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桂第林家宅位於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冠南村委會歐村村內。林家宅始建於1929年,公元1932年完工,歷時3載。該宅院由圍牆、門樓、二間正屋及兩側橫屋組成,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整個院落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其布局就像一座獨立的小城堡,其門窗和女牆上的木雕與灰塑惟妙惟肖、精美絕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桂第
- 地理位置:文昌市會文鎮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
歷史沿革,洗盡鉛華,家族淵源,評價,
歷史沿革
文昌市,作為海南最著名的文化之鄉和華僑之鄉,其南洋風情與中國傳統文化在這裡和諧地並存著。
公元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不少的文昌人為了謀生及家人的生活,遠渡重洋奔赴海外。他們中的許多人經過一番艱苦奮鬥後成就事業。發跡後,這些海外遊子們紛紛回鄉建宅,如頭苑的符家宅、東閣的韓家宅、會文的林家宅等等,皆是那個時代留下的產物。走進會文鎮歐村村的“雙桂第”林家宅,觸摸青苔的斑駁牆壁,聆聽它靜靜訴說八十年前的奢華,了解那一段段被塵封的往事。
林家宅是旅澳華僑林尤蕃出資,並派遣次子林明淵回鄉興建;該宅融合了南洋特色建築和文昌本地民居的建築風格,由在港英國設計師設計的,始建於1929年,1932年落成。
宅院位於歐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008平方米。整個院落呈正方形,就像一座獨立的小城堡,在村里顯得鶴立雞群。
來到林家宅兩層高的門樓前,記者看到,門樓上方有一行文字:“林明湛、林明灝、林明渭修建;辛未年孟冬。”門楣上還掛著一塊牌匾,自右向左刻有“雙桂第”三個繁體的楷體字,右上角有6個小字“歲次癸酉孟春”,左下角的落款是“朱汝珍書”。
林家後人陳如密為記者打開了宅院的大門。陳大哥告訴記者,題匾者朱汝珍是清末民初廣東著名書法家,曾被授翰林院編修;林明湛、林明灝、林明渭分別是林明蕃的三個兒子,1991年回鄉探望親人時出資修葺了門樓。
洗盡鉛華
門樓和迴廊都借鑑了南洋建築的款式特點,糅合了中西文化元素。走上屋頂,只見“雙桂第”前、後兩間正屋的屋頂兩側上,也有灰塑的“如意花紋”、“一支筆紋”和“同心結紋”,以及各種鮮花圖案。
跨過門樓,觸摸青苔的斑駁院牆,仰望房屋上方精美的雕刻和門樓上栩栩如生的灰塑,一股歲月流逝後洗盡鉛華的歷史滄桑感撲面而來。
走過門樓,便是宅子的前堂和後寢,門樓、前堂和後寢三進建築,一字排開,透過大門,一望到底,十分整齊。
門樓兩邊的圍牆上,左右各開1個巨大的圓形窗戶,中間是一個“囍”字,“囍”字中央自上而下有蝙蝠、菊花和娃娃魚,旁邊有2條草龍和石榴、蟠桃、鮮花作為陪襯;這兩個窗戶的圖案同中有異,內容雖然基本一樣,卻沒有完全雷同,如娃娃魚的動作和形狀就不相同,左邊的一隻,魚鰭和魚尾各連著1個錢幣,右邊的那隻則是口中含珠,準備吐出。
院落之中圓形窗戶中間的兩個“囍”字就讓人嘆為觀止,古宅如同一位蒼老而硬朗的老人,用它的歲月滄桑與人做著無聲的交談。
雙桂第是典型的南方建築,無論是木雕、泥雕還是灰雕,雙桂第在許多細節處都是精美絕倫,特別是對灰雕技藝的運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二樓的灰雕藝術最精巧,極其罕見。
二樓女兒牆中間,有一個通透的呈方形灰塑圖案,圖案正中間的圓框內,有一隻展翅的蝙蝠,其下連著一個裝滿鮮花的花籃,旁邊四角有4朵牡丹作為點綴;方形圖案兩側,各有1根底座為“南瓜”的蓮花柱,以及一根根綠色的瓶狀琉璃柱,其間還有2掛碩果纍纍的桔枝。
建築之間採用了空中走廊連線起來,並建有欄桿,就成了二樓的觀景迴廊陽台,同時也可連通唯一的二層建築——門樓。整個宅院的平面呈“日”字形,晴天可上二樓迴廊陽台觀景,雨天也可借樓下走廊自由走動。
家族淵源
早在東晉年間,有位名叫林祿的人舉家遷居福建,其十六世孫林披生有九個兒子,分別是林葦、林藻、林著、林薦、林曄、林蘊、林蒙、林邁、林蔇,他們都是唐代的進士,分別擔任端州(今廣東肇慶市)、橫州(今廣西橫縣)等九州的刺史(又稱“州牧”)。後人稱他們為“唐九牧”。
而林披的兄長林韜的九世孫林杞,是宋代的一位知州,其九個兒子也先後官至知州,因而當時有“父子十知州”的說法。由於林杞的9個兒子都是知州,因此又有“宋九牧”一說。
如此看來,文昌會文歐村“雙桂第”的主人,可能是“唐九牧”的後裔,也可能是“宋九牧”的傳人。但不管他們屬於哪一個支派,林家都源自同一祖宗,都是官宦世家和書香門第,“九牧世家”這一牌匾,有力地說明了其家族淵源,也承載著林氏老宅的文化積澱。
因此,“雙桂第”就不僅是一座有著豐富多彩灰塑藝術的老宅院,而且還滲透出沉沉的歷史厚重感。
評價
文昌“雙桂第”林家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價值。是為研究清末民初時期文昌地區華僑文化,華僑華人在海外的創業史提供了實物的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