扇門
4扇門
6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