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十六觀”何洋水墨青花作品展是何洋在陝西舉行的展覽,於2021年7月10日開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隱居十六觀”何洋水墨青花作品展
- 地點:丈八東路與東儀路交匯處西南角中國書畫創作院西安分院(三樓)
- 開幕時間:2021-07-10
- 閉幕時間:2021-08-10
展覽介紹,展覽作品,
展覽介紹
《隱居十六觀》原是陳洪綬(陳老蓮)於1651年中秋之夜醉酒西湖為好友沈顥繪製的作品。所謂的十六觀,取自《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觀之門”。
時隔近500年後,畫家何洋意會陳老蓮隱士生活的十六個觀照,新繪《隱居十六觀》,已屬當代繪畫對古典的重讀和新解,其涵蓋的意味和思想,是對古典隱士文化的回溯,也是站在當代水墨繪畫的立場重新梳理和建構過去古典水墨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
作為對當下繪畫提供的可資借鑑的母本,陳老蓮的《隱居十六觀》是屬於他的那個時代的審美和趣味。何洋並不拘泥於原本母本對他的繪畫的影響,而是能夠很好地剝離傳統和當下的關係,採取“旁門左道”的禪宗思想,抓住當下對《隱居十六觀》隱士生活中的十六個觀照:訪莊、釀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硯、寒沽、問月、譜泉、囊幽、孤往、縹香、品梵,完成新的繪畫場景和圖式,賦予作品新的敘事結構和思想內容,是當代繪畫對視覺藝術典故的挪用,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繪畫精神。
如果說繼承的目的就是創造,或者說衡量繼承傳統的標準在於創造。何洋藉助原有的母本實現當代水墨青花的新嘗試,就是對古典和傳統最好的繼承。這種繼承,不是因襲古人、臨摹古人,複製古人或對古典山水的“移花接木”,而是具有當下繪畫的時代轉換。儘管這個轉換是屬於古典水墨語境的,沒有直接表現當下的時代生活,卻觸及到我們的精神困境。這是我們在看畫時要留心的地方。這個啟示,告訴我們,繪畫既要探求古典的文化和血脈,也可以從古典那裡“推陳出新”,給我們浮躁的現實以干預和慰籍。
我們甚至不必介意陳老蓮原有的《隱居十六觀》所描繪的情景,尤其是古典繪畫中隱士的狀態。實際上,陳老蓮的原作中,故意隱去了人物所處的環境。這個環境,其實是空無的,虛無的,空空如也的,不存在的。這是精神的意指,而非真實。或者其人物所處的場景則一筆帶過,不刻意描繪,或者以少勝多,取筆墨的引申義,以“無筆墨處,盡見筆墨精神”的姿態,呈現著陳老蓮被個人意趣消解的“外物”。即“不滯於外物”。
何洋續接了被陳老蓮故意略去的畫面,重新創造畫面,植入繪畫的敘事能力,完成了具有文本向畫本語言的雙重賦能和轉換,還原了《隱居十六觀》在當下的時代審美和時代訴求。因為我們現在審美能力的弱化,使我們無法全面理解被陳老蓮在原作中故意隱去的“外物”的意圖和心思,何洋補寫了陳老蓮留給後人的“畫外音”。儘管這些“畫外音”可能是多餘的。對於行家裡手來說,陳老蓮的原作有無盡的妙藏。但對於不了解這段畫史的普通人來說,何洋這樣做,恰恰是做到了“與古人夢談”的理想,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作品。
展覽作品
《春風如許》 何洋 34×34cm
《梵山淨土之二》 何洋 44×33cm
《訪莊》 何洋 畫芯:49×12cm 字:25×12cm
《孤往》 何洋 畫芯:49×12cm 字:25×12cm
《寒沽》 何洋 畫芯:49×12cm 字:25×1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