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大會

中國考古大會

《中國考古大會》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製作的考古空間探秘類文化節目,由王端端主持,共13期。

該節目圍繞中國考古學百年歷程中的重大考古發現、文化遺存、遺址文物等,將考古發掘研究與史海鉤沉熔於一爐,將歷史與當代有機結合,梳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

節目於2021年11月20日起每周六20:0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於2022年8月20日完結。

基本介紹

節目形式,節目背景,節目模式,節目製作,節目特色,創作團隊,節目列表,參演嘉賓,主持人,考古推廣人,考古專家團,獲獎記錄,播出信息,節目評價,

節目形式

節目背景

中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同非洲並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萬年前就發明人工用火術,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萬年前,中國的先人就種植粟、水稻,農業起源同西亞北非並列第一;中國在樂器、獨木舟、水利設施、天文等方面的發明發鍵譽嚷現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考古成果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周口店、賈湖、良渚等這些陳列在中國大地上的遺產星光璀璨。而中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鑽遷良影神,《中國考古大會》應時而生。在中央宣傳部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時一年策劃製作了考古空間探秘類文化節目《中國考古大會》。
中國考古大會
主持人及嘉賓海報

節目模式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中國考古大會》秉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的創作初心,打造更深入人心的文藝作品,節目首創考古空間探秘形式,集時空探秘、舞蹈演繹、全息影像等多種電視表現形式於一體,30多位考古專家和文化學者,次第踏上12大考古遺址,開啟氣象萬千的探秘之旅。
《中國考古大會》運用探秘空間、專芝套探家解讀、舞蹈演繹、實景紀錄、全息影像等形式,充分挖掘總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術的特點,海祝以12個遺址為主線索,邀請12位“考古推廣人”,體驗考古任務,感受“發現發掘、整催乃腳理闡釋、保護傳承”中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中國考古大會》圍繞中國考古學百年歷程中的重大考古發現、文化遺存、遺址文物等,將白悼犁考古發掘研究與史海鉤沉熔於一爐,將歷史與當代有機結合,梳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每期節目將根據考古發掘過程和歷史脈絡“劇情式”推進,用現代表現手法解密考古遺址,介紹考古文物,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講好中國考古工作背後所承載的文化特質、民族精神和時代價值。
節目根據考古發滲恥符射掘過程和歷史脈絡“劇情式”推進,用現代表現手法解密考古遺址,介紹考古文物,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講好中國考古工作背後所承載的文化特質、民族精神和時代價值。選拔不同年齡、職業、學識的文化遺產守護者或愛好者,通過節目環節層層推進,把考古、歷史等知識融入其中。邀請考古領域專家,一線考古工作者、親歷者來到現場,講述考古背後鮮為人知的經歷和故事。

節目製作

《中國考古大會》主舞台的搭建,不僅從中國人“禮天禮地”的悠久文化傳統中汲取靈感,還借鑑了考古工作中“關鍵柱”的理念。主舞台座椅的設定更是獨具匠心。考古工作中,通常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為單位發掘,這就叫做“探方”。節目組結合“探方”的概念,設計座席的分布形態,為解讀嘉賓和“考古觀察團”成員設計了包廂式座席。採用機械升降技術,全場座席配合節目推進節奏升降起落。
在舞台設計上,節目組採用同一個演播室內主、副兩個舞台配置的模式,根據內容呈現需求,兩個舞台可即時生成不同的虛擬場景,時而讓“考古推廣團”置身視覺奇觀之中,時而讓觀眾的視線自由穿梭到“千里之外”的考古發掘現場。
中國考古大會
節目主舞台

節目特色

節目通過“VR擴展呈現”等技術手段,將演播室打造成裸眼3D的考古現場,實現對真實考古環境和場景的呈現,讓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的文化遺存、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萬千文物、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和故事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強化大小屏互動和衍生內容開發,聯合新媒體平台,同步推出“線上考古”知識問答等活動。

創作團隊

總導演
王海濤
總策劃
李欣雁
製片主任
張俊山
製片統籌
王莉、馮曉彤
學術總顧問
陳星燦、王巍
撰稿
張晶晶
本期導演
曹林、王佳煒、劉瑾瑜
執行製片人
崔狄
助理導演
王宜妮
執行總導演
葛振宇、潘羽嘉、柯文博、林媛
解說
任志宏
節目統籌
趙翀
責編
崔建平、張玉潔、楊宗強、王守一
導播
劉睿、沈彥傑
後期總導演
高翔
技術總監製
姜文波
校對
魏武然
統籌
杜睿文
藝人統籌
馬雲浩
監製
吳晟煒、任達清
總監製
王曉真
出品人
慎海雄
註: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期節目片尾字幕。參考資料

