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手黨"的城鄉之路》像一把犀利的刀,切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繁花似錦的表象下底層社會的一個帶血的側面。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細緻而真實地甚至有些殘酷地講述了那些在大都市天天與我們擦肩而過但是卻極為陌生的“打工仔”們的故事。我們不了解他們的生活就無法全面讀懂當今的中國。
基本介紹
- 書名:"砍手黨"的城鄉之路
- 作者:傅劍鋒 安海波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9108978
- 外文名:Country Road to Nowhere
- 出版社:南方日報出版社
- 頁數:155頁
- 開本:16
- 品牌:南方日報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砍手黨"的城鄉之路》欲以跟蹤中國農民工這個沉默群體的命運,來呈現大時代的一個橫斷界面。它的樣本價值,可能並不亞於《中國在梁莊》。急速變動和轉型的中國,正處於一個百年來,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歷史關鍵轉捩點之上。更能展示一個大時代風貌的,並不盡然是五彩繽紛,也還有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處,無數這樣的角落,這樣的溫江村,這樣的阿星,才能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原色。
作者簡介
傅劍鋒,現為騰訊大浙網總裁。西南政法大學2001年畢業後,從業媒體已十餘載。曾在浙江法制報、南方都市報工作,後曾在南方周末供職六年。2011年底至2013年初,任騰訊網新聞中心副總監。
安海波,1979年出生於浙江紹興,2007年獲得四川美術學院攝影專業碩士學位。現為廣東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同時是一位積極參與人文公益的攝影師。曾在多個公共機構舉辦攝影展覽,出版多本攝影集。2012年在美國路易維爾大學舉辦個人攝影展《南中國海的孩子》,引起廣泛關注。
安海波,1979年出生於浙江紹興,2007年獲得四川美術學院攝影專業碩士學位。現為廣東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同時是一位積極參與人文公益的攝影師。曾在多個公共機構舉辦攝影展覽,出版多本攝影集。2012年在美國路易維爾大學舉辦個人攝影展《南中國海的孩子》,引起廣泛關注。
名人推薦
傅劍鋒在南方周末供職時發表的兩萬餘字的《城市裡的陌生人》調查報導,引起強烈的反響,但因篇幅所限,意猶未盡,如今終以《“砍手黨”的城鄉之路》一書面世。作品觸及了“砍手黨”山村的一些人從農民到農民工到地域結夥犯罪的過程,關注到了農民工犯罪背後的中國城鄉衝突、中國城市化背後的危機,這就從更高的層次進行了把握,更具現實的意義。
——范以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本書欲以跟蹤中國農民工這個沉默群體的命運,來呈現大時代的一個橫斷界面。它的樣本價值,可能並不亞於《中國在梁莊》。急速變動和轉型的中國,正處於一個百年來,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歷史關鍵轉捩點之上。更能展示一個大時代風貌的,並不盡然是五彩繽紛,也還有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處,無數這樣的角落,這樣的溫江村,這樣的阿星,才能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原色。
