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問答是在2010.07由衛生部發布的解讀檔案。
基本介紹
- 發布部門:衛生部
- 類別:答問
- 發布日期:2010.07
- 效力級別:部門規範性檔案
《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問答
衛生部於2010年5月印發《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為介紹該項工作的具體內容,解答媒體及公眾關心的問題,我辦整理了記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並組寫了相關問答材料。
一、《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出台背景是什麼?
答:瘧疾曾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蟲媒傳染病。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瘧疾防治工作,將瘧疾作為重點防治的五大寄生蟲病之一。60年來,根據我國瘧疾流行特徵和各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研究制定了科學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制訂完善了瘧疾防治工作相關政策檔案,建立健全了瘧疾防治科研機構和監測網路,培養鍛鍊了一支專業技術隊伍,創立並堅持區域聯防工作機制。通過扎紮實實地落實各項防治技術措施,全國瘧疾發病人數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000萬降至目前的1.4萬;流行區範圍大幅度縮小,除雲南、海南兩省外,其他省份已消除惡性瘧;全國95%以上的縣(市、區)瘧疾發病率已降至萬分之一以下。標誌著我國瘧疾防治工作已具備從控制走向消除的條件。
近10年來,隨著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施,全球瘧疾防治工作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1998年,由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世界銀行共同倡導發起全球遏制瘧疾規劃。2006年,鑒於全球抗擊瘧疾行動在廣大瘧疾流行國家取得進展,一些國家已具備從控制走向消除的條件,WHO發布了消除瘧疾指南,鼓勵和支持具備消除瘧疾條件的國家和地區消除瘧疾。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通過了《全球瘧疾行動計畫》,提出到2015年消除瘧疾死亡病例,並最終在全球根除瘧疾的宏偉目標。同時,有關國際組織也表示積極支持消除瘧疾。隨後,全球消除瘧疾專家組織、亞太消除瘧疾合作網路、全球消除瘧疾實驗室網路相繼建立。
在此情況下,我國提出2020年實現全國消除瘧疾的目標,既有利於促進我國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也為開發中國家樹立了榜樣,對全球消除瘧疾進程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二、我國瘧疾防治工作進展情況怎樣?
答:2006年,我部制定下發《全國瘧疾防治規劃(2006-2015年)》,進一步加強了對瘧疾防控工作的規範化管理,對瘧疾防治策略、主要技術措施、抗瘧藥使用原則等做出了明確規定。2007年將瘧疾納入國家免費救治的重大傳染病範圍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1.2億元,在重點瘧疾流行區免費提供抗瘧、殺蟲藥品,開展發熱病人血檢和人員培訓等活動。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級地方政府也進一步加強了對瘧疾防治規劃的貫徹落實力度,瘧疾防治能力有了提高,全國瘧疾疫情持續回落。2009年,全國報告瘧疾病例14140例,較2008年下降了46.6%,其中間日瘧10691例,惡性瘧1041例,未分型瘧疾2408例,死亡10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雲南、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局部地區。
2010年5月,我部會同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等12個部門制定印發了《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決定2010年在全國範圍內啟動消除瘧疾工作,提出“到2015年,全國除雲南部分邊境地區外,其他地區均無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到2020年,全國消除瘧疾”的目標。2009年底,我部已在河北、上海、浙江、廣東、福建、山東等6個省(自治區)12個縣啟動了消除瘧疾試點,先行探索我國消除瘧疾的工作模式,積累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全國消除瘧疾工作。
三、防治瘧疾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
答:一是局部地區瘧疾疫情仍然比較嚴重。
雲南、海南、貴州等南部省份的瘧疾疫情仍較為嚴重,安徽、河南等中部五省交界地區的瘧疾發病呈點多面廣的態勢。目前,全國發病數排在前5位的省份依次為安徽、雲南、河南、湖北、江蘇,占全國發病總數的77.4%。
二是低度流行區要實現消除瘧疾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近年來,我國絕大多數的中低度流行區的基層防治能力比較薄弱。如,醫務人員缺乏瘧疾診治經驗,防治人員的專業技能相對不足,民眾對瘧疾的防護意識也不強。此外,消除瘧疾在我國還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成熟經驗可資借鑑。因此,要在短時間內實現並證實本地沒有一個感染病例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三是輸入性病例給我國消除瘧疾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當今國際交往頻繁,外出經商、旅遊、務工的流動人口日益增多,境外輸入性瘧疾病例明顯增加;同時,周邊國家瘧疾疫情仍較嚴重,隨時存在因輸入性傳染源造成本地傳播的潛在威脅,給我國消除瘧疾工作帶來更大的壓力。
四是圍繞消除瘧疾工作仍有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在我國從控制走向消除瘧疾的過程中,防治策略和技術措施均進行了調整,因此,圍繞消除瘧疾工作仍存在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瘧疾病原追蹤溯源技術、消除後瘧疾傳播風險的預測預警技術等,需要進一步加快科研攻關的步伐。
四、《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將具體採取哪些措施加強瘧疾防治工作?