節目列表

第一期:五千年前的神秘古城——良渚
播出時間
2021/11/20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臨水而居,安居樂業千餘年。良渚古城表現出了明確的社會等級與城市化特徵,這也證實了中華文明起源於五千年前。
本期推廣人
張含韻
本期遺址
第二期:探秘八九千年前的家園——賈湖
播出時間
2021/11/27
從高山洞穴到平原曠野,賈湖先民進入了定居時代;從野外採集到人工種植,賈湖開拓出八九千年前的水稻馴化地。築建房屋、耕種水稻、馴化家畜、製作陶器,賈湖遺址眾多考古奇蹟讓人目不暇接。
本期推廣人
李思思
本期遺址
第三期:探秘東方人類的故鄉——周口店
播出時間
2021/12/4
廣袤的中華大地是古人類遺存極其豐富的地區之一,其中周口店遺址更是蜚聲世界,在人類演化的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觀眾們跟隨《中國考古大會》這台“時空太空梭”重回周口店遺址“發掘現場”,揭開“北京人”的神秘面紗。
本期推廣人
鄭曉寧
本期遺址
第四期:探秘甲骨文的故鄉——殷墟
播出時間
2021/12/11
甲骨文誕生於遙遠的混沌,見證了文明的進程,觀眾們們穿越3000多年的歷史,來到被譽為20世紀中國重要100項考古發現之首的殷墟,開啟一個燦爛的文明。
本期推廣人
王嘉寧
本期遺址
第五期:探秘西漢文化寶庫——海昏侯墓
播出時間
2021/12/18
2011年的春天,一次意外發現,讓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走進了考古人的視野。五年的發掘,猶如一場“考古大戲”,大量黃金、五銖錢、竹簡等珍貴文物陸續出土,持續吸引人們的視線。考古專家通過這座古墓,為觀眾們解密西漢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活。
本期推廣人
張曉龍
本期遺址
第六期:探秘古蜀先民的家園——三星堆遺址
播出時間
2022/1/2
一塊神奇的土地,保存著古蜀先民的足跡,蘊含著古蜀文化的奧秘。觀眾們跟隨考古推廣團一起走進三星堆遺址,一睹中華文明寶庫中這顆耀眼的明珠。經過多年考古發掘,三星堆出土了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青銅面具、黃金面具、金杖等多種珍貴文物。
本期推廣人
月亮姐姐
本期遺址
第七期:探尋隱藏在歷史中的諸侯國
播出時間
2022/1/8
感受腳下廣袤土地的厚重,仰望頭頂文明星空的璀璨,對一座戰國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讓人們發現了一個不見於史書記載的神秘諸侯國。考古推廣團走進湖北曾侯世代墓葬,發現隱藏在歷史中的諸侯國。
本期推廣人
張晞臨
本期遺址
曾侯世代墓葬
第八期:探秘長江中游史前文化——城頭山遺址
播出時間
2022/7/15
澧水之畔,曾經矗立著古老的城頭山城,水邊的豐饒物產滿足著人們的生活,他們採集、漁獵,甚至開始嘗試培育糧食作物——水稻,這是中國人最早的農耕實踐之一,而稻作水平的不斷提升,為文明的演化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該期節目將時間標尺撥回到6300年前,走進城頭山遺址,探秘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
本期推廣人
張舒越
本期遺址
第九期:探秘塵封的地下秦朝:秦始皇帝陵
播出時間
2022/7/23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結束了中華大地列國紛爭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2200多年後,一代代考古人,讓深埋於黃土之下的“秦朝”,逐漸重現世間。該期節目將時間標尺撥回2200多年前,通過一座秦始皇帝陵探尋中國首個大一統王朝的雄渾風貌。
本期推廣人
張光北
本期遺址
第十期:探秘周原遺址:鑑證西周的禮樂文明
播出時間
2022/7/30
周原遺址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迄今已出土文物數萬件,其中青銅器以數量多、銘文豐富而著稱,故被譽為“青銅器之鄉”。這裡出土的青銅器造型奇特、紋飾精美,上面所鑄刻的記事性銘文為研究西周歷史提供了關鍵資料。該期節目帶領觀眾來到八百里秦川,追溯中華文明之源,共同鑑證西周時期的禮樂文明。
本期推廣人
孟盛楠
本期遺址
第十一期:探秘晉侯墓地——尋找西周時期晉侯世家
播出時間
2022/8/6
涅槃重生的禮樂重器,重見天日的古車戰馬,九組十九座晉侯及其夫人的墓葬群,揭示出西周時期諸侯大國的強盛實力。三千多年前,是誰在晉水河畔築下晉國根基,節目帶觀眾探秘晉侯墓地,尋找西周時期晉侯世家。
本期推廣人
楊帆
本期遺址
第十二期:探秘二里頭遺址——最早的王朝
播出時間
2022/8/13
縱橫交錯的道路網路,歷經千年的宮室建築,逐漸清晰的都邑輪廓。從邦國到王朝,青銅時代第一個高峰在此開啟,禮制文明由此肇始。夏朝究竟是神話還是信史,節目帶觀眾探秘二里頭遺址,觸摸中國最早王朝的脈動。
本期推廣人
陳若軒
本期遺址
第十三期:探秘嶺南文化瑰寶——西漢南越王墓
播出時間
2022/8/20
一道石縫揭開了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的序幕,一座石門擋住了考古隊員的腳步。這是嶺南地區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它讓一個消失的古國漸露真容,它也是嶺南地區融入多民族統一國家進程的重要歷史見證。
本期推廣人
於朦朧、孫雨朦、孫雨彤
本期遺址

