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巷(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改變舞劇)

三家巷(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改變舞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家巷

由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全新打造的舞劇《三家巷》改編自歐陽山同名小說,以上世紀20年代發生在廣州的沙基慘案、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三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展開時長兩個小時的五幕舞劇。舞劇《三家巷》是戰士文工團繼《虎門魂》、《南方叢林》之後的又一舞劇力作,全面展示了戰士文工團新生代的創作與舞蹈實力,也是一段紅色歷史與廣州風情的濃縮展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家巷
  • 單位: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
  • 其他作品:《虎門魂》、《南方叢林》
  • 背景時間:上世紀20年代
人物個性鮮明,突顯廣州特色,團隊年輕時尚,

人物個性鮮明

舞劇《三家巷》講述了周炳、陳文婷、何守仁、區桃四位年輕人的成長與愛情故事。打鐵匠周炳與鞋匠出身的區桃相愛,大家閨秀陳文婷也對周炳一往情深,面對瘋狂追求自己的官員何守仁不理不睬。一次,周炳因與區桃參加勞工遊行被捕,區桃為了救他答應陳文婷不再與周炳來往,陳文婷於是假意答應何守仁的求婚,請他營救周炳。不久後周炳與區桃再次參與革命活動,區桃為掩護周炳中彈身亡……
三家巷
舞劇《三家巷》劇照
舞劇保留了小說中的革命背景與三個家庭的原型,刪掉不少情節與人物,將筆墨集中在四個“靈魂人物”身上。此外還有一個以革命志士張太雷為原型的“革命者”形象貫穿始終,發揮著啟發與影響年輕人、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作用。

突顯廣州特色

舞劇《三家巷》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劇中帶有濃郁廣州色彩的場景不少,比如一開場的“新年花市”、大遊行時“流動的街市民居”以及周炳與區桃互訴衷腸時的“七夕乞巧”等場景。其中陳家大院明顯借鑑了羊城八景之一的“陳家祠”,有布滿彩繪玻璃的“滿洲窗”、泥塑瓦脊的房檐雕刻等細節,“七夕乞巧”的場景則特意設定在“荔灣湖畔”。徐導說:“這次舞美投入不菲,有些場景單一面背景牆便重達400多公斤。在大遊行場景中,緩緩移動的街市背景牆,與舞台上人群互動,構成一幅流動的畫面,相當生動有創意。”
三家巷
舞劇《三家巷》劇照
演員服飾也有著粵式風貌,比如“乞巧”一節演員服飾採用了色彩鮮明的“廣繡”。同時還以不同色系來強化畫面,比如花市上以土黃色系突出市井形象,革命遊行隊伍則採用灰白藍色系等。
戰士文工團現任團長、著名作曲家杜鳴為舞劇《三家巷》作曲。全劇音樂有大氣的革命主題,也有纏綿的愛情系列,當然也少不了用高胡等樂器來突出廣東風情。此外,舞蹈方面也融入了一些本地特色的民族舞,比如區桃在七夕有一段單人舞,就源於廣東民間“乞巧”舞段。
三家巷
舞劇《三家巷》劇照

團隊年輕時尚

這部舞劇從創作團隊與表演團隊都非常年輕化,所有演員的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幾位主演孫秋月、門大成、劉舒、高健等,都是戰士文工團的年輕主力。孫秋月是荷花獎金獎得主,高健是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的新人,也曾獲得過桃李杯舞蹈大賽二等獎。年輕演員要熟悉小說中描繪的時代並不容易,因此演員們都被要求研讀原著,並針對角色寫人物分析手記等。
年輕人的演繹為舞劇帶來不少時尚元素,比如融入現代舞手法,相當具有時代感,很為當代年輕人所接受。特別值得推介的是片尾曲《尋》,它以年輕人喜歡的通俗歌曲形式,刻畫出女主角陳文婷對生命的感動與對革命的景仰。此外,“映象派”的大群舞也是該舞劇一大特色,劇中有三場80人以上的大群舞,場面龐大,比如花農集體布置花市、革命青年大遊行、民間女子集體乞巧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