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研製與套用

《“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研製與套用》是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宇控機電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友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陶軍、連璉、陳宗恆、馬廈飛、劉純虎、顧臨怡、任平、溫寧、楊勝雄、張漢泉、田烈余、陳先、胡波、陳春亮、馮東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研製與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宇控機電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友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
  • 主要完成人:陶軍、連璉、陳宗恆、馬廈飛、劉純虎、顧臨怡、任平、溫寧、楊勝雄、張漢泉、田烈余、陳先、胡波、陳春亮、馮東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190008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9-1-08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ROV)是國家863計畫海洋技術領域“4500米級深海作業系統”重點項目的主要成果,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的“海馬團隊”經過6年的艱苦努力研製完成。在研製過程中,“海馬團隊”瞄準國際前沿技術,全面開展了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突破並掌握了深海遙控潛水器的總體設計與製造、系統控制與實時檢測、遠程動力傳輸與分配、遠程信息傳輸與處理、深海液壓與推進、觀通導航、大深度浮力材料、機械手和作業工具、重型升沉補償器、大規模系統集成與試驗等核心技術,實現了90%的技術裝備國產化和一步正樣,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實現了我國在大深度遙控潛水器自主研發領域“零的突破”,形成我國基於“海馬”號的4500米深海作業能力,是“十二五”海洋技術領域的重大標誌性科技成果。
2014年4月,“海馬”號3次下潛到南海中央海盆4500米的海底,圓滿完成各項海試作業任務,通過了863計畫海洋技術領域組織的海上驗收。至今,“海馬”號依然是我國唯一投入深海探查實際套用的下潛深度和系統規模最大的國產深海遙控潛水器。
“海馬”號快速完成了成果轉化,連續5年投入地勘套用,實現了“百次下潛”。在南海水合物資源和海底生態環境調查中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其中最突出的是2015年3月在地勘套用中首戰告捷,首次發現了“海馬冷泉”。以及2018年4月,在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開展“海馬冷泉”聯合科考中,“海馬”號首次發現了海底甲烷噴口。同時,“海馬”號轉戰西太平洋,先後在大洋36航次,41B航次、51航次和55航次中大顯身手,填補了我國在海山區富鈷結殼探查工作中使用遙控潛水器的空白,大幅度提高了我國大洋礦產探查的整體技術水平。
五年來,“海馬團隊”一直不斷創新進取,並發展成為多學科交叉、科學與技術緊密融合、集產學研用於一體的精英團隊,創造性地研發套用了“海馬相機”、“海馬鑽機”和振動取樣器、液壓長柱狀取樣器、結殼厚度原位探測儀、“強力爪”、生物誘捕器、高精度地形圖像等一系列國產化高新技術裝備,作業能力不斷提升。“海馬”號已成為“精確”、“精準”、“精細”的高效探查技術手段,創造了“中國ROV第一鑽”,“抓取62公斤鈷元寶”等眾多中國深海潛水器作業記錄。同時,“海馬團隊”聚焦深海前沿領域的科學研究目標,在南海冷泉演化過程、冷泉生物地理特徵和富鈷結殼系統探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學進展。
地勘套用證明,“海馬”號可靠、穩定,適應性和擴展功能強,已達到國外同類ROV的先進技術水平,標誌著我國掌握了“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的一項關鍵技術,是我國海洋科技人員堅持自主創新並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成功範例。
“海馬”號成果入選2014年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4年度“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2014、2015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2014年度“十大地質科技”成果,中國地質調查“百項成果”、“百項技術”和2018年度“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並在建國70周年國慶觀禮體現國家重大科技成就的“創新驅動”彩車上展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