參演嘉賓

主持人

嘉賓介紹
嘉賓海報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女主持人。
王端端

考古推廣人

登場期數
嘉賓介紹
嘉賓海報
第一期
中國內地女歌手、演員。
中國考古大會
第二期
中國內地節目女主持人。
中國考古大會
第三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
中國考古大會
第四期
中國內地女主持人。
中國考古大會
第五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禮儀指導。
中國考古大會
第六期
中國內地女主持人。
中國考古大會
第七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
中國考古大會
第八期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女主持人。
第八期之後無節目海報
第九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製片人。
第十期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女主持人。
第十一期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男主持人。
第十二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
第十三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記者。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記者。

考古專家團

期數
嘉賓姓名
嘉賓海報
嘉賓海報
第一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第一期
劉斌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施時英
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文物與遺產管理局工作人員,良渚文化的發現者施昕更之孫。
第二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第二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導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鐘芳容
北京大學考古學學生。
第三期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第三期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邢松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陳勝前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四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第四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研究員。
第五期
楊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第五期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第六期
王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第六期
陳顯丹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三星堆博物館館長。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
第七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第七期
黃鳳春
葉家山曾侯墓葬考古領隊。
蘇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編審。
第八期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
第八期之後無節目海報
韓建業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第九期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西北大學教授。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西北大學特聘教授。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原秦陵考古隊隊長。
劉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
第十期
種建榮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第十一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張慧國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
第十二期
王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
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第十三期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西北大學教授。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參演嘉賓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得獎項
獲獎方(獲獎情況)
2022年7月
2021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
《中國考古大會》(入選)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首播日期
播出時間
線上播放平台
播出形式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
2021年11月20日起
每周六20:00
央視頻、央視網
首播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
2021年11月21日起
每周日17:30
重播
截至2022年9月8日,節目電視端累計觸達觀眾超6億人次,新媒體端累計觸達觀眾超97億人次,相關話題閱讀量超30億。