答:根據2006-2008年瘧疾疫情報告,全國以縣為單位分為四類,分別採取有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和技術措施。
一類縣是指3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發病率均大於或等於萬分之一的縣,目前分布在8個省75個縣。這類地區當前疫情相對較重,主要採取加強傳染源控制與媒介防制措施,降低瘧疾發病的策略,實施及時發現和規範治療瘧疾病人、對上年度間日瘧病人開展休止期根治、在高危地區使用殺蟲劑浸泡蚊帳或長效蚊帳、在疫點進行殺蟲劑室內滯留噴灑、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等綜合防治措施。
二類縣是指3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1年發病率小於萬分之一的縣,目前分布在19個省687個縣。這類地區疫情已降至較低水平,主要採取清除瘧疾傳染源,阻斷瘧疾在當地傳播的策略,實施及時發現和規範治療瘧疾病人、對所有發現的瘧疾病例進行核實、對出現瘧疾病例並具備傳播條件的自然村或居民點(疫點)進行規範化處置、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加強流動人口的瘧疾監測與管理等措施。
三類縣是指3年無本地感染病例報告的流行縣,目前分布在22個省1432個縣。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消除瘧疾的標準,這類地區已經具備了申請消除認證的條件。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專家認為,這類地區多年沒有瘧疾病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專業人員對瘧疾認識淡化,瘧疾診療和疫情處置的能力相對薄弱。因此,在啟動消除瘧疾工作之初,必須進一步加強培訓、構建能力、完善監測網路,才能進入申請認證消除的程式。三類縣主要採取加強輸入病例的監測和處置、防止繼發傳播的策略,實施加強流動人口瘧疾監測與管理,對輸入病例及時進行診治和核實,對輸入病例周圍人群開展健康教育及相關的調查處置等措施。
四類縣是指非瘧疾流行區。這類地區不具備瘧疾傳播條件,主要策略是加強監測,通過定期對相關醫務人員開展瘧疾診治技術培訓;加強對來自瘧疾流行區人員的病例監測,防止發生死亡病例。
五、如何保障《行動計畫》得到切實有效的貫徹落實?
答:《行動計畫》從7個方面明確了相關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政府領導,健全管理機制。
消除瘧疾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因此,要做好消除瘧疾工作,就必須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部門協調與配合,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衛生部將進一步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共同研究擬定我國消除瘧疾工作方針、政策、規劃,每年組織對瘧疾流行區各省(區、市)完成消除瘧疾行動計畫工作情況進行檢查;指導、督促有關地區的消除瘧疾工作。各地也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或者領導協調機制,加強領導,制定規劃,落實任務。
二是明確部門職責,強化措施落實。
《行動計畫》對13個部門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界定,要求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共同做好消除瘧疾工作。
三是依照法律法規,開展消除瘧疾工作。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瘧疾突發疫情應急處理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及有關技術方案,依法、科學開展消除瘧疾工作。
四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技術水平。
《行動計畫》要求,各省、地市、縣要建立、健全瘧疾防治專業隊伍。一類縣和任務較重的二類縣,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定專門科室並配備得力人員,鄉鎮衛生院有專人負責瘧疾防治工作。其他二類縣和三類縣,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配備與防治任務相適應的專職瘧疾防治專業人員,鄉鎮衛生院有專人負責瘧疾防治工作。要逐級分期、分批開展專業技術培訓,保證培訓效果,提高人員業務水平。
五是增加財政投入,多方籌集資金。
明確消除瘧疾工作的財政投入將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瘧疾流行程度和消除瘧疾的實際情況,將消除瘧疾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的瘧疾防治工作予以支持。同時,廣泛動員和爭取社會各方面力量提供資金和物資支持消除瘧疾工作。
六是開展科學研究,提供技術保障。
通過國家科技計畫等渠道支持消除瘧疾中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組織跨學科的聯合攻關,研究瘧疾傳播動力學、瘧原蟲抗性監測、間日瘧根治以及開發新型有效的快速診斷試劑、病原追蹤溯源技術等。
七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和推廣套用先進適用的技術,並充分利用全球基金等國際資助項目支持瘧疾消除行動。建立跨邊境瘧疾防控合作機制,加快我國邊境地區控制和消除瘧疾步伐。
(來源:衛生部網站)
衛生部於2010年5月印發《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為介紹該項工作的具體內容,解答媒體及公眾關心的問題,我辦整理了記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並組寫了相關問答材料。
一、《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出台背景是什麼?