——楊錦麟(著名主持人、新媒體人)
作為中國最好的調查記者之一,已經投身新媒體的傅劍鋒,用這本書為他的調查記者生涯劃上了句號。該書歷時六年而成,歷盡險阻波折,深入追蹤採訪,通過大量鮮活個案,深度聚焦中國農民工群體,使其具備了認知中國的獨特價值。中國農民工走出了鄉土中國,卻融不進城市。他們是現代化轉型不可或缺的力量,卻無力言說及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
——江藝平(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
阿星殺人事件,不要讓悲情遮蔽血腥。我再發揮一句,悲情是悲情,血腥是血腥,誰也不該遮蔽誰,一個人本來就是兩面甚至於千面的。其實,阿星啊,他只不過是個話引子,他引出的,是人們對城鄉衝突困境的不盡困惑與沉思。
——竇文濤(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
傅劍鋒的報告文學《“砍手黨”的城鄉之路》像一把犀利的刀,切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繁花似錦的表象下底層社會的一個帶血的側面。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細緻而真實地甚至有些殘酷地講述了那些在大都市天天與我們擦肩而過但是卻極為陌生的“打工仔”們的故事。我們不了解他們的生活就無法全面讀懂當今的中國。
——李揚(電影人、《盲井》導演)
——范以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本書欲以跟蹤中國農民工這個沉默群體的命運,來呈現大時代的一個橫斷界面。它的樣本價值,可能並不亞於《中國在梁莊》。急速變動和轉型的中國,正處於一個百年來,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歷史關鍵轉捩點之上。更能展示一個大時代風貌的,並不盡然是五彩繽紛,也還有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處,無數這樣的角落,這樣的溫江村,這樣的阿星,才能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原色。
——楊錦麟(著名主持人、新媒體人)
作為中國最好的調查記者之一,已經投身新媒體的傅劍鋒,用這本書為他的調查記者生涯劃上了句號。該書歷時六年而成,歷盡險阻波折,深入追蹤採訪,通過大量鮮活個案,深度聚焦中國農民工群體,使其具備了認知中國的獨特價值。中國農民工走出了鄉土中國,卻融不進城市。他們是現代化轉型不可或缺的力量,卻無力言說及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
——江藝平(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
阿星殺人事件,不要讓悲情遮蔽血腥。我再發揮一句,悲情是悲情,血腥是血腥,誰也不該遮蔽誰,一個人本來就是兩面甚至於千面的。其實,阿星啊,他只不過是個話引子,他引出的,是人們對城鄉衝突困境的不盡困惑與沉思。
——竇文濤(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
傅劍鋒的報告文學《“砍手黨”的城鄉之路》像一把犀利的刀,切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繁花似錦的表象下底層社會的一個帶血的側面。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細緻而真實地甚至有些殘酷地講述了那些在大都市天天與我們擦肩而過但是卻極為陌生的“打工仔”們的故事。我們不了解他們的生活就無法全面讀懂當今的中國。
——李揚(電影人、《盲井》導演)
圖書目錄
序言
傅劍鋒以及他的“砍手黨”/001
上部窮途
第一章工廠:絕望殺手/002
