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志

光州志

《光州志》是記錄光州歷史的一部地方志,嘉慶重修一統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光州志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時間:清光緒12-13年[1886-1887]
主要內容
光州直隸州(在河南省治南八百里。東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安徽潁州府霍邱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汝寧府羅山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湖北黃州府麻城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汝寧府新蔡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湖北黃州府羅田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湖北黃州府黃安縣界二百十里。東北至安徽潁州府潁上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汝寧府汝陽縣界一百三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固始縣界七十里。西至光山縣界三十里。南至湖北黃州府麻城縣界七十里。北至息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商城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光山縣界三十里。東北至固始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息縣界六十里。至州治至京師二千四百里。)
【分野】天文角亢分野。壽星之次。
【建制沿革】禹貢揚州之域。周初為蔣黃弦三國。春秋時為黃弦二國地。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置弋陽縣。屬汝南郡。後漢因之。三國魏始置弋陽郡。(南境為廬江郡地。西北境為江夏郡地。晉書地理志。弋陽郡。魏置。)晉及宋齊因之。(宋於西南境分立光城左郡。)後魏分置南北二弋陽縣。郡治北弋陽。梁置南郢州及定城郡。(時始置光州。在今光山縣。)東魏因之。北齊廢定城郡。省北弋陽入南弋陽。改曰定城縣。隋開皇初。州郡皆廢。以縣屬弋陽郡。唐武德三年。置弦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光州。太極元年。始移光州來治。天寶元年。又改曰弋陽郡。乾元初。復曰光州。屬淮南南道。五代因之。宋置光山軍節度。屬淮南西路。(宋史地理志。宣和元年。賜軍額。紹興二十八年。改蔣州。嘉熙元年。徙治金剛台。尋復故。)元省定城縣入州。屬汝寧府。明洪武初屬鳳陽府。十四年任屬汝寧府。本朝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四。
光山縣(在州城西南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本州界二十里。西至汝寧府羅山縣界八十五里。北至息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商城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湖北黃州府黃安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二十里。西北至息縣治九十五里。春秋弦國也。漢置西陽縣。屬江夏郡。後漢因之。晉改屬弋陽郡。惠帝分置西陽郡。永嘉後。郡縣俱廢。劉宋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置光城縣。屬弋陽郡。大明中。分置光城左郡。蕭齊因之。梁於縣置光州。東魏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始置光山縣為光州治。大業初。改州為弋陽郡。唐武德三年。復曰光州。置總管府,貞觀元年罷。太極元年。移州治定城。以縣屬焉。五代因之。宋紹聖中。改曰期思。尋復故。後廢。元至元十二年。復置任屬光州。明並屬汝寧府。本朝雍正二年。改屬光州。)
固始縣(在州城東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安徽潁州府霍邱縣界五十里。西至本州界七十里。南至商城縣界七十里。北至潁州府阜陽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安徽六安州界九十里。西南至商城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潁州府潁上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息縣界九十里。春秋蓼國地。漢置蓼縣。屬六安國。後漢改屬廬江郡。晉屬安豐郡。劉宋初省。泰始中。喬置新蔡郡。及固始縣。蕭齊為北新蔡郡。後魏仍曰新蔡郡。梁復曰蓼縣。東魏復曰固始。後周改置澮州。隋開皇初。州郡皆廢。以縣屬弋陽郡。唐屬光州。宋元因之。明初屬鳳陽府。洪武十四年。還屬光州。本朝因之。)