答:瘧疾曾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蟲媒傳染病。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瘧疾防治工作,將瘧疾作為重點防治的五大寄生蟲病之一。60年來,根據我國瘧疾流行特徵和各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研究制定了科學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制訂完善了瘧疾防治工作相關政策檔案,建立健全了瘧疾防治科研機構和監測網路,培養鍛鍊了一支專業技術隊伍,創立並堅持區域聯防工作機制。通過扎紮實實地落實各項防治技術措施,全國瘧疾發病人數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000萬降至目前的1.4萬;流行區範圍大幅度縮小,除雲南、海南兩省外,其他省份已消除惡性瘧;全國95%以上的縣(市、區)瘧疾發病率已降至萬分之一以下。標誌著我國瘧疾防治工作已具備從控制走向消除的條件。
近10年來,隨著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施,全球瘧疾防治工作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1998年,由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世界銀行共同倡導發起全球遏制瘧疾規劃。2006年,鑒於全球抗擊瘧疾行動在廣大瘧疾流行國家取得進展,一些國家已具備從控制走向消除的條件,WHO發布了消除瘧疾指南,鼓勵和支持具備消除瘧疾條件的國家和地區消除瘧疾。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通過了《全球瘧疾行動計畫》,提出到2015年消除瘧疾死亡病例,並最終在全球根除瘧疾的宏偉目標。同時,有關國際組織也表示積極支持消除瘧疾。隨後,全球消除瘧疾專家組織、亞太消除瘧疾合作網路、全球消除瘧疾實驗室網路相繼建立。
在此情況下,我國提出2020年實現全國消除瘧疾的目標,既有利於促進我國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也為開發中國家樹立了榜樣,對全球消除瘧疾進程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二、我國瘧疾防治工作進展情況怎樣?
答:2006年,我部制定下發《全國瘧疾防治規劃(2006-2015年)》,進一步加強了對瘧疾防控工作的規範化管理,對瘧疾防治策略、主要技術措施、抗瘧藥使用原則等做出了明確規定。2007年將瘧疾納入國家免費救治的重大傳染病範圍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1.2億元,在重點瘧疾流行區免費提供抗瘧、殺蟲藥品,開展發熱病人血檢和人員培訓等活動。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級地方政府也進一步加強了對瘧疾防治規劃的貫徹落實力度,瘧疾防治能力有了提高,全國瘧疾疫情持續回落。2009年,全國報告瘧疾病例14140例,較2008年下降了46.6%,其中間日瘧10691例,惡性瘧1041例,未分型瘧疾2408例,死亡10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雲南、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局部地區。
2010年5月,我部會同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等12個部門制定印發了《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決定2010年在全國範圍內啟動消除瘧疾工作,提出“到2015年,全國除雲南部分邊境地區外,其他地區均無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到2020年,全國消除瘧疾”的目標。2009年底,我部已在河北、上海、浙江、廣東、福建、山東等6個省(自治區)12個縣啟動了消除瘧疾試點,先行探索我國消除瘧疾的工作模式,積累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全國消除瘧疾工作。
三、防治瘧疾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
答:一是局部地區瘧疾疫情仍然比較嚴重。
雲南、海南、貴州等南部省份的瘧疾疫情仍較為嚴重,安徽、河南等中部五省交界地區的瘧疾發病呈點多面廣的態勢。目前,全國發病數排在前5位的省份依次為安徽、雲南、河南、湖北、江蘇,占全國發病總數的77.4%。
二是低度流行區要實現消除瘧疾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近年來,我國絕大多數的中低度流行區的基層防治能力比較薄弱。如,醫務人員缺乏瘧疾診治經驗,防治人員的專業技能相對不足,民眾對瘧疾的防護意識也不強。此外,消除瘧疾在我國還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成熟經驗可資借鑑。因此,要在短時間內實現並證實本地沒有一個感染病例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三是輸入性病例給我國消除瘧疾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當今國際交往頻繁,外出經商、旅遊、務工的流動人口日益增多,境外輸入性瘧疾病例明顯增加;同時,周邊國家瘧疾疫情仍較嚴重,隨時存在因輸入性傳染源造成本地傳播的潛在威脅,給我國消除瘧疾工作帶來更大的壓力。
四是圍繞消除瘧疾工作仍有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在我國從控制走向消除瘧疾的過程中,防治策略和技術措施均進行了調整,因此,圍繞消除瘧疾工作仍存在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瘧疾病原追蹤溯源技術、消除後瘧疾傳播風險的預測預警技術等,需要進一步加快科研攻關的步伐。
四、《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畫(2010-2020年)》將具體採取哪些措施加強瘧疾防治工作?