第二章車站:暴力病毒/027
第三章鄉村:黑白老鄉網/051
第四章城市:打工輪迴/072
下部自白
第五章“我做黑社會是找不到工作惹出來的”——“砍手黨”老大趙民顯自述/088
第六章搶劫邏輯——對話搶劫犯黃海清/104
第七章“做了黑社會,才找到做人的尊嚴”——楊成康獄中自述/107
第八章“搶劫是會上癮的”——農學波獄中自述/123
第九章身上還有5顆子彈的受害者/129
附錄
去做與這個時代相襯的事——《城市裡的陌生人》採訪手記/133
夜晚,鄉村攝影師話語/151
後記/154
傅劍鋒以及他的“砍手黨”/001
上部窮途
第一章工廠:絕望殺手/002
第二章車站:暴力病毒/027
第三章鄉村:黑白老鄉網/051
第四章城市:打工輪迴/072
下部自白
第五章“我做黑社會是找不到工作惹出來的”——“砍手黨”老大趙民顯自述/088
第六章搶劫邏輯——對話搶劫犯黃海清/104
第七章“做了黑社會,才找到做人的尊嚴”——楊成康獄中自述/107
第八章“搶劫是會上癮的”——農學波獄中自述/123
第九章身上還有5顆子彈的受害者/129
附錄
去做與這個時代相襯的事——《城市裡的陌生人》採訪手記/133
夜晚,鄉村攝影師話語/151
後記/154
後記
這本書的寫作,是對中國農民工灰色生存的六年多觀察與採訪的積累。
僅僅2010年至2011年的採訪,就超過300人,採訪筆記的整理就逾30萬字,很多朋友為我的採訪與寫作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與建議。回顧整個采寫過程,不由感念頓生,一種艱辛與衝刺,若沒有你們的幫助與鼓勵,不可能有這本小書。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妻子潘曉凌。她本人是一位出色的特稿記者,更是善於激勵人心的我的家裡領導。她給了我一次次鼓勵,在行文上對我提了很有價值的建議,她是我的報導與書稿的第一讀者,是本書的堅強後盾。感謝你,親愛的妻子。
我要感謝我親愛的合作夥伴安海波。她是廣東財經大學的攝影學者,也是一位極富人文情懷的攝影師。她曾經花數年拍攝、幫助廣州流浪兒童。在我開始采寫農民工灰色生存一書後,她和我一同去廣東各大監獄採訪,去深圳、廣西溫江村等地拍攝。她和溫江村人成了朋友,她以悲憫的鏡頭記錄他們的生存。她的攝影完全可以獨立成書。她的作品與本書文字相得益彰。非常感謝與你的合作。
我要感謝早年與我一起關注此案的前同事姜英爽、豐雷。
我要感謝千禾基金會。經江藝平老師介紹,本書得到了千禾基金會的學術支持。不管是江藝平老師,還是千禾基金會的劉小鋼老師、王津津老師,都給了我不少鼓勵,以及耐心的期待。
我要感謝前東家《南方周末》。在2011年本書的採訪期間,這份寬厚與崇尚專業主義的報紙,允許我半年內只做這一件事:採訪與寫作。我回饋給了她一組叫《城市裡的陌生人》的報導,以及這本書。
我要感謝在採訪中為我提供了大量輔助性工作與採訪整理工作的前南周實習生,他們有的已成為南周的才俊,有的已成為業界的新秀。他們分別是范承剛、陳鐵梅、向婷婷、王媛媛、馮飛、錢文迪。感謝你們。 我要感謝在寫作遇到困難時為我提供了可貴建議的朋友鄧科、李海鵬、關軍。
我要感謝在農民工問題的研究上給我諸多鼓勵的江藝平老師,香港大學的錢鋼老師、香港大學的徐建華博士與呂大樂教授。我要感謝為本研究提供學術幫助的當代研究所學者劉開明博士與中國公安大學靳高風教授。
我要感謝在採訪中提供了諸多支持與相互信任的閉文星一家,我要感謝溫江村的人們。我們從相互懷疑到相互信任,到一起去探究苦難與悲傷,去探究解決的可能性。
我要感謝提供了大量公共信息支持與採訪支持的政府機構。它們是廣東省監獄管理局及下屬監獄,廣東省司法廳、廣東省高級法院、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天等縣公安局,以及深圳的律師事務所,尤其是周德智律師。是你們的幫助與善意,才使本書的資料能夠堅實,能夠從個案延伸到更廣闊社會的思考。
我要感謝楊錦麟老師,他在百忙中為本書寫序,智慧雄辯,一腔情義,晚生難忘。
最後,我要感謝本書的責編劉志一老師,本書出版歷經曲折,他一直盡心而為,方有本書的出版。
