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江青《談京劇革命—一九六四年七月在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人員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因她插手一些京劇現代戲的改編排練,於是樣板戲被打上了“江記”標誌。5月23日,北京、上海舉行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
1967年5月23日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那天,樣板戲在北京各劇場同時上演。毛澤東先後多次率政治局成員出席觀看,以此給予強勁的政治支持。江青進入中央文革小組並由此活躍於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與此有關。其後又...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江青扶植的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覆上演。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多有報導和評論,稱其為“革命樣板戲”,或者臨時稱其為“八個革命樣板戲”,並...
"……看了《紅燈記》,我進一步體會到要演好革命現代戲,首先要老老實實自我改造……中國京劇院同志們的辛勤勞動,為我們起了樣板的作用,我和上海的廣大觀眾帶著同樣的心情向他們感謝!"“樣板”一詞的影響波及到了北京。1967年5月...
芭蕾舞劇是文革期間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同名歌劇改變的,並於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在北京參加了歷時一個多月的會演,由此被選定為文革期間的8個“革命樣板戲”之一。劇中描寫貧農女兒喜兒在地主家受盡虐待,被迫逃往深山老林,苦熬三年,...
革命樣板戲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個特殊的詞語,是江青等人把當時一批文藝作品視為開無產階級文藝新紀元的代表所賜的封號。“樣板戲”一詞源於《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的評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而被確定為樣板戲的文藝作品只有8...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樣板戲”一詞。在此之前的三年中,曾被稱為“現代戲”、“革命戲”,但最後定名為“革命藝術樣板”。革命樣板戲,最初專指八部戲。《人民日報》的另一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