節目評價

該節目邀請“考古推廣人”通過空間探秘與任務解鎖,聯結良渚古城的考古場景、復現一個個重要的考古歷史節點、營造身臨其境的考古氛圍體驗。90分鐘的時間裡,觀眾跟隨電視綜藝抵達文物的“家”,了解“以玉事神、以玉為禮”的先民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領略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良渚生活圖景,以及先民的衣食住行傳統。節目還別出心裁將寫意舞蹈和工匠手作的場景結合起來,不僅讓觀眾見證良渚玉器誕生的過程,更能感受到玉器中流動的文化魅力。《中國考古大會》不僅把考古“現場”搬到電視舞台,還將考古人當成敘事的主角。一代代考古人通過考古理解古今之變,他們是揭開歷史帷幕的人,讓中國考古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揚子晚報》評)
文物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強強聯手”,推出了《中國考古大會》這類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的文博類電視節目,受到觀眾廣泛歡迎。追根溯源、旁徵博引,《中國考古大會》首創考古空間探秘形式,全景展現出中國考古事業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發現。(人民網評)
《中國考古大會》為中國考古學打造了一場頗具敬意、誠意和創意的“中國考古百年成果電視展演”。節目在陪伴觀眾了解百年考古重大發現、梳理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的同時,對大力發展公眾考古、廣泛開展考古教育和考古體驗具有示範意義及引領價值。《中國考古大會》在對專業知識進行“轉碼”的過程中,運用感同身受的體驗視角、身臨其境的視聽享受、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搭建起考古與大眾之間的橋樑。(《文藝報》評)
《中國考古大會》帶領大眾走近沉默的山、嶙峋的岸、孤寂的塔,走近一代代考古人細心翻動過的土地,通過情景化敘事、沉浸式空間和文化場建構,重塑當代考古的重要意義,呈現中華文明的璀璨絢爛,從視覺觀感、話語碰撞、思維認知、情感積累等各個角度都充分調動了客群的主體意識。(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鬍智鋒評)
《中國考古大會》將考古發現、研究成果、活化展示、文化傳承四方面逐一呈現、緊密結合,既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也讓大眾更好地理解考古工作的價值和意義。(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公眾考古學中心執行主任王濤評)

節目製作

《中國考古大會》主舞台的搭建,不僅從中國人“禮天禮地”的悠久文化傳統中汲取靈感,還借鑑了考古工作中“關鍵柱”的理念。主舞台座椅的設定更是獨具匠心。考古工作中,通常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為單位發掘,這就叫做“探方”。節目組結合“探方”的概念,設計座席的分布形態,為解讀嘉賓和“考古觀察團”成員設計了包廂式座席。採用機械升降技術,全場座席配合節目推進節奏升降起落。
在舞台設計上,節目組採用同一個演播室內主、副兩個舞台配置的模式,根據內容呈現需求,兩個舞台可即時生成不同的虛擬場景,時而讓“考古推廣團”置身視覺奇觀之中,時而讓觀眾的視線自由穿梭到“千里之外”的考古發掘現場。
中國考古大會
節目主舞台

節目特色

節目通過“VR擴展呈現”等技術手段,將演播室打造成裸眼3D的考古現場,實現對真實考古環境和場景的呈現,讓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的文化遺存、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萬千文物、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和故事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強化大小屏互動和衍生內容開發,聯合新媒體平台,同步推出“線上考古”知識問答等活動。

創作團隊

總導演
王海濤
總策劃
李欣雁
製片主任
張俊山
製片統籌
王莉、馮曉彤
學術總顧問
陳星燦、王巍
撰稿
張晶晶
本期導演
曹林、王佳煒、劉瑾瑜
執行製片人
崔狄
助理導演
王宜妮
執行總導演
葛振宇、潘羽嘉、柯文博、林媛
解說
任志宏
節目統籌
趙翀
責編
崔建平、張玉潔、楊宗強、王守一
導播
劉睿、沈彥傑
後期總導演
高翔
技術總監製
姜文波
校對
魏武然
統籌
杜睿文
藝人統籌
馬雲浩
監製
吳晟煒、任達清
總監製
王曉真
出品人
慎海雄
註: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期節目片尾字幕。參考資料