僅僅2010年至2011年的採訪,就超過300人,採訪筆記的整理就逾30萬字,很多朋友為我的採訪與寫作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與建議。回顧整個采寫過程,不由感念頓生,一種艱辛與衝刺,若沒有你們的幫助與鼓勵,不可能有這本小書。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妻子潘曉凌。她本人是一位出色的特稿記者,更是善於激勵人心的我的家裡領導。她給了我一次次鼓勵,在行文上對我提了很有價值的建議,她是我的報導與書稿的第一讀者,是本書的堅強後盾。感謝你,親愛的妻子。
我要感謝我親愛的合作夥伴安海波。她是廣東財經大學的攝影學者,也是一位極富人文情懷的攝影師。她曾經花數年拍攝、幫助廣州流浪兒童。在我開始采寫農民工灰色生存一書後,她和我一同去廣東各大監獄採訪,去深圳、廣西溫江村等地拍攝。她和溫江村人成了朋友,她以悲憫的鏡頭記錄他們的生存。她的攝影完全可以獨立成書。她的作品與本書文字相得益彰。非常感謝與你的合作。
我要感謝早年與我一起關注此案的前同事姜英爽、豐雷。
我要感謝千禾基金會。經江藝平老師介紹,本書得到了千禾基金會的學術支持。不管是江藝平老師,還是千禾基金會的劉小鋼老師、王津津老師,都給了我不少鼓勵,以及耐心的期待。
我要感謝前東家《南方周末》。在2011年本書的採訪期間,這份寬厚與崇尚專業主義的報紙,允許我半年內只做這一件事:採訪與寫作。我回饋給了她一組叫《城市裡的陌生人》的報導,以及這本書。
我要感謝在採訪中為我提供了大量輔助性工作與採訪整理工作的前南周實習生,他們有的已成為南周的才俊,有的已成為業界的新秀。他們分別是范承剛、陳鐵梅、向婷婷、王媛媛、馮飛、錢文迪。感謝你們。 我要感謝在寫作遇到困難時為我提供了可貴建議的朋友鄧科、李海鵬、關軍。
我要感謝在農民工問題的研究上給我諸多鼓勵的江藝平老師,香港大學的錢鋼老師、香港大學的徐建華博士與呂大樂教授。我要感謝為本研究提供學術幫助的當代研究所學者劉開明博士與中國公安大學靳高風教授。
我要感謝在採訪中提供了諸多支持與相互信任的閉文星一家,我要感謝溫江村的人們。我們從相互懷疑到相互信任,到一起去探究苦難與悲傷,去探究解決的可能性。
我要感謝提供了大量公共信息支持與採訪支持的政府機構。它們是廣東省監獄管理局及下屬監獄,廣東省司法廳、廣東省高級法院、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天等縣公安局,以及深圳的律師事務所,尤其是周德智律師。是你們的幫助與善意,才使本書的資料能夠堅實,能夠從個案延伸到更廣闊社會的思考。
我要感謝楊錦麟老師,他在百忙中為本書寫序,智慧雄辯,一腔情義,晚生難忘。
最後,我要感謝本書的責編劉志一老師,本書出版歷經曲折,他一直盡心而為,方有本書的出版。
序言
傅劍鋒以及他的“砍手黨”
先談談我對傅劍鋒的印象。
第一次見到劍鋒真人,是在拍攝“走讀南周”期間,之前讀過他的很多具有深度的調查報導,見識過他文筆的流暢與觀察的銳利。
“南周”文體經過了幾代南周人的持續努力,已自成一派,獨樹一幟。這所中國新聞界的“黃埔軍校”,培養了不少精英,傅劍鋒只是其中的一名,七。末的新聞從業者能如此執著努力,在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政治話語環境之下,並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
這本書是作者對將近六年的一次城鄉衝突調查的小結。起於傅劍鋒在南都供職的2004年底,終於作者本人將離開南方周末的2011年8月,其間歷經波折與驚心動魄,欲以跟蹤中國農民工這個沉默群體的命運,來呈現大時代的一個橫斷界面。
根據作者自述,這篇長達六年的持續跟蹤採訪報導的內容,雖然後來在《南方周末》發亍《城市裡的陌生人》兩萬餘字的調查報導,但作者仍然覺得不夠系統。在離開南方周末後,雖然雜務纏身,但情結難了,現在終於把報導變成了小書。在給我的私人信函中,傅劍鋒認為,這篇文字,在樣本價值上,可能並不亞於《中國在梁莊》。
