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漢語文字)

郁(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郁(拼音:y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郁”最早見於小篆文字,“鬱”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鬱”是“郁”繁體字,但“郁、鬱”本為二字,詞義也不相同。“郁”是形聲字,本是古代的一個地名。“鬱”是會意字,本義為蹂躪,引申為形容詞,指文采美盛,還指豐盛、美好、香氣濃厚、和暖等;作動詞時,有阻滯、閉塞、怨恨、積聚之意。“郁、鬱”均可作為姓氏。

後世“郁”假借“鬱”表香氣濃烈之義,今簡化字據此,將“鬱”簡化為“郁”表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郁
  • 拼音:yù
  • 繁體:鬱
  • 部首:阝
  • 五筆:DEBH
  • 倉頡:KBNL
  • 鄭碼:GDQY
  • 字級:一級字(1043) 
  • 平水韻:郁:入聲·一屋;鬱:入聲·五物 
  • 總筆畫:9
  • 筆順編號:13251152
  • 四角號碼:47227
  • 注音字母:ㄩˋ
  • 結構:左右結構
  • 統一碼:90C1
  • 筆順讀寫:橫、撇、豎、橫折鉤、橫、橫、橫撇彎鉤、豎
文字源流,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集成,韻書集成,中上古音,

文字源流

郁
“郁”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郁、鬱”是一組簡繁字,但“郁、鬱”本為二字,詞義也不相同。“郁”是形聲字,本是古代的一個地名,故形旁為“阝(邑)”,表示與城市有關,而“有”是表示讀音的聲旁。“郁”在《說文》小篆中出現,寫作(字形a),左部為“有”,右部為“邑”。漢代文字在《說文》小篆的基礎上,整體結構變化不大,更加方正,寫作(字形b)。發展至楷書與現在使用的“郁”寫法更為相近。
郁
“鬱”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鬱”會意字,甲骨文寫作(字形1),中間是一個人站在另一個人的背上,左右為“木”,即在野外蹂躪人之意。金文寫作(字形3),上部的人正將下面的人踩得躺倒在地上,蹂躪的意思更為明顯。(字形5、6)是小篆的形體,變得極為複雜,其上的“人”形變為“缶”,其下部又增加“鬯”和“彡”。小篆以後,在保留了甲骨文、金文的上部外,又給其下增加了個鬱字的省寫,表音,其義未變。楷書是由小篆楷化而成。
從“鬱”的本義出發,可以延伸出許多意義,詞性不同,意義也不同。“鬱”字的本義為“蹂躪”,凡被蹂躪必不樂,這就可以引申為“心情憂愁” ,如《管子·內業》:“憂鬱生疾。”屈原《九章·抽思》:“心鬱鬱之憂思兮。”由“愁思無緒”可以引申為“叢生”義,如《詩經·秦風·晨風》:“鬱彼北林。”這是說:那北山上的叢林多茂盛。
後世“郁”假借“鬱”,表香氣濃烈之義,今簡化字據此,將“鬱”簡化為“郁”表示。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Yù)古地名。漢置縣。治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

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
郁夷
無核的果實。
core
東漢·王充《論衡·量知》:“物實無中核者謂之郁,無刀斧之斫者謂之朴。”
郁樸
通 “薁”。果名,李的一種。
plum
西晉·潘岳《閒居賦》:“梅杏郁棣之屬,繁榮麗藻之飾。”

熱氣。
heat
東漢·班固《漢書·王褒傳》:“不苦盛暑之鬱燠。

神名。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桃郁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名郁,一名壘。”

鬱金香草。也作“𩰪”。
tulip herb
唐·皮日休《九夏歌·昭夏》:“有郁其鬯,有儼其彝。”

(Yù)水名。古代泛指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右江、鬱江、潯江及廣東省的西江。也作“𩰪”。

山海經·海內東經》:“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

(Yù)古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轄境相當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除桂林市、賀州市、梧州市及玉林市一部分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也作“𩰪”。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下》:“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

(Yù)姓。



形容詞
通“燠”。溫暖。
warm
南朝·梁·劉峻《廣絕交論》:“敘溫郁則寒谷成暄,論嚴苦則春叢零葉。”

通“彧”。有文采的樣子。
good literary talent
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鬱郁
香氣濃厚。
rich aroma

郁烈;馥郁
美好。
fine

郁穆
草木茂盛;繁茂。
luxuriant
唐·王維《贈房盧氏管》:“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雞鳴。”
郁蔥;鬱閉
豐盛;盛大的樣子。
grand
元·楊果《洛陽懷古》:“洛陽雲樹郁崔嵬。”
郁毓;郁靄
幽深。
profound
明·黃端伯《理學奇事記題詞》:“李大經談理郁深,學者不能測其義。

憂愁;憂鬱。
sorrow
明·夏完淳《大哀賦》:“郁國家之煩冤。”
鬱悶;抑鬱
高大。
tall and big
唐·杜甫《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天門郁嵯峨。”
金·元好問《潁亭留別》:“九山郁崢嶸。”

腐臭。
putrid odor
西漢·戴聖《禮記·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郁。”

