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艇概述
它們分別是第3護衛隊群、第4護衛隊群旗艦。同時,它們也是“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的原型。
基本參數
滿載排水量: | 6700噸 | 標準排水量: | 4950噸 | 艦(艇)長: | 153 米 |
艦(艇)寬: | 17.5米 | 吃水: | 5.2 米 | 最大航速: | 31 節 |
編制人數: | 370名(軍官36) | 建造費用約1400億日元 |
武器系統: |
飛彈:8 聯裝 MK-29 " 海麻雀 "對空飛彈發射裝置; 8 聯裝 MK-112" 阿斯洛克 " 反潛飛彈發射裝置; 火炮: 2 座MK-42 型單管127 毫米火炮; 2 座MK-15 型6 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炮; 反潛武器:2 座68型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MK46-5型魚雷; 直升機:3 架SH-60J“黑鷹"反潛/多用途直升機 |
動力系統: |
2 台三菱制/石川島播磨製造的主機蒸氣輪機,52000 千瓦。 雙軸雙槳 |
電子系統: |
雷達:OPS-11C 對空搜尋雷達;OPS-28 對海搜尋雷達; 2 部 1A 型火控雷達;2-12 型制導雷達;MK-10 敵我識別器; 聲納:OQS-3 艦殼主動式聲納; 電子戰:4座箔條誘餌發射裝置;OLQ-9 干擾機;NOLR-1 偵察設備; 指揮控制:OYQ-6 作戰指揮系統,裝有 11 號和 15 號數據鏈;衛星通信系統 |
名艦航跡
在日本海上自衛隊(以下簡稱日本海自)陣容中,最特別的莫過於滿載排水量達六千噸的榛名與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DDH)。這種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直升機驅逐艦都擁有比一般驅逐艦更加高大的直升機庫與艦尾飛行甲板,能操作三架反潛直升機;而軍艦本身的裝備也相當齊全,與一般驅逐艦無異。 在金剛級神盾驅逐艦服役之前,此類直升機驅逐艦一直是日本海自陣中最大的作戰艦艇,因此榛名級以及白根級都是採用二戰時代日本帝國海軍為巡洋戰艦、重巡洋艦命名的「山名」以凸顯其不同於一般中型驅逐艦的地位。
由於艦體較大,能容納指揮設施,因此兩艘榛名級與兩艘白根級就分別擔任日本海自四個護衛群的旗艦(榛名、比叡分別為第三、第四護衛群的旗艦)。
在1999年3月發生的北韓船隻入侵日本海域事件中,駐防京都舞鶴軍港的榛名號便率領海自艦艇加以攔截,並開炮驅離朝鮮船隻。
兩艘榛名級是日本建造的第一批此類直升機驅逐艦,於上世紀70年代服役,隨即成為日本海自最重要的反潛水面艦艇。本級艦在服役生涯中曾歷經艦隊重整暨現代化改良計畫,增加IPDMS海麻雀防空飛彈、MK-15 CIWS以及Link-11/14數據鏈等裝備。
本級艦採用傳統的鍋爐與蒸汽渦輪作為動力,但兩艘姊妹艦並未採用同一廠牌的鍋爐與蒸汽渦輪:榛名採用三菱制的主機,比叡則使用石川島播磨製造的動力系統。雙方動力系統的性能表現都一樣,在攝氏480度下產生每平方公分60kg壓強的蒸汽,最大輸出功率70000軸馬力。榛名級的外型頗具特色,全艦僅有一個方塊狀的大型單一船樓結構位於艦體中段,艦尾廣大的直升機甲板約占全艦長度的1/3。艦首縱列著兩門美制MK-42 5吋54倍徑艦炮,最大射速可達40發/分,為美國射速最快的五寸自動艦炮。
為了避免前面第一門MK-42擋住射界,艦首第二門MK-42安裝於一個高起的方形結構物上。由於本級艦未安裝反艦飛彈,因此這兩門MK-42就成為本艦唯一的反水面艦艇武器。第二門MK-42與船樓結構之間裝有一具74式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裝置,此乃艦反潛主力武器。
船樓結構底層內部設有ASROC的備用彈儲放艙與再裝填機,再裝填時需將74式的尾部對準船樓並調整至特定仰角,以讓備用彈被裝填機推送進入74式,此種再裝填設計與美制諾克斯級護衛艦類似。除了“阿斯洛克”之外,榛名級尚擁有兩座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
防空自衛方面,榛名級上層結構上方兩側各有一具MK-15近防武器系統,直升機庫上方則有一座MK-29八聯裝“海麻雀”近程防空飛彈發射裝置。榛名級龐大的機庫可同時容納三架大型反潛直升機,裝備日本海自的SH-60J。水下偵測方面,榛名級配備有日本自製的OQS-3主/被動艦體聲納與美制SQR-18被動式拖曳數組聲納。
由此可見,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榛名級配備有完整的艦載聲納、短程與中長程艦載反潛武裝,並且能操作多達三架反潛直升機;至於防空能力的要求則僅限於點防禦以供自衛,不過本艦擁有由近程防空飛彈、多管火炮所組成的中低近程火力防空網,已相當完備。
繼榛名級之後,日本又建造了兩艘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白根級乃榛名級的拉長改良版,噸位與長度均略大於榛名級,兩者在基本設計、動力系統、武裝配置等方面都極為相似,惟白根級的煙囪從榛名級的一個變成兩個,部分上層結構外型有所不同,而且使用更先進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