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西漢時期文物。高1.8厘米,寬3厘米。印信、符牌。金屬鑄造。該印為方形,印面陰刻“文帝行璽”四個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應是南越文王的發布命令的官印。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現收藏於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文物介紹,印文祥解,紐形印,相關資料,
基本信息
【名稱】:南越國文帝行璽金印
【類別】:金器、璽印
【年代】:西漢
【文物原屬】: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璽印,其墓葬陪葬品。
文物介紹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是迄今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此印為方形龍鈕金印,通高1.8厘米,邊長3.1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田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這枚金印鑄後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面槽溝內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劃傷,並遺留有暗紅色印泥,顯系長期使用所致,說明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印。
趙昧是我國嶺南地區南越國的第二代國王,於公元前137年自稱“文帝”。此印文為莊重靜穆的陰刻篆書,印鈕為象徵皇權至尊的盤龍。龍首上昂,隆腰卷尾,尤其是弓起的龍脊,既利於手持,又強調出龍身S型騰翻的動勢,集實用功能和裝飾效果於一身,構思設計十分巧妙。
“文帝行璽”金印在漢朝方面來說,是偽印。而在南越國內,卻是最具權威的官印。行璽,按漢制,居六璽之首,是分封諸侯的用璽。這枚行璽和漢制略有不同,印文自號“文帝”而不是仿漢天子的“皇帝”。趙佗及其繼承者趙眜生前就僭越自尊為“武帝”(炫耀其肇基南服的武功)、“文帝”(以誇示其長於文治)。並非按漢朝傳統,漢制“文帝”、“景帝”等名號,是新繼位的皇帝給先皇帝追謚的廟號。因此,漢朝皇帝死後,陪葬印璽是“明器”,而南越王的卻是實用印璽。
“文帝行璽”以龍為鈕,黃金鑄成,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璽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制,另外,漢朝皇帝印印面為“方寸二”,即相當於今天的2.7—2.8厘米,而南越王“文帝行璽”邊長3.1厘米,後者大於前者,這應是南越王別出心裁的得意之作,迎合了其獨霸嶺南的意思。
“文帝行璽”以龍為鈕,黃金鑄成,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璽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制,另外,漢朝皇帝印印面為“方寸二”,即相當於今天的2.7—2.8厘米,而南越王“文帝行璽”邊長3.1厘米,後者大於前者,這應是南越王別出心裁的得意之作,迎合了其獨霸嶺南的意思。
印文祥解
璽印中自稱“文帝”,這是南越國王頗具特色的稱謂。人或以為不然,並指出中國歷代帝王中,或稱“文帝”,或稱“武帝”,歷來多有。曹操為“武帝”,曹丕為“文帝”。然而,殊不知中原帝王的這些稱號,並非其在位時的“尊號”,而是在其死後,對其一生所作評價的“諡號”。南越國的禮制殊異,這稱謂不是死後的“諡號”,而是生前的“尊號”。第一代南越王趙佗,生前就稱“武帝”,以炫耀其開國的武功。第二位南越王趙眜,便稱“文帝”,以誇示其長於文治。南越的這種特殊典制,在中國極其豐富的典章中,不能說絕無,卻比較少見。史書對南越的殊典原有記述,往時人或以為怪,疑而不信。今日“文帝行璽”的印文出土,確證古史的記述可信。
行璽,即發布詔命所用的印信。這其中的“璽”字是有文章的。先秦時,凡印章,不論是帝王的,還是臣民的,都可稱“璽”。秦始皇稱制後,為強調皇帝的權威,規定只有皇帝才能稱“朕” (以前人人都用的自稱);只有皇帝的命令才能稱“詔”、稱“制”;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稱“璽”。臣民的憑信物只能稱“印”、稱“章”。從此,“璽”這個名稱成為御用印信的稱謂。
漢承秦制,在璽印的規定上稍有寬緩,皇后、諸王印信也稱璽,但基本上仍相沿舊制而不改。據《晉書輿服志》載:“乘輿六璽,秦制也。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漢遵秦不改。
據《漢舊儀卷上》載:皇帝行璽,凡封(按:此句有脫字,應雲“凡封命用之”);之璽(按:此句應雲“皇帝之璽”)賜諸侯王書;信璽(按:此句應雲“皇帝信璽”)發兵;其征大臣,以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以於子之璽;事天地鬼神,以天子信璽。
漢皇璽印雖多,卻早已失傳,今不得見。這次在南越王墓中共清理出土三十顆印章,也唯有這顆金印稱“帝”、稱“璽”。迄今為止,它是今日唯一得見的漢代“帝璽”,這就彌足珍貴了。
“帝”、“璽”兩字特別引人注意還有另一緣故,因為其間隱蘊著一部古代的漢越關係史。
紐形印
漢印紐形很多,或龜、或蛇、或虎、或龍。紐形不同,顯示著印的主人的階位不同。比如,西漢的“軑侯之印”,是1973年在湖南長沙漢墓中發現的,墓主為侯爵,印紐作龜形。“滇王之印”,是1956年在雲南晉寧發現的,墓主為一國藩王,印紐作蛇形。“倭奴國王”印,是1784年在日本九州志賀島出土的,印主為一邦之王,印紐也是蛇形。1968年,中國在陝西鹹陽漢高祖長陵附近發現一顆玉制的“皇后之璽”,紐作螭虎形。螭是傳說中一種無角的龍。螭虎即螭頭虎身的怪獸形象。這顆南越王金印,紐作蟠龍形,在已發現的大量漢代璽印中從未曾見。僅此一點,已足以顯示這顆金印無與倫比的尊貴了。雖然在五代和明清的帝璽中印紐也有龍形的,但均較晚近,龍形亦各殊,古意不多。南越帝璽上的蟠龍紐,迄今為止,是今世得見的最古老的璽印的龍形紐了。
相關資料
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朝滅亡後,劉邦、項羽逐鹿中原,一片混亂。公元前204年,趙佗發兵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南越國自趙佗起,共經歷5世93年。史書記載,第三代王趙嬰齊曾“藏其先武帝文帝璽”,而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中出土了龍鈕金印“文帝行璽”、“帝印”封泥、“趙?”玉印等,由此說明第一代南越王趙佗自稱武帝,第二代南越王名趙昧自稱文帝;而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的墓主人即是第二代南越王趙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