動詞
怨恨。
resentment
呂氏春秋·侈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郁,國愈亂。”
鬱伊;郁怨
阻塞;閉塞。
blockage
現代·朱自清《背影》:“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
鬱陶;郁噎
積聚。
gather
管子·中匡》:“郁濁困滯。”
郁釀;鬱黑;郁伏;郁聿;郁浹;郁雲
暴怒。
anger
西晉·潘岳《射雉賦》:“郁軒翥以余怒,思長鳴以性能。”

參考資料:
註:①“郁”表示下列意義時,繁體字寫作“鬱”:草木茂密(如郁蒼、郁蔥等)、憂愁(如憂鬱、鬱悶、鬱積、抑鬱、鬱鬱不樂等)、煙氣蒸騰(如鬱律、鬱泱等)、鬱南(地名,在廣東省雲浮市)、鬱江(地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②“郁”表示下列意義時,在簡體轉換為繁體的時候,仍寫作“郁”:有文采(如文采郁郁等)、香氣濃厚(如馥郁、郁烈等)、姓氏。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六】【邑部】
郁,右扶風郁夷也。從邑,有聲。於六切。
【卷六】【林部】
鬱,木叢生者。從林,省聲。迂弗切。

說文解字注

【卷六】【邑部】
(郁)右扶風郁夷也。見《地理志》。班引詩:周道郁夷。師古曰:毛詩周道倭遟,韓詩作郁夷字,言使臣乘馬行於此道。按:古假借為𢒰字,如《論語》鬱郁乎文哉是也。𢒰,有文章也。其始借彧為𢒰,其後又借郁為彧。今陝西鳳翔府隴州州西五十里有故郁夷城。後漢建武二年,鄧禹遣兵擊赤眉於郁夷,在此處也。從邑,有聲。於六切。古音在【一部】。
【卷六】【林部】
(鬱)木叢者。依《韻會》本。《秦風》:鬱彼北林。毛曰:鬱,積也。鄭司農注《考工記》曰:宛讀如宛彼北林之宛。菀柳傳曰:菀,茂林也。桑柔傳曰:菀,茂皃。按:宛菀皆即鬱字。從林,𩰪省聲。迂弗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郁;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6
《唐韻》於六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六切。並音㤢。《集韻》:地名。《前漢·地理志》:右扶風有郁夷縣,膠東有郁秩縣。又郁郅縣屬北地郡。
又鬱郁,文盛貌。《史記·五帝紀》其色鬱郁,其德嶷嶷。
又《天官書》: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又姓。《廣韻》:魯相有郁貢。
又葉越逼切。音逸。司馬相如《上林賦》:芬芳漚鬱,酷烈淑郁。皓齒粲爛,宜笑的皪。
【亥集上】【鬯部】鬱;康熙筆畫:29;部外筆畫:19
古文:𦉚。《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並紆物切,音罻。《說文》:木叢生者。《詩·秦風》:鬱彼北林。傳:鬱,積也。疏:鬱積而茂盛。
又《詩·豳風》:六月食鬱及薁。傳:棣屬。陸璣疏:其樹高五六尺,其實大如李,色正赤,食之甘。
又《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疏:鬱陶,憤結積聚之意。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鐘弇則鬱。註:聲不舒揚。
又《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鬱。註:鬱,腐臭也。
又《左傳·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註:鬱,滯也。
又《爾雅·釋言》:鬱,氣也。疏:謂鬱蒸之氣也。
又《廣雅》:鬱,長也。
又《廣韻》:鬱,幽也,悠思也。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
又水名。《山海經》:鬱水出象郡。
又姓。《廣韻》:出《姓苑》。《乾祿字書》:俗作欝。
又與𩰪通。《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𨻰之。註:鄭司農云:鬱,草名。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為築,以煮之鐎中,停於祭前。鬱為草若蘭。
古籍書影
  • 2
    說文解字
  • 3
    說文解字注
  • 3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郁(漢語文字)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郁(漢語文字)
“郁”書寫演示
郁(漢語文字)
“鬱”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合口呼
全清
於六切
ʔjuk
入聲

合口呼
次清
紆物切
ʔjuət
集韻
入聲

合口呼
全清
乙六切
ʔiuk
入聲
迄 (勿)

合口呼
全清
紆勿切
ʔiu–ət
禮部韻略

入聲





乙六切


入聲





紆勿切

增韻

入聲





乙六切


入聲





紆勿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全清

i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於句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全清
乙六切
ʔyuk

入聲


全清
紆勿切
ʔyət
參考資料: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ŭk
高本漢系統

ʔ
i̯wət
王力系統
0
ǐwək
王力系統
0
ǐwət
董同龢系統
ʔ
juə̆k
董同龢系統
ʔ
juə̆t
周法高系統
d
jwək
周法高系統
ʔ
jwət
李方桂系統
·w
jək
李方桂系統
·w
jət
西漢






東漢








jok


jət


jok


jət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uk
北魏後期北齊
質術櫛物迄

jwet
齊梁陳北周隋

juk
齊梁陳北周隋
質術櫛物迄

jwe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uk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uət
擬音/王力系統

0
ǐuk
擬音/王力系統

0
ǐuət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uk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uət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uk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uət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uk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uət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ok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uət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