節目列表

第一期:五千年前的神秘古城——良渚
播出時間
2021/11/20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臨水而居,安居樂業千餘年。良渚古城表現出了明確的社會等級與城市化特徵,這也證實了中華文明起源於五千年前。
本期推廣人
張含韻
本期遺址
第二期:探秘八九千年前的家園——賈湖
播出時間
2021/11/27
從高山洞穴到平原曠野,賈湖先民進入了定居時代;從野外採集到人工種植,賈湖開拓出八九千年前的水稻馴化地。築建房屋、耕種水稻、馴化家畜、製作陶器,賈湖遺址眾多考古奇蹟讓人目不暇接。
本期推廣人
李思思
本期遺址
第三期:探秘東方人類的故鄉——周口店
播出時間
2021/12/4
廣袤的中華大地是古人類遺存極其豐富的地區之一,其中周口店遺址更是蜚聲世界,在人類演化的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觀眾們跟隨《中國考古大會》這台“時空太空梭”重回周口店遺址“發掘現場”,揭開“北京人”的神秘面紗。
本期推廣人
鄭曉寧
本期遺址
第四期:探秘甲骨文的故鄉——殷墟
播出時間
2021/12/11
甲骨文誕生於遙遠的混沌,見證了文明的進程,觀眾們們穿越3000多年的歷史,來到被譽為20世紀中國重要100項考古發現之首的殷墟,開啟一個燦爛的文明。
本期推廣人
王嘉寧
本期遺址
第五期:探秘西漢文化寶庫——海昏侯墓
播出時間
2021/12/18
2011年的春天,一次意外發現,讓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走進了考古人的視野。五年的發掘,猶如一場“考古大戲”,大量黃金、五銖錢、竹簡等珍貴文物陸續出土,持續吸引人們的視線。考古專家通過這座古墓,為觀眾們解密西漢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活。
本期推廣人
張曉龍
本期遺址
第六期:探秘古蜀先民的家園——三星堆遺址
播出時間
2022/1/2
一塊神奇的土地,保存著古蜀先民的足跡,蘊含著古蜀文化的奧秘。觀眾們跟隨考古推廣團一起走進三星堆遺址,一睹中華文明寶庫中這顆耀眼的明珠。經過多年考古發掘,三星堆出土了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青銅面具、黃金面具、金杖等多種珍貴文物。
本期推廣人
月亮姐姐
本期遺址
第七期:探尋隱藏在歷史中的諸侯國
播出時間
2022/1/8
感受腳下廣袤土地的厚重,仰望頭頂文明星空的璀璨,對一座戰國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讓人們發現了一個不見於史書記載的神秘諸侯國。考古推廣團走進湖北曾侯世代墓葬,發現隱藏在歷史中的諸侯國。
本期推廣人
張晞臨
本期遺址
曾侯世代墓葬
第八期:探秘長江中游史前文化——城頭山遺址
播出時間
2022/7/15
澧水之畔,曾經矗立著古老的城頭山城,水邊的豐饒物產滿足著人們的生活,他們採集、漁獵,甚至開始嘗試培育糧食作物——水稻,這是中國人最早的農耕實踐之一,而稻作水平的不斷提升,為文明的演化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該期節目將時間標尺撥回到6300年前,走進城頭山遺址,探秘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
本期推廣人
張舒越
本期遺址
第九期:探秘塵封的地下秦朝:秦始皇帝陵
播出時間
2022/7/23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結束了中華大地列國紛爭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2200多年後,一代代考古人,讓深埋於黃土之下的“秦朝”,逐漸重現世間。該期節目將時間標尺撥回2200多年前,通過一座秦始皇帝陵探尋中國首個大一統王朝的雄渾風貌。
本期推廣人
張光北
本期遺址
第十期:探秘周原遺址:鑑證西周的禮樂文明
播出時間
2022/7/30
周原遺址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迄今已出土文物數萬件,其中青銅器以數量多、銘文豐富而著稱,故被譽為“青銅器之鄉”。這裡出土的青銅器造型奇特、紋飾精美,上面所鑄刻的記事性銘文為研究西周歷史提供了關鍵資料。該期節目帶領觀眾來到八百里秦川,追溯中華文明之源,共同鑑證西周時期的禮樂文明。
本期推廣人
孟盛楠
本期遺址
第十一期:探秘晉侯墓地——尋找西周時期晉侯世家
播出時間
2022/8/6
涅槃重生的禮樂重器,重見天日的古車戰馬,九組十九座晉侯及其夫人的墓葬群,揭示出西周時期諸侯大國的強盛實力。三千多年前,是誰在晉水河畔築下晉國根基,節目帶觀眾探秘晉侯墓地,尋找西周時期晉侯世家。
本期推廣人
楊帆
本期遺址
第十二期:探秘二里頭遺址——最早的王朝
播出時間
2022/8/13
縱橫交錯的道路網路,歷經千年的宮室建築,逐漸清晰的都邑輪廓。從邦國到王朝,青銅時代第一個高峰在此開啟,禮制文明由此肇始。夏朝究竟是神話還是信史,節目帶觀眾探秘二里頭遺址,觸摸中國最早王朝的脈動。
本期推廣人
陳若軒
本期遺址
第十三期:探秘嶺南文化瑰寶——西漢南越王墓
播出時間
2022/8/20
一道石縫揭開了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的序幕,一座石門擋住了考古隊員的腳步。這是嶺南地區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它讓一個消失的古國漸露真容,它也是嶺南地區融入多民族統一國家進程的重要歷史見證。
本期推廣人
於朦朧、孫雨朦、孫雨彤
本期遺址

