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沙”祭媽祖大典

“辭沙”祭媽祖大典

“辭沙”祭媽祖大典,流傳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的傳統民俗,廣東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辭沙”即辭別沙灘,投入茫茫大海,去開闢生產或國事的新領域。從明代開始,凡在赤灣過往的漁民或出使各國的朝廷官員都要停船靠岸,到天后廟進香,以大禮祈神保佑,以求出海平安順利。他們將豬、牛、羊的肚子挖空,填上草,放在海邊沙灘上祭拜媽祖,祭拜完畢將牲口沉入海底。後來,“辭沙”成為經赤灣出海者啟航前一種固有隆重儀式的名詞。這一習俗,歷經500多年,中途因填海原因,將祭祀活動由沙灘移至宮廟,除不再將豬、牛、羊沉入海底以外,其他習俗一直保持至現在。活動時間一般在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后誕)和秋天舉行。寄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辭沙”祭媽祖大典
  • 地點廣東省深圳市南山赤灣
  • 非遺類別:民俗
  • 非遺級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廣東省深圳市
起源,活動時間,活動儀式,傳承現狀,

起源

“辭沙”祭媽祖大典
辭沙”祭媽祖大典
“辭沙”祭媽祖大典習俗已傳承500多年,是我國保存完好的祭拜媽祖習俗之一,體現了中國人重視傳統,緬懷祖先,承上啟下,把先輩的優良品德代代相傳,並可通過祭拜活動的興衰研究歷代社會的變遷和傳統風俗的變遷,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通過“辭沙”祭媽祖大典,展現了媽祖智慧、慈愛、美麗、善良、勇敢等集傳統美德於一身的文化形象。“辭沙”祭媽祖大典起到很好的傳播媽祖文化、傳承民間文化習俗的作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媽祖文化的真、善、美,是一種永恆的精神,它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財富。“辭沙”祭媽祖大典這一獨特的習俗,加大了赤灣天后宮的社會影響,使赤灣天后宮在全世界5000多座天后宮中被選為47個常務理事之一,在傳承天后文化方面將更有作為,對加強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團結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將起到紐帶作用,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對中國海洋文化和信仰文化也有一定研究價值。

活動時間

一般在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后誕)和秋天舉行。

活動儀式

“辭沙”祭媽祖大典的儀式需進行三天,在祭典開始前一天晚上,要先擺好供品,並以紙紮成巨型鬼王和城隍像。第一天,當地信眾祭拜媽祖,並在天后宮廣場上進行各種表演以娛神,人們還通過神像沾靈、恭請平安吉祥物品、哄搶茨菇、攜衣物拜媽祖、喝聖水求健康、摸龍床、雙手撫摸院內物體、採擷樹葉帶回家、倒米填油等儀式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第二天晚上,人們將紮好的鬼王抬到天后宮廣場上,大家紛紛爭搶鬼王腰間的紙片帶在身上祛邪避災,之後便將鬼王像焚化;大典第三天是整個祭祀活動的高潮,早晨舉行盛大的祭拜儀式,向人們分發代表家庭添兒女的紅花白花,最後以紅紙抄寫參加祭祀人員的名單放在紙紮的“城隍”手中,由當地南巫主持儀式將之焚化,人們的虔誠心愿會隨青煙一起帶個天后娘娘,“辭沙”祭媽祖大典至此結束。

傳承現狀

由於歷史等方面的原因,“辭沙”祭媽祖大典曾一度中斷幾十年,導致該習俗的影響範圍大幅度縮減,加之近年來由於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青年一代對於傳統民俗活動的興趣寥寥,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動逐漸被現代娛樂形式所取代,“辭沙”祭媽祖大典活動的傳承正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