息縣(在州城西北九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汝寧府正陽縣界三十五里。南至光山縣界十五里。北至汝寧府汝陽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本州界六十里。西南至汝寧府羅山縣界十八里。東北至安徽潁州府阜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汝陽縣界七十里。春秋時縣國。漢置新息縣。屬汝南郡後漢晉因之。劉宋分置南北二新息縣。蕭齊因之。後魏太和十九年。置東豫州及汝南郡。。梁大通元年。改曰西豫州。太清元年。又改曰淮州。東魏武定七年。復曰東豫州,北齊復並為新息縣。後周改曰息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縣仍屬汝南郡。唐初復置息州。貞觀初州廢。屬蔡州。五代及宋因之。金太和八年。復置息州。屬南京路。元中統三年。州廢。四年。復置。至元三年。省縣入州。屬汝寧府。明洪武初。降州為縣。屬潁州。七年改屬汝寧府光州。本朝雍正二年改屬光州。)
商城縣(在州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安徽潁州府霍邱縣界一百十五里。西至光山縣界六十里。南至湖北黃州府羅田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固始縣界六十里。東南至羅田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黃州府麻城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本州界六十里。春秋吳雩婁邑。漢置雩婁縣。屬廬江郡。後漢因之。晉改屬安豐郡。後廢。劉宋元嘉二十五年復置。屬弋陽郡。尋屬邊城郡。又僑置西苞信縣。屬新蔡郡。蕭齊時以西苞信屬北新蔡郡。後魏改雩婁曰宇婁。梁改西苞信曰苞信。兼置義州。齊周時宇婁縣廢。隋初改縣曰殷城。屬弋陽郡。唐武德初,復置義州。貞觀初州廢。縣屬光州。五代因之。宋建隆初。始改曰商城。至道三年。省入固始。明成化十一年。復置商城縣。屬汝寧府光州。本朝雍正二年。改屬光州。)
【形勢】襟帶長淮。控扼潁蔡。面山負野。四望平舒。(圖經。)
【風俗】士貞恕而好文。民朴勤而尚質。(舊志。)
【城池】光州城(州有南北兩城。北城門五。南城門六。周九里。池廣二丈。明正德七年口口。本朝順治六年修。十六年。康熙六十一年。乾隆二十九年屢修。)
光山縣城(周七里又奇。門四。池廣三丈。明正德十二年口口。本朝順治十四年修。康熙二十七年。雍正七年。乾隆元年重修。)
固始縣城(周六里。門五。池廣五尺。本朝順治十五年修。康熙二十七年圮。重建。乾隆八年修。)
息縣城(周五里。門四。池廣二丈五尺。本朝順治七年修。十五年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七年重修。)
商城縣城(周六里。門四。池廣二丈五尺。本朝順治三年修。)
【學校】光州學(在州治西。元泰定間建。馬祖常有碑。明洪武中重建。本朝康熙十年修。二十一年雍正十一年乾隆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光山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七年建。本朝康熙九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固始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八年建。本朝康熙二十九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息縣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八年建。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二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商城縣學(在縣治東。明成化十一年建。本朝順治七年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弋陽書院(舊設州城北隅喻家巷。本朝乾隆二十五年知州吳一嵩。重建於南城官湖北岸。)
涑水書院(在光山縣治西。宋司馬光父池知光山縣。生光於此。後人稱書院祀之。本朝乾隆二十四年重建。四十七年修。)
【戶口】(原額人丁一十九萬九千五百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一名口。計二十九萬九千九百八十八戶。)
【田賦】(田地二萬五千一百九十五頃二十八畝。額徵地丁正雜等銀。十萬九千七百五兩六錢三分又奇。)
【山川】鳳凰山(在州東七里。為州之左翼。又州西二十五里浦口崗。為州之右翼。皆長嶺蹲峙。勢如臥龍。又商城縣北二十餘里。又鳳凰山。對峙有錦雞山。河流其中。為縣之門戶。)
彭山(在州東南七十里。上有古塔。俗名口塔崗。中有九子領。三教洞。下有小川百折。入小商河。)
南嶽山(在州南三十里。渒水出焉。水經注。作岳山。)
車谷山(在州南七十里。群峰擁抱。清流縈繞。)
斛山(在光山縣東南五十里。以形似名。又商城縣西南十里有斛山。曲河源出其下。)
龍山(在光山縣南十五里。其隔河對峙者。有會龍山。又迎春山。在縣南四十里。相近又有仙人山。)
通山(在光山縣南五十里。相近又有白駒山。張果老山。)
杏山(在光山南六十里。)
寨山(在光山縣南七十里。上有三井。元有陳老者立寨避兵於此。又有三山。亦在縣南。千峰萬壑。迥出雲表。延亘二百里。)
四面山(在光山縣南八十里。四壁橫攢。一水迴繞。)
白壓山(在光山縣南八十里。絕頂有洞。洞中有泉。流入高陌河。)
龍蟠山(在光山縣南八十里。雲出則雨。)
石盤山(在光山縣南九十里。縣誌。山岫險峻。其巔平衍若盤。其麓為棋盤山。相近為花石山。有洞產五色石。)