參演嘉賓

主持人

嘉賓介紹
嘉賓海報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女主持人。
王端端

考古推廣人

登場期數
嘉賓介紹
嘉賓海報
第一期
中國內地女歌手、演員。
中國考古大會
第二期
中國內地節目女主持人。
中國考古大會
第三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
中國考古大會
第四期
中國內地女主持人。
中國考古大會
第五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禮儀指導。
中國考古大會
第六期
中國內地女主持人。
中國考古大會
第七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
中國考古大會
第八期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女主持人。
第八期之後無節目海報
第九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製片人。
第十期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女主持人。
第十一期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男主持人。
第十二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
第十三期
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記者。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記者。

考古專家團

期數
嘉賓姓名
嘉賓海報
嘉賓海報
第一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第一期
劉斌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施時英
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文物與遺產管理局工作人員,良渚文化的發現者施昕更之孫。
第二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第二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導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鐘芳容
北京大學考古學學生。
第三期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第三期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邢松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陳勝前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四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第四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研究員。
第五期
楊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第五期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第六期
王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第六期
陳顯丹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三星堆博物館館長。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
第七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第七期
黃鳳春
葉家山曾侯墓葬考古領隊。
蘇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編審。
第八期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
第八期之後無節目海報
韓建業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第九期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西北大學教授。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西北大學特聘教授。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原秦陵考古隊隊長。
劉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
第十期
種建榮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第十一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張慧國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
第十二期
王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
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第十三期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西北大學教授。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參演嘉賓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得獎項
獲獎方(獲獎情況)
2022年7月
2021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
《中國考古大會》(入選)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首播日期
播出時間
線上播放平台
播出形式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
2021年11月20日起
每周六20:00
央視頻、央視網
首播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
2021年11月21日起
每周日17:30
重播
截至2022年9月8日,節目電視端累計觸達觀眾超6億人次,新媒體端累計觸達觀眾超97億人次,相關話題閱讀量超30億。

節目評價

該節目邀請“考古推廣人”通過空間探秘與任務解鎖,聯結良渚古城的考古場景、復現一個個重要的考古歷史節點、營造身臨其境的考古氛圍體驗。90分鐘的時間裡,觀眾跟隨電視綜藝抵達文物的“家”,了解“以玉事神、以玉為禮”的先民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領略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良渚生活圖景,以及先民的衣食住行傳統。節目還別出心裁將寫意舞蹈和工匠手作的場景結合起來,不僅讓觀眾見證良渚玉器誕生的過程,更能感受到玉器中流動的文化魅力。《中國考古大會》不僅把考古“現場”搬到電視舞台,還將考古人當成敘事的主角。一代代考古人通過考古理解古今之變,他們是揭開歷史帷幕的人,讓中國考古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揚子晚報》評)
文物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強強聯手”,推出了《中國考古大會》這類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的文博類電視節目,受到觀眾廣泛歡迎。追根溯源、旁徵博引,《中國考古大會》首創考古空間探秘形式,全景展現出中國考古事業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發現。(人民網評)
《中國考古大會》為中國考古學打造了一場頗具敬意、誠意和創意的“中國考古百年成果電視展演”。節目在陪伴觀眾了解百年考古重大發現、梳理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的同時,對大力發展公眾考古、廣泛開展考古教育和考古體驗具有示範意義及引領價值。《中國考古大會》在對專業知識進行“轉碼”的過程中,運用感同身受的體驗視角、身臨其境的視聽享受、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搭建起考古與大眾之間的橋樑。(《文藝報》評)
《中國考古大會》帶領大眾走近沉默的山、嶙峋的岸、孤寂的塔,走近一代代考古人細心翻動過的土地,通過情景化敘事、沉浸式空間和文化場建構,重塑當代考古的重要意義,呈現中華文明的璀璨絢爛,從視覺觀感、話語碰撞、思維認知、情感積累等各個角度都充分調動了客群的主體意識。(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鬍智鋒評)
《中國考古大會》將考古發現、研究成果、活化展示、文化傳承四方面逐一呈現、緊密結合,既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也讓大眾更好地理解考古工作的價值和意義。(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公眾考古學中心執行主任王濤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