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的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起源於清朝天聰年間,距21世紀初約380多年,主要分布在江門市蓬江區。盧藝鹿角椅採用12至20年以上自然脫落的馬鹿角和紅木為原材料,加上獨創的勾榫技術和改良的工具,採取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術,通過雕、嵌、卯、磨等工藝手段製作而成。

2017年6月26日,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入選江門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6月26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門市蓬江區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鹿角椅製作技藝起源於清朝天聰年間,距21世紀初約380多年。根據史籍《滿文老檔》(滿文)和《清太宗實錄》、《滿洲實錄》記載,大金天聰五年(1631年)8月28日,大凌河城戰役剛剛開始不久。是日,皇太極與侍衛親兵正駐紮於御營,當時,“有一大鹿,自東來”。但不知何故,大鹿置明金雙方激烈的戰鬥環境於不顧,躍過八旗兵挖掘的五尺多寬深壕,竟然直接奔入御營大帳。皇太極見狀,率左右親兵一擁而上,將大鹿砍殺,收穫了這份天賜之禮。女真人在外出狩獵、與敵交戰駐營期間,如果意外獲得走獸或飛禽,他們往往將之視為吉兆,所得獵物也會被視為上天恩賜的吉物。因此,皇太極將此大鹿之角當作吉祥之物帶回瀋陽,命工匠(工匠姓名因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製成鹿角椅,以兆吉祥。
鹿角椅在乾隆年前後成為皇宮“家法”象徵。在北京故宮藏有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的鹿角椅各一件。據《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2寶座》(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出版社出版,2015年10月,P540)記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鹿角椅椅背正中靠上部位嵌有象牙板一塊,板上刻乾隆御題詩一首:“獵獲八叉角,良工制椅能。由來無棄物,可以備時乘。詎是仙都遺,從思家法承。夔夔成椅側,棣棣慎居興。休斷形猶曲,豐尖柔足征。底須七寶飾,樸素審堪稱。乾隆壬午中秋御題”。另據《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2寶座》第517頁記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鹿角椅椅背刻有隸書乾隆御製詩:“制椅猶看雙角全,烏號命中想當年。神威詎止群藩讋、聖構應謀萬載綿。不敢坐兮恆敬仰,既知朴矣願捐妍。盛京惟遠興州近,家法欽承一例然”。從“詎是仙都遺,從思家法承”“神威詎止群藩讋、聖構應謀萬載綿”等詩句顯示,鹿角椅在乾隆以前已被作為炫耀祖上功業、教育後世子孫繼承傳統、代表“家法”的物件。
鹿角椅製作技藝從皇宮流入民間,盧藝技藝漸顯特色。由於鹿角椅具有明清古典家具的大氣、美觀,兼沾“皇氣”,被民間稱為“國角藝”,被時之官宦、工匠偷偷效仿。據盧金鴻(1945出生,72歲,江門市盧藝家具有限公司鹿角椅設計員、盧藝鹿角椅第三代傳承人)介紹,他的祖先盧榮公(已故,江門潮連盧氏第九代子嗣,約死於十七世紀末),當時客居瀋陽以木匠謀生,他痴迷木作,當時皇宮的鹿角椅製作技術流出民間,他偷師學藝後,但因避忌,並不是仿製完整的鹿角椅,而是利用鹿角椅的榫卯、膠合等技術製作、八仙桌、小板凳、燈具、筆架、支架、擺件等日常用品和裝飾品,後被舉報,盧榮公具簡稟陳:“萬歲恩威澤子身,日見毫角聽聖諭”,大概的意思是說,皇上的恩威不敢忘,每天見到一點點的鹿角都好像當面聽到了皇上的聖諭。皇上再沒有追究。盧家的製作技藝也漸顯特色並得到坊間公認,被行內稱為“盧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