在拜讀傅劍鋒的心血之作之後,我深以為然。
我對年青而有衝勁的新聞同行,素有好感,傅劍鋒是其中的一位。數年前,我與我的夥伴們一起走進南方周末,拍攝“走讀南周”,也先後採訪過歷屆南方周末的主編們,對那句“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的話語印象極為深刻。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那期“走讀南周”最終無法順利播出,現在還靜靜躺在鳳凰的資料庫里,何時能播出,不得而知,但那是我在南方周末二十五周年之際,近距離走進南周,走進幾代南周人,試圖用攝影鏡頭為這一群矢志不渝、有理想有獻身精神的人們做的一次影像記錄。那時的傅劍鋒還不是鏡頭前的主角,但他和他多年來的作品,一直為我所關注。我甚至未曾想到,這支健筆,竟是七〇末的浙江紹興普通人家子弟,竟是毅然辭去在浙江的穩定工作,隻身南下,從最普通的記者做起。這一點毅力和意志,令人刮目相看;這種義無反顧的勇氣,在他從事一線深度報導記者的字裡行間,都可以觸摸到。這本書自然也將這種冷峻,熱情,深邃的洞察力貫穿於始終。
急速變動和轉型的中國,正處於一個百年來,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歷史關鍵轉捩點之上,它未必是純色的,譬如人們經常使用的二分法,非此即彼,非紅即白,或黑或白,無法完整客觀展現出時代的風貌。我們深知,在中國社會不同階層的橫斷面或縱深面上,廣泛存在著灰色地帶:灰色政治、灰色經濟、灰色社會的潛規則,以及難以一一展開的灰色。灰色的深淺不一,層次不一,顯示出中國社會各個階級,各個階層的錯綜複雜性。
主旋律的倡導者,總樂意使用更多的音標和音符,去盡力展示一個大時代的五彩繽紛,但其實,更能展示一個大時代風貌的,並不盡然是五彩繽紛,還有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處,那是個角落,未必是五彩繽紛所能呈現的角落。卻又是需要人們去關注,去探究,去深思,去走讀的角落。無數這樣的角落,這樣的溫江村,這樣的“砍手黨”,這樣的阿星,才能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原色。沒有他們的存在,他們的出現,他們的鋌而走險,他們的灰色人生,我們的五彩繽紛就缺乏了足夠的令人信服的光澤。
當下的新聞從業者的生存狀態,並不盡如人意。很多從業者,選擇了隨波逐流,順水推舟,甚至於渾渾噩噩,或者追名逐利,或者心態浮躁,追求的是眾聲喧譁的狂歡,徒有虛名的光環,真正願意靜下心,讓自己時時刻刻接著地氣,去挖掘,去發現人性殘存的餘暉的新聞從業者,還真的不多。
作者採訪手記的標題,讓我肅然起敬:去做與這個時代相襯的事。放眼當下,誰願意對一個新聞專題,持續觀察五年,繼而採訪,調查,收集素材三個月,再就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整理、思考、沉澱之後的奮筆直書,足足寫了兩個月,並在被冷藏了四個月之後,二十多萬字的素材濃縮為兩萬字簽發排版印刷,得以與讀者見面?
一般人做不到,我也未必能做到,但作者——傅劍鋒,這位七〇末的小伙子做到了。我敬佩他的執著,敬佩此書的來之不易,至少我能理解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和心靈深處的備受熬煎。
如同作者所言:“這是對中國的新生代農民工犯罪何以占城市犯罪三分之一的觀察,這是對‘永遠跳不出打工這個圈’的2億勞工的觀察,是對那些走向失敗人生的個體的觀察。”觀察而已,即使也只是觀察,但這種觀察需要出離心,需要冷峻的態度、冷峻的筆觸、冷峻的思考,冷峻中含有心靈必須承受的艱重,冷峻中還必須時時撫慰自己跌宕起伏的沉重。
作者自始至終是清醒而冷峻的,他對自己發問:
“作為媒體從業者,我們能寫出與這個偉大而複雜的時代相襯的東西嗎?能真正為記錄、解釋這個時代提供有分量的東西嗎?能把‘易碎品’做成經得起時間與思想檢驗的東西嗎?
