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是作為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省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出台的發展規劃。

一系列政策方案及合作的落地,標誌著黑龍江省已率先將數字經濟建設由概念探索期推進至實踐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 出台省份:黑龍江省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建設數字中國是新時代國家信息化發展新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新時期,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數字龍江”是落實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戰略部署的具體舉措。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進“數字龍江”建設,作為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數字龍江”是以信息流帶動資金流、物流、商流、人才流等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最佳化配置的新發展模式,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信息化建設,形成適應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需要的智慧型基礎設施體系,構建數據驅動、融合發展、共創分享的新經濟形態,創造更多更智慧型的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方式,走出新時代黑龍江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為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等國家相關戰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數字龍江”建設的指導意見》,制定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19—2025年。
  一、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持續最佳化發展環境,全面升級基礎設施,積極布局數字經濟,不斷推進數字政府、信息惠民建設,為全面開啟“數字龍江”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信息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寬頻龍江”戰略深入實施,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穩步增強。2018年,全省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810.7萬戶,100M和50M以上用戶占比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G網路覆蓋率和行政村覆蓋率突破95%。建成窄帶物聯網(NB-IoT)基站數量14868個,網路覆蓋率超過90%。建成並投入商用的數據中心(IDC)總計23個,省際出口總頻寬達到9820G。全面實現省、市(地)、縣(區、市)、鄉(鎮)、村五級廣播電視網路深度覆蓋。初步建成哈爾濱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和國際通信專用通道,有力支撐和促進了全省國際合作業務發展。
  數據資源整合初見成效。依託數字龍江地理空間框架工程,基本建成省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和原始影像資料庫,上線黑龍江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天地圖·黑龍江),向各部門提供矢量電子地圖、影像電子地圖。初步建成全省人口基礎庫和法人庫,覆蓋3682萬人,納入法人250萬戶,實現公安、民政、監察等單位數據線上協查。建成“信用龍江”平台,搭建信用資料庫和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共享市場主體數據。依託省政務服務網,開放涵蓋職業資格證書、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等80餘項電子證照信息,實現各部門電子證照比對查詢。
  信息產業發展亮點突出。2018年,全省信息產業總體規模達到400.6億元,其中雲計算、大數據等軟體與信息技術服務業165億元。“新字號”信息產業加快培育,“中國雲谷”大數據產業集聚效應顯現,多家企業入選國家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和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項目。初步建成衛星製造與套用產業園、北斗導航產業園、地理信息產業園。高端裝備製造優勢突出,機器人產業行業領先,部分智慧型裝備製造和高檔數控工具機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較高。
  產業數字融合步伐加快。組織千餘戶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診斷與對標引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累計達到35戶,建成數位化(智慧型)示範車間47個,培育形成一批國家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企業。信息進村入戶全省示範有序推進,益農信息社100%覆蓋行政村,“網際網路+”農業高標準示範樣板基地226個,省級農業物聯網平台統一接入13個市(地)、60多個縣(市、區)智慧型感知設備。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6.8%,位居全國第一。2018年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網路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3.6%、45.8%,均高於全國增速。
  現代化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全省公安警務雲初步建成,數據警務工程建設成效顯著,與交通運輸、民政、人社等16個部門實現數據聯網共享。市場監管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建成企業信用信息公示“一張網”。生態環境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建成空氣品質預報預警、重點污染源線上監控、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等信息平台。政企合力推動一體化智慧型交通平台建設,微信“城市服務”平台已整合對接多方社會機構的出行服務系統。發揮我省北斗衛星套用、機器人、無人機等優勢,逐步在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城市治理、環境監測、土地確權等領域廣泛開展套用。
  信息惠民成效加快顯現。“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深入推進,全省公開“最多跑一次”“網上辦”事項,全面推進“多證合一”“證照分離”,部分市(地)開通市場主體登記全程電子化業務。在社會保險、異地就醫結算、就業創業等領域,基本建成統一的社會保障雲平台。初步建成省級遠程會診系統,與22個邊遠地區醫院對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啟動建設,建成集預約掛號、支付、查詢、家庭醫生等服務於一體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平台。旅遊網路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智慧景區、智慧鄉村旅遊試點建設穩步開展。低保及居民收入核對系統、安置管理系統、智慧旅居平台等民生服務平台高效運行。
  創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大力推進全社會創業創新,截至2018年底,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近5.9件,增速25.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省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近千個,高校建立創業平台527個,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基地91家,其中國家級示範基地9家,哈爾濱新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創新創業要素集聚效應顯現。雙創政策環境持續最佳化,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畫”,累計註冊科技型企業萬餘家。
經貿合作效率顯著提升。全省擁有國家一類口岸25個,其中對俄口岸15個。哈爾濱市獲批成為國家第三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2018年哈爾濱對俄跨境電商郵政小包裹達到919.6萬件,貨重1954.7噸,連續多年成為我國對俄電商包裹量最多城市。全省自建跨境電商平台19家,培育365商城、中機網、邁遠索菲爾等一批本土跨境電商平台,設立24個海外倉。通關業務無紙化率達到99.7%,關檢業務審批實現“一個視窗”辦理。
