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卡拉”反坦克飛彈

“馬爾卡拉”反坦克飛彈

馬爾卡拉是澳大利亞早期研製的反坦克飛彈。1951年開始研製,1958年研製成功,曾裝備於澳大利亞和英國的陸軍,現已經退役。屬於第一代反坦克飛彈。常規式氣動布局,彈翼與舵呈“++”形配置。整個武器系統很笨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爾卡拉”反坦克飛彈
  • 外文名:Malkara
  • 研發國家:澳大利亞
  • 研製時間:1951年
  • 質量:90.7 kg
  • 彈徑:220mm
研發歷史,特點,性能參數,

研發歷史

1951年,澳大利亞政府啟動了研發“馬爾卡拉”反坦克飛彈的工程。而在1952年,英國提出了“工程J”,要求研製一款使用碎甲戰鬥部的線導反坦克飛彈。
“馬爾卡拉”反坦克飛彈
計畫之初,“工程J”和“馬爾卡拉”可說是如出一轍。到了1953年,英國構想研製一種多用途制導武器,既可以反坦克又可以對空,需要目視觀察,通過無線電指令控制。但由於該方案存在一些不切實際之處,最終被劃分為兩個工程:由肖特兄弟&哈蘭德有限公司負責的對空飛彈項目,代號“綠光”,最後發展出“海貓”艦空飛彈。而反坦克飛彈項目則交給了菲爾利航空器製造公司,代號“工程6”,團隊成員大多曾參加代號“藍天”的空對空飛彈工程,藍天工程最後發展出“火閃”空空飛彈。在1954年,“工程6”被更名為“橙威廉(OrangeWilliam)”。
粗看之下,“橙威廉”和同一時期的“馬爾卡拉”反坦克飛彈是兩種極為相似的反坦克制導武器,均以部署在中東地區為前提而進行研發。有人說正是因為二者功能大部分重疊,而且“橙威廉”的發射裝置太過沉重,其採用的紅外線指令鏈始終不能可靠工作,因此才在1958年取消了“橙威廉”的研發工作。但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這兩種飛彈的研發工程在技術背景、政治背景、戰術背景與財政背景上都很相似,但仍然有很多不同之處。

特點

“馬爾卡拉”採用有線指令制導,彈長6英尺5.5英寸,彈體直徑8英寸,彈翼翼展32英寸,彈體全重212~222磅,攜帶重約56磅的重型碎甲彈頭,足以應對蘇聯重型坦克。通過兩級式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發射時起飛發動機運行18秒後轉由巡航發動機推進,巡航速度136米每秒,射程隨型號有所不同,“馬爾卡拉”Mk1射程2190米,“馬爾卡拉”Mk1A加長了導線,射程達到4030米。
儘管"橙威廉"與“馬爾卡拉”二者均採用碎甲戰鬥部,兩級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外觀上也近於雷同,但最大區別在於二者的射程。“馬爾卡拉”的射程約為2000碼(“瑪爾卡拉”Mk.1射程2190米,“馬爾卡拉”Mk.1A射程4030米),而“橙威廉”的射程可達6000碼。為了在如此遠的距離上保證對飛彈能有較好的控制,飛彈控制員可能要前出至距離發射車4000碼以外,比發射車要更加靠近目標。對“瑪爾卡拉”來說,由於控制員臨近發射器,其射程也就受控制員的視野限制,當然,作為一款線導反坦克飛彈來說,飛彈所能攜帶的導線重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瑪爾卡拉”Mk.1A增加了約2000米射程,但付出了增重10磅的代價)。這些因素都限制了“瑪爾卡拉”可能的部署位置與部署方式,但“橙威廉”卻不受此限。根據二者設計時的想定,它們的發射平台可能是一輛重型履帶式車輛(坦克底盤,如計畫中由百夫長Mk.3改造的FV4010,重量46噸),有可能受地形因素限制,比如被一條河流阻擋。但“橙威廉”的控制員是與發射平台分開的,可以單獨渡河接近目標。控制員所攜帶的制導設備重量約為100磅或更輕,用一輛雪貂裝甲車就可以帶著走。
“馬爾卡拉”則採用了更為直接的文丘里噴管構造。兩級式固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啄木鳥”,是基於藍天工程的“鸛”式火箭發動機研製的。所謂兩級式,是說其中一級用來獲得起飛推力,另一級用來獲得巡航推力。
“馬爾卡拉”起初計畫從一輛改造過的百夫長FV4010上發射。FV4010基於百夫長Mk.3,設計重量46噸,攜帶20枚瑪爾卡拉線導碎甲反坦克飛彈,通過兩具飛彈發射架發射,與後來西德1961年的RJPz1相似,一具發射架就發射位置,另一具發射架縮回戰鬥室內進行裝填。但是由於帝國戰爭辦公室不願為該項目撥款研製發射平台,因此FV4010僅停留在構想階段。在開發過程中,設計團隊只能使用卡車拖車和軟鋼板搭建了兩個實驗平台以容納發射制導設備。

性能參數

目標:坦克、掩體、橋樑
射程:3.2km
速度:150m/s
彈長:1.95m
彈徑:220mm
翼展:790mm
飛彈質量:90.7kg
動力裝置: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制導系統:目標瞄準及跟蹤、線傳輸指令、手動操作
戰鬥部:聚能碎甲戰鬥部,質量25k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