在過去的時代,曾有不少頗具歷史自覺與公共情懷的記者,寫出與時代交相輝映的東西。而我們,雖身處於信息奔涌與新聞力量都超越其他任何時候的時代,卻也迷失於浮躁、跟風、追逐新聞泡沫的庸常中。所以,我時時以反省自勵,我不敢說我是否做到了他們的萬分之一,但以此高標為志業。”
且不論作者為此非虛構的中長篇報告文學所付出的心血,就這一段自問的話語,也足以證明這本書的出版和它的內容,是值得鄭重推薦的。
我之所以鄭重推薦這本非虛構的中長篇紀實性的深度調查報導,還因為傅劍鋒出身南方報系,先後在中國新聞改革開放的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任職,一個是被我譽為中國新聞人的“鐵軍”,一個是被我尊為中國新聞人的“黃埔軍校”。我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同仁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同道中人的情愫。在南方承受著諸多可以理解和難以理解的政治壓力之下,我對南方人,無論是否還在堅守中,或者不得已離開的南方人,感情上有一種特殊的偏好。
我毫不猶豫地答應傅劍鋒,在極為繁忙的工作之餘,一揮而就了這篇文章,以作為對南方人的一種持續的精神支持與理念認同。
但願傅劍鋒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也能一如既往地作為南方精神的堅守者,寫出更多接地氣、說人話的好文章來。
是為序。
新媒體人 楊錦麟
2013年端午節
先談談我對傅劍鋒的印象。
第一次見到劍鋒真人,是在拍攝“走讀南周”期間,之前讀過他的很多具有深度的調查報導,見識過他文筆的流暢與觀察的銳利。
“南周”文體經過了幾代南周人的持續努力,已自成一派,獨樹一幟。這所中國新聞界的“黃埔軍校”,培養了不少精英,傅劍鋒只是其中的一名,七。末的新聞從業者能如此執著努力,在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政治話語環境之下,並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
這本書是作者對將近六年的一次城鄉衝突調查的小結。起於傅劍鋒在南都供職的2004年底,終於作者本人將離開南方周末的2011年8月,其間歷經波折與驚心動魄,欲以跟蹤中國農民工這個沉默群體的命運,來呈現大時代的一個橫斷界面。
根據作者自述,這篇長達六年的持續跟蹤採訪報導的內容,雖然後來在《南方周末》發亍《城市裡的陌生人》兩萬餘字的調查報導,但作者仍然覺得不夠系統。在離開南方周末後,雖然雜務纏身,但情結難了,現在終於把報導變成了小書。在給我的私人信函中,傅劍鋒認為,這篇文字,在樣本價值上,可能並不亞於《中國在梁莊》。
在拜讀傅劍鋒的心血之作之後,我深以為然。
我對年青而有衝勁的新聞同行,素有好感,傅劍鋒是其中的一位。數年前,我與我的夥伴們一起走進南方周末,拍攝“走讀南周”,也先後採訪過歷屆南方周末的主編們,對那句“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的話語印象極為深刻。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那期“走讀南周”最終無法順利播出,現在還靜靜躺在鳳凰的資料庫里,何時能播出,不得而知,但那是我在南方周末二十五周年之際,近距離走進南周,走進幾代南周人,試圖用攝影鏡頭為這一群矢志不渝、有理想有獻身精神的人們做的一次影像記錄。那時的傅劍鋒還不是鏡頭前的主角,但他和他多年來的作品,一直為我所關注。我甚至未曾想到,這支健筆,竟是七〇末的浙江紹興普通人家子弟,竟是毅然辭去在浙江的穩定工作,隻身南下,從最普通的記者做起。這一點毅力和意志,令人刮目相看;這種義無反顧的勇氣,在他從事一線深度報導記者的字裡行間,都可以觸摸到。這本書自然也將這種冷峻,熱情,深邃的洞察力貫穿於始終。
急速變動和轉型的中國,正處於一個百年來,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歷史關鍵轉捩點之上,它未必是純色的,譬如人們經常使用的二分法,非此即彼,非紅即白,或黑或白,無法完整客觀展現出時代的風貌。我們深知,在中國社會不同階層的橫斷面或縱深面上,廣泛存在著灰色地帶:灰色政治、灰色經濟、灰色社會的潛規則,以及難以一一展開的灰色。灰色的深淺不一,層次不一,顯示出中國社會各個階級,各個階層的錯綜複雜性。
