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拼音:y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郁”最早見於小篆文字,“鬱”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鬱”是“郁”繁體字,但“郁、鬱”本為二字,詞義也不相同。“郁”是形聲字,本是古代的一個地名。“鬱”是會意字,本義為蹂躪,引申為形容詞,指文采美盛,還指豐盛、美好、香氣濃厚、和暖等;作動詞時,有阻滯、閉塞、怨恨、積聚之意。“郁、鬱”均可作為姓氏。
後世“郁”假借“鬱”表香氣濃烈之義,今簡化字據此,將“鬱”簡化為“郁”表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郁
- 拼音:yù
- 繁體:鬱
- 部首:阝
- 五筆:DEBH
- 倉頡:KBNL
- 鄭碼:GDQY
- 字級:一級字(1043)
- 平水韻:郁:入聲·一屋;鬱:入聲·五物
- 總筆畫:9
- 筆順編號:13251152
- 四角號碼:47227
- 注音字母:ㄩˋ
- 結構:左右結構
- 統一碼:90C1
- 筆順讀寫:橫、撇、豎、橫折鉤、橫、橫、橫撇彎鉤、豎
文字源流
詳細釋義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yù | 名詞 | (Yù)古地名。漢置縣。治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 | 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 | 郁夷 | |
無核的果實。 | core | 東漢·王充《論衡·量知》:“物實無中核者謂之郁,無刀斧之斫者謂之朴。” | 郁樸 | ||
通 “薁”。果名,李的一種。 | plum | 西晉·潘岳《閒居賦》:“梅杏郁棣之屬,繁榮麗藻之飾。” | |||
熱氣。 | heat | 東漢·班固《漢書·王褒傳》:“不苦盛暑之鬱燠。 | |||
神名。 |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桃郁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名郁,一名壘。” | ||||
鬱金香草。也作“𩰪”。 | tulip herb | 唐·皮日休《九夏歌·昭夏》:“有郁其鬯,有儼其彝。” | |||
(Yù)水名。古代泛指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右江、鬱江、潯江及廣東省的西江。也作“𩰪”。 | 《山海經·海內東經》:“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 | ||||
(Yù)古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轄境相當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除桂林市、賀州市、梧州市及玉林市一部分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也作“𩰪”。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下》:“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 | ||||
(Yù)姓。 | |||||
形容詞 | 通“燠”。溫暖。 | warm | 南朝·梁·劉峻《廣絕交論》:“敘溫郁則寒谷成暄,論嚴苦則春叢零葉。” | ||
通“彧”。有文采的樣子。 | good literary talent | 《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 鬱郁 | ||
香氣濃厚。 | rich aroma | 郁烈;馥郁 | |||
美好。 | fine | 郁穆 | |||
草木茂盛;繁茂。 | luxuriant | 唐·王維《贈房盧氏管》:“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雞鳴。” | 郁蔥;鬱閉 | ||
豐盛;盛大的樣子。 | grand | 元·楊果《洛陽懷古》:“洛陽雲樹郁崔嵬。” | 郁毓;郁靄 | ||
幽深。 | profound | 明·黃端伯《理學奇事記題詞》:“李大經談理郁深,學者不能測其義。 | |||
憂愁;憂鬱。 | sorrow | 明·夏完淳《大哀賦》:“郁國家之煩冤。” | 鬱悶;抑鬱 | ||
高大。 | tall and big | 唐·杜甫《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天門郁嵯峨。” 金·元好問《潁亭留別》:“九山郁崢嶸。” | |||
腐臭。 | putrid odor | 西漢·戴聖《禮記·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郁。” | |||
動詞 | 怨恨。 | resentment | 《呂氏春秋·侈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郁,國愈亂。” | 鬱伊;郁怨 | |
阻塞;閉塞。 | blockage | 現代·朱自清《背影》:“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 | 鬱陶;郁噎 | ||
積聚。 | gather | 《管子·中匡》:“郁濁困滯。” | 郁釀;鬱黑;郁伏;郁聿;郁浹;郁雲 | ||
暴怒。 | anger | 西晉·潘岳《射雉賦》:“郁軒翥以余怒,思長鳴以性能。” | |||
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音韻集成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郁 | 通 | 入聲 | 屋 | 影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於六切 | ʔjuk | |
鬱 | 臻 | 入聲 | 物 | 影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紆物切 | ʔjuət | ||
集韻 | 郁 | 通 | 入聲 | 屋 | 影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乙六切 | ʔiuk | |
鬱 | 臻 | 入聲 | 迄 (勿) | 影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紆勿切 | ʔiuət | ||
禮部韻略 | 郁 | 入聲 | 屋 | 乙六切 | |||||||
鬱 | 入聲 | 勿 | 紆勿切 | ||||||||
增韻 | 郁 | 入聲 | 屋 | 乙六切 | |||||||
鬱 | 入聲 | 勿 | 紆勿切 | ||||||||
中原音韻 | 郁 | 入聲作去聲 | 魚模 | 影 | 全清 | iu | |||||
中州音韻 | 郁 | 入聲作去聲 | 魚模 | 於句切 | |||||||
洪武正韻 | 郁 | 入聲 | 屋 | 影 | 烏 | 全清 | 乙六切 | ʔyuk | |||
鬱 | 入聲 | 質 | 影 | 烏 | 全清 | 紆勿切 | ʔyət | ||||
參考資料: |
中上古音
時代 | 字頭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郁 | 高本漢系統 | ʔ | i̯ŭk | |
鬱 | 高本漢系統 | ʔ | i̯wət | ||
郁 | 王力系統 | 職 | 0 | ǐwək | |
鬱 | 王力系統 | 物 | 0 | ǐwət | |
郁 | 董同龢系統 | 之 | ʔ | juə̆k | |
鬱 | 董同龢系統 | 微 | ʔ | juə̆t | |
郁 | 周法高系統 | 職 | d | jwək | |
鬱 | 周法高系統 | 物 | ʔ | jwət | |
郁 | 李方桂系統 | 之 | ·w | jək | |
鬱 | 李方桂系統 | 微 | ·w | jət | |
西漢 | 郁 | 職 | |||
鬱 | 質 | ||||
東漢 | 郁 | 職 | |||
鬱 | 質 | ||||
魏 | 郁 | 沃 | jok | ||
鬱 | 質 | jət | |||
晉 | 郁 | 沃 | jok | ||
鬱 | 質 | jət | |||
南北朝 | 郁 | 北魏後期北齊 | 屋 | juk | |
鬱 | 北魏後期北齊 | 質術櫛物迄 | jwet | ||
郁 | 齊梁陳北周隋 | 屋 | juk | ||
鬱 | 齊梁陳北周隋 | 質術櫛物迄 | jwet | ||
隋唐 | 郁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ʔ | i̯uk | |
鬱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ʔ | i̯uət | ||
郁 | 擬音/王力系統 | 0 | ǐuk | ||
鬱 | 擬音/王力系統 | 0 | ǐuət | ||
郁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ʔ | juk | ||
鬱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ʔ | juət | ||
郁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ʔ | iuk | ||
鬱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ʔ | iuət | ||
郁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 | juk | ||
鬱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 | juət | ||
郁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ʔ | ǐok | ||
鬱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ʔ | ǐuət |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