磨雲山(在光山縣南一百里。山頂出雲。常盤旋不散。相近有黑石山。馬鞍山。千金山。又金泉山。亦在縣南百里。又流泉為梅林河。)
五馬山(在光山縣南一百二十里。相接者為黃茅山。又有木陵山。)
撞山(在光山縣西南二十里。兩山夾河。中流浮小石山。)
淨居山(在光山縣西南四十里。金定興五年伐宋。璞薩安貞出息州。軍於七里鎮。宋兵據淨居山即次。璞薩安貞舊作仆散安貞。今改正。)
仙居山(在光山縣西南六十里。寰宇記。仙居山原名樂安山。唐天寶初敕改名。亦名北仙居山。名勝志。唐改樂安縣為仙居。以縣有南西二仙山。中藏石室。仙人所居也。)
牢山(在光山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勢極險峻。中有石洞。)
天台山(在光山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壁立萬仞。一望千里。上有鐵瓦寺。下有龍池。)
霧山(在光山縣西七十里。高插雲漢。常有雲霧蒙其上。又商城縣東五十里有霧山。)
浮光山(在光山縣西北八十里。一名浮弋山。即弋陽山也。漢書地理志。弋陽縣有弋山在西北。水經注。淮水東經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山也。元和志。光山一名弋山。寰宇記。山周圍二十里。俯映長淮。每有光耀。因名光山。舊志。謂之濮公山。)
鏊山(在固始縣東。唐元和十年。壽州帥李文通奏敗淮西兵於固始撥鏊山。即此。)
安陽山(在在固始縣東南四十里。一名大陽山。寰宇記。一名太山。上有白龍池。)
白牙山(在固始縣東南九十里。名勝志。山產桑中弓材。又縣東南八十里有大步山。)
獨山(在固始縣南七十里。山高五里。岸然獨立。相近又有三峰山。峭出雲表。如筆架。)
木賊山(在固始縣南百里。名勝志。山產木賊草。故名。)
雩婁山(在固始縣西四十里。大灌水出焉。俗訛為霧露山。)
金剛台山(在商城縣東南三十里。舊名石額山。高二十餘里。延袤六十餘里。雙峰並峙。上有風洞龍井。宋嘉熙元年。光州徙治金剛台山。元至元七年。都元帥伊素德爾略地光州。敗宋兵於金剛台山。元末。土豪餘思銘據之。明初置巡司。伊素德爾。舊作也速帶兒。今改正。)
大蘇山(在商城縣東南五十里。下有俗仙市。水經注。灌水出大蘇山。又有聚雲山。在縣東南一百里。葛藤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
牛山(在商城縣東南九十里。下有泉。流為牛山河。即史河之上源也。)
竹根山(在商城縣東南一百八十里。群山列峙。中有招軍躲軍三官缽孟金家蠻王等寨。同羅松子等關。皆高俊險隘。元末。徐壽輝曾據其地。)
章山(在商城縣南三十餘里。聳秀為諸山之冠。相近又有虺頹山。石鼓山。又縣南六十里有上天山。)
九龍山(在商城縣南七十五里。上有九龍廟。及古井。又五里為金雞籠山。又縣南八十里有冠石山。)
花陽山(在商城縣南九十里。元末。土人立寨於此。相近又有黃樂山。又縣南百餘里。有東葛山。與安徽六安州接界。)
馬頭山(在商城縣南一百五十里。晉鹹和中。譙國內史桓宣。將其眾營於馬頭山即此。今山有古寨遺址。明正德中。巡撫原傑。言商城南接六安州二百餘里。四野曠達。而金剛台巡司乃在北偏。請置於馬頭山從之。因置巡司為戍守處。)
蓮花山(在商城縣西南十五里。形如蓮花。又縣西南四十里。有七里山。五十里。有茅山。)
萬安山(在商城縣西南三十里。為楚黃通徑。上有古寨遺址。)
橫溪山(在商城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有溪夾山橫流。分為十八道。即五水關河上源。又縣西七十里。為磨盤山。西北有懸刃山。)
馬鞍山(在商城縣西北。詔虞水出焉。)
銅井山(在商城縣西北五十里。山頂有土穴。色如銅。)
熊山(在商城縣北三十里。屹然雄峙。自梅山之西。勢相連線。澗壑峰巒甚勝。)
梅林山(在商城縣東北十里。山溪險隘。或以為即梅山。相近又有車轂山。)
鐵林山(在商城縣東北三十里。相近為鼓鎮山。客龍山。)
青山(在商城縣東北七十里。一名峽口。兩山對峙。道通安徽六安州及霍山縣。峽口有五龍洞。幽邃險峻。又峽中有泉湧出。流為寨河。又縣東南是十五里。有火炮山。)
春風嶺(在光山縣南六十里。)
青峰嶺(在固始縣南一百里。接商城縣界。有泉流為梅仙河。)
八摺嶺(在商城縣南四十里。嶺勢蜿蜒。起伏凡八。又有參差嶺。在縣南九十里。峰巒錯出。)
界嶺(在商城縣西南九十里。南接湖北麻城縣界。)
口林崗(在固始縣北九十里。上有古城。)
白鹿崖(在固始縣南。昔時戍守處。有故寨存。)
老鶴崖(在商城縣東南一百五十里。)
九女原(在商城縣東。唐元和十年。壽州刺史李文通。討吳元濟。夜出九女原即此。元和志。九女原在殷城縣界。)
泊陂河(在光山縣東南四十五里。合商城縣之五水關河。北流入淮。)
臨仙河(在光山縣南二十里。入官渡河。北流入淮。)
紅石河(在光山縣南三十里。西北匯臨仙河。)
高陽河(在光山縣南四十五里。源自白壓山。東流入臨仙河。)
梅林河(在光山縣南八十里。源出金泉山。東北流入官渡河。又縣南九十里。有陡山河。又南十里有三道河。俱東北流入官渡河。)
清流河(在光山縣西四十五里。東流入柴水。)
曲河(在固始縣西十五里。源出商城縣之斛山。東北流入經縣北。又東入史河。)
泥河(在息縣東南四十里。源出萬安塘。東流入淮。)
谷河(源出息縣北二十里口斧堰。東南流經息縣東四十里入淮。又縣北十里有澺河。源亦出口斧堰。東南流至縣東十里入淮。)
閭河(在息縣東北九十里。自汝寧府正陽縣流入。又東南入淮。又營河在縣東北九十里。汝水支流也。東南流入淮。)
五水關河(在商城縣西南。源出銅井山。流為考溪十八道河。旋轉紆迴。西南流為五溪。合流五水關下。入光山縣界。合泊陂河。又東北經州東。至固始縣入於淮。)
描述:卷5藝文志,附光州忠節志4卷、節孝志2卷
索取號地150.24313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