主旋律的倡導者,總樂意使用更多的音標和音符,去盡力展示一個大時代的五彩繽紛,但其實,更能展示一個大時代風貌的,並不盡然是五彩繽紛,還有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處,那是個角落,未必是五彩繽紛所能呈現的角落。卻又是需要人們去關注,去探究,去深思,去走讀的角落。無數這樣的角落,這樣的溫江村,這樣的“砍手黨”,這樣的阿星,才能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原色。沒有他們的存在,他們的出現,他們的鋌而走險,他們的灰色人生,我們的五彩繽紛就缺乏了足夠的令人信服的光澤。
當下的新聞從業者的生存狀態,並不盡如人意。很多從業者,選擇了隨波逐流,順水推舟,甚至於渾渾噩噩,或者追名逐利,或者心態浮躁,追求的是眾聲喧譁的狂歡,徒有虛名的光環,真正願意靜下心,讓自己時時刻刻接著地氣,去挖掘,去發現人性殘存的餘暉的新聞從業者,還真的不多。
作者採訪手記的標題,讓我肅然起敬:去做與這個時代相襯的事。放眼當下,誰願意對一個新聞專題,持續觀察五年,繼而採訪,調查,收集素材三個月,再就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整理、思考、沉澱之後的奮筆直書,足足寫了兩個月,並在被冷藏了四個月之後,二十多萬字的素材濃縮為兩萬字簽發排版印刷,得以與讀者見面?
一般人做不到,我也未必能做到,但作者——傅劍鋒,這位七〇末的小伙子做到了。我敬佩他的執著,敬佩此書的來之不易,至少我能理解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和心靈深處的備受熬煎。
如同作者所言:“這是對中國的新生代農民工犯罪何以占城市犯罪三分之一的觀察,這是對‘永遠跳不出打工這個圈’的2億勞工的觀察,是對那些走向失敗人生的個體的觀察。”觀察而已,即使也只是觀察,但這種觀察需要出離心,需要冷峻的態度、冷峻的筆觸、冷峻的思考,冷峻中含有心靈必須承受的艱重,冷峻中還必須時時撫慰自己跌宕起伏的沉重。
作者自始至終是清醒而冷峻的,他對自己發問:
“作為媒體從業者,我們能寫出與這個偉大而複雜的時代相襯的東西嗎?能真正為記錄、解釋這個時代提供有分量的東西嗎?能把‘易碎品’做成經得起時間與思想檢驗的東西嗎?
在過去的時代,曾有不少頗具歷史自覺與公共情懷的記者,寫出與時代交相輝映的東西。而我們,雖身處於信息奔涌與新聞力量都超越其他任何時候的時代,卻也迷失於浮躁、跟風、追逐新聞泡沫的庸常中。所以,我時時以反省自勵,我不敢說我是否做到了他們的萬分之一,但以此高標為志業。”
且不論作者為此非虛構的中長篇報告文學所付出的心血,就這一段自問的話語,也足以證明這本書的出版和它的內容,是值得鄭重推薦的。
我之所以鄭重推薦這本非虛構的中長篇紀實性的深度調查報導,還因為傅劍鋒出身南方報系,先後在中國新聞改革開放的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任職,一個是被我譽為中國新聞人的“鐵軍”,一個是被我尊為中國新聞人的“黃埔軍校”。我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同仁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同道中人的情愫。在南方承受著諸多可以理解和難以理解的政治壓力之下,我對南方人,無論是否還在堅守中,或者不得已離開的南方人,感情上有一種特殊的偏好。
我毫不猶豫地答應傅劍鋒,在極為繁忙的工作之餘,一揮而就了這篇文章,以作為對南方人的一種持續的精神支持與理念認同。
但願傅劍鋒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也能一如既往地作為南方精神的堅守者,寫出更多接地氣、說人話的好文章來。
是為序。
新媒體人 楊錦麟
2013年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