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古渡”遺址

“鹹陽古渡”遺址

鹹陽一些民工挖取河沙時,在渭河2號橋附近河道中掘出數十根木樁。專家們考證後確定: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的“鹹陽古渡”的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鹹陽古渡遺址
  • 出土地點:鹹陽渭河2號橋附近河道中
  • 所屬年代:秦代
  • 作用:絲綢之路上的要道
簡述,鹹陽古渡幾千年,

簡述

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鹹陽古渡”美景始於秦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鹹陽城西遷到渭水驛,“鹹陽古渡”真正成為“秦中第一大渡”,並一直沿用至解放初。
明嘉靖年間,曾以舟為浮橋,可常年通行;冬春水淺,露出沙灘,架設便橋;夏秋水漲,舟楫相渡。著名的關中詩人白綸曾作詩云:“渭水黃華古渡來,山河表里幾千秋。臨流不見褰裳客,冬自橋樑夏逢舟”。
做了很形象的描述。“鹹陽古渡”正對城東門,渡口旁的青渭樓、龍王油為過往行客憩息地,至今遺址仍在,唯過河的季節性便橋未能發現,令無數神往、憑弔的人空生遺憾之嘆。
今年4月初,附近農民在2號橋附近河道中取沙時,連續挖出數十根粗細均勻的木樁,直徑約30厘米,4根一排,寬約5米,其縱向分兩列,一列木質較好,一列已腐爛破朽。
木樁頂部高出河床僅1米餘。鹹陽市考古所的有關專家考證,確認這正是鹹陽各地方志中所記冬春用的便橋。
“鹹陽古渡”為絲綢之路上的要道。木橋的發現,為人們研究當時的經濟、文化、軍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證。
古渡公園

鹹陽古渡幾千年

鹹陽古渡,即鹹陽從古至今的渡口,本為漢唐西渭橋(即便門橋)舊址。鹹陽,故址在今鹹陽市東南里許。橋廢后,至明嘉靖(1522——1565)年間,以舟為橋,後則冬春設橋,夏秋舟渡。通隴通蜀,欸乃之聲,徹夜不息,為秦中第一大渡。鹹陽古渡幾千年,名聞遐爾。贊曰:往來名利之客,絡繹不絕。沽舟泛泛,漁艇悠悠。黑鰻赤鯉,沉浮於綠水之中,白鷺青鳥,出沒於煙波之上。樵士羊腸而往,牧童牛背而歸。歌喧鬥草,曲唱採蓮。助詩家無限精神,是為一景。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鹹陽知縣李采繁有詩讚曰:
萬傾波濤日向東,
中流盡鷁往來通。
道連四國關山遠,
域達諸邊氣勢雄。
客路風塵紅照里,
漁家寒火碧煙中。
雖然未比橋樑渡,
自與乘輿濟不同。
鹹陽古渡就是鹹陽的渭河渡口,橫貫關中的渭河。自古以來,在鹹陽和長安附近南來北往的人們,都要在鹹陽渡口過渭河。由於渭河季節性水位落差較大,所以人們常常舟橋並用。冬春兩季多從便橋通行,夏秋兩季則靠船擺渡。從歷史上看,鹹陽渡口經歷了從秦代的“橫橋”到西漢的“渭橋”,又從唐代的“便橋”到明、清兩朝的“古渡口”,已有2000多年的變遷。因此,便有了“鹹陽古渡幾千年”之說,也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鹹陽古渡遺址鹹陽古渡遺址
“鹹陽古渡”美景始於秦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鹹陽城西遷到渭水驛,據鹹陽地方志記載,“鹹陽古渡”建築於明嘉靖年間,渡口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鹹陽古渡”為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古橋遺蹟,在隱沒百年後,2001年重現人間。
今天,橫跨市區的渭河上已經架起四座現代化的公路橋和四座鐵路橋,還有西寶高速公路橋,成為關中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樞紐。“鹹陽湖”的生態景觀建設總體規劃西自西寶高速公路渭河橋,東至機場高速公路橋,全長15.56公里。一期規劃的“鹹陽湖”位於鹹陽鐵路橋以東450米處至中華小區西側,長5500米,水面寬度350至400米。生態景觀工程主要包括綠化、亮化、美化兩岸的灘地及岸坡,主要以秦文化為主線,加上綠化、美化,形成鹹陽特有的渭水歷史文化景觀。遊客來這裡探尋古渡遺址,在懷古的同時,更感慨時代的變遷。
根據國務院批准實施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加快推進西鹹一體化建設,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省政府決定設立西鹹新區,確定範圍為西安和鹹陽兩市接合部,以渭河為中軸線,西起規劃中的西鹹環線,東至涇渭交匯口,東西橫貫50公里、南北擴展5-10公里的整體板塊。
渭河為軸線,西起澇渭交匯口,東至涇渭交匯口,南北兩岸延伸800-1000米,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該區是西鹹都市圈重要的生態景觀帶。將以河堤建設、河道治理、生態綠化、景觀打造為重點,積極開發渭河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橫貫東西的百里渭河生態長廊。
鹹陽古渡的消失,是歷史的變遷,以渭河為中軸線長達100多里渭河生態長廊,成為西鹹一體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正是那傳說的秦代阿房宮的歷史延伸。這正是:
太公直鉤為釣相,
商鞅變法國富強。
弄玉簫吹鹹陽城
橫掃六國號始皇。
千年古渡今重遊,
壯麗勝似秦漢秋。
綠洲園林映碧流,
不見艄公一葉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