答:根據2006-2008年瘧疾疫情報告,全國以縣為單位分為四類,分別採取有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和技術措施。
一類縣是指3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發病率均大於或等於萬分之一的縣,目前分布在8個省75個縣。這類地區當前疫情相對較重,主要採取加強傳染源控制與媒介防制措施,降低瘧疾發病的策略,實施及時發現和規範治療瘧疾病人、對上年度間日瘧病人開展休止期根治、在高危地區使用殺蟲劑浸泡蚊帳或長效蚊帳、在疫點進行殺蟲劑室內滯留噴灑、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等綜合防治措施。
二類縣是指3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1年發病率小於萬分之一的縣,目前分布在19個省687個縣。這類地區疫情已降至較低水平,主要採取清除瘧疾傳染源,阻斷瘧疾在當地傳播的策略,實施及時發現和規範治療瘧疾病人、對所有發現的瘧疾病例進行核實、對出現瘧疾病例並具備傳播條件的自然村或居民點(疫點)進行規範化處置、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加強流動人口的瘧疾監測與管理等措施。
三類縣是指3年無本地感染病例報告的流行縣,目前分布在22個省1432個縣。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消除瘧疾的標準,這類地區已經具備了申請消除認證的條件。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專家認為,這類地區多年沒有瘧疾病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專業人員對瘧疾認識淡化,瘧疾診療和疫情處置的能力相對薄弱。因此,在啟動消除瘧疾工作之初,必須進一步加強培訓、構建能力、完善監測網路,才能進入申請認證消除的程式。三類縣主要採取加強輸入病例的監測和處置、防止繼發傳播的策略,實施加強流動人口瘧疾監測與管理,對輸入病例及時進行診治和核實,對輸入病例周圍人群開展健康教育及相關的調查處置等措施。
四類縣是指非瘧疾流行區。這類地區不具備瘧疾傳播條件,主要策略是加強監測,通過定期對相關醫務人員開展瘧疾診治技術培訓;加強對來自瘧疾流行區人員的病例監測,防止發生死亡病例。
五、如何保障《行動計畫》得到切實有效的貫徹落實?
答:《行動計畫》從7個方面明確了相關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政府領導,健全管理機制。
消除瘧疾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因此,要做好消除瘧疾工作,就必須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部門協調與配合,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衛生部將進一步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共同研究擬定我國消除瘧疾工作方針、政策、規劃,每年組織對瘧疾流行區各省(區、市)完成消除瘧疾行動計畫工作情況進行檢查;指導、督促有關地區的消除瘧疾工作。各地也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或者領導協調機制,加強領導,制定規劃,落實任務。
二是明確部門職責,強化措施落實。
《行動計畫》對13個部門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界定,要求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共同做好消除瘧疾工作。
三是依照法律法規,開展消除瘧疾工作。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瘧疾突發疫情應急處理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及有關技術方案,依法、科學開展消除瘧疾工作。
四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技術水平。
《行動計畫》要求,各省、地市、縣要建立、健全瘧疾防治專業隊伍。一類縣和任務較重的二類縣,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定專門科室並配備得力人員,鄉鎮衛生院有專人負責瘧疾防治工作。其他二類縣和三類縣,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配備與防治任務相適應的專職瘧疾防治專業人員,鄉鎮衛生院有專人負責瘧疾防治工作。要逐級分期、分批開展專業技術培訓,保證培訓效果,提高人員業務水平。
五是增加財政投入,多方籌集資金。
明確消除瘧疾工作的財政投入將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瘧疾流行程度和消除瘧疾的實際情況,將消除瘧疾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的瘧疾防治工作予以支持。同時,廣泛動員和爭取社會各方面力量提供資金和物資支持消除瘧疾工作。
六是開展科學研究,提供技術保障。
通過國家科技計畫等渠道支持消除瘧疾中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組織跨學科的聯合攻關,研究瘧疾傳播動力學、瘧原蟲抗性監測、間日瘧根治以及開發新型有效的快速診斷試劑、病原追蹤溯源技術等。
七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和推廣套用先進適用的技術,並充分利用全球基金等國際資助項目支持瘧疾消除行動。建立跨邊境瘧疾防控合作機制,加快我國邊境地區控制和消除瘧疾步伐。
(來源:衛生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