  全省信息化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與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發展要求相比,在信息化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
  一是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相對滯後。傳統重工業發展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較重,企業開放意識薄弱,數位化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產業配套數位化服務能力有待加強,尤其是支撐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金融、電商、物流、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數位化相對滯後,信息流、物流、商流、資金流缺乏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
  二是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動力不足。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商業模式發展不足,新興產業培育、高端產業集群發展不快,全省規上信息產業企業較少,主要集中在系統集成和服務等環節,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兩化融合處於全國落後水平,產業鏈協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等存在短板。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企業較少,新舊動能轉換動力不足。
三是資源要素配置與發展環境有待最佳化。我省人才結構性流失嚴重,高學歷人群流失問題突出。產學研協同能力較弱,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豐富但轉化不足,缺乏具有領軍作用的平台型企業。營商環境與經濟發達省份存在差距,“數據跑腿”有待推進,建立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親清”新型政商關係還需進一步加強。
  四是基礎數據資源與平台支撐能力較弱。全省統一政務雲平台建設處於起步階段,省級人口、法人、空間地理、信用、電子證照等基礎數據資源仍分散在各業務部門,缺乏數據全口徑整合共享平台。數據資源開放利用程度不夠,大數據分析對管理決策的支撐能力不足。
  五是信息化統籌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數字龍江”建設涉及層級廣,參與部門多,我省尚缺乏統籌管理信息技術套用、數據資源、數字經濟等工作的專門機構,信息化項目審批、績效評估、數據共享、多元化運營等機制體制尚未形成。省直部門信息化與各市(地)智慧城市建設以分頭推進為主,缺乏聯動協同機制。
  (二)面臨形勢。
  全球數位化步入加快創新發展新階段。以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以突飛猛進之勢深刻改變全球經濟版圖。《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8》指出,全球22%的GDP與數字經濟緊密相關。信息技術革命持續演進,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進入全面滲透、引領發展的新階段。全球主要經濟體把加快信息技術創新、最大程度釋放數字紅利作為應對“後金融危機”時代重塑全球競爭力的共同選擇。
  我國全面進入數位化轉型新時期。數字中國建設,是我國搶抓信息革命機遇,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推動信息化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迫切需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從全省一體化角度出發強化統籌規劃布局,全面參與和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在核心技術攻關、信息通信、數字經濟、網信軍民融合等多個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國家戰略布局指引和各地區先行先試創新實踐,為我省“數字龍江”建設提供了思路、路徑和模式借鑑。
東北地區迎來開放合作發展新機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將東北地區納入北線開放範疇,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東北三省時作出“對內要深入推進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對外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重要指示,為“數字龍江”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發展路徑指引和良好的政策支持。哈爾濱作為“哈長城市群”中心城市、“一帶一路”對俄合作中心城市和“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市,為我省拓展數字經濟發展空間和推動區域協同輻射提供了新機遇。
  我省振興發展對“數字龍江”建設提出新要求。我省資源稟賦獨特、生態環境優越,作為偉大祖國北大門,肩負著保障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重大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作出打造“兩座金山銀山”、做好“老字號”“原字號”和“新字號”三篇大文章等重要指示。全省上下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全面啟動工業強省、農業強省、科教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旅遊強省建設,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等系列重大舉措,對全省數位化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加快建設“數字龍江”成為推動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最佳突破口。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黑龍江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做好“三篇大文章”為主線,以最佳化營商環境和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為重要發力點,著力構建以市場力量為主導的建設模式,以壯大數字經濟為建設重點,著力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政府、現代化治理、信息惠民為重要套用牽引力,著力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協同推進工業強省、農業強省、科教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旅遊強省戰略,為推動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注入新動能、提供新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成效導向。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數字龍江”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增強政府治理效能,形成普惠包容的智慧社會格局。
強化數據驅動。樹立“一切皆數據”理念,著力打破部門、行業信息壁壘,推動數據共享,切實發揮數據對政府治理、經濟轉型、社會服務的支撐和驅動作用。
  加快創新引領。把創新作為引領振興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化理念、機制、制度、技術、套用、協同等創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和前瞻布局,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推進套用融合。通過試點套用,推廣一批典型套用、成熟套用,探索“以用興產、以產促用”良性互促發展模式。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持續最佳化環境。以數位化為抓手加速推進“放管服”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鼓勵創新、彈性包容的制度環境,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化各領域、多形式數字交流合作。
  突出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激發市場主體在“數字龍江”建設、運營、管理中的積極性。發揮政府引領作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高質量建設“數字龍江”。
  (三)戰略定位。
  “數字龍江”建設緊緊圍繞國家振興東北和數字中國總體發展要求,發揮我省區位、資源、生態等優勢,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推動黑龍江全方位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轉型,力爭建成東北工業智慧型化轉型樣板、全國數字農業先導區、全域智慧生態旅遊示範省和數字絲路北向開放門戶,為建設數字中國貢獻“龍江方案”。
  東北工業智慧型化轉型樣板。以做好“三篇大文章”為主線,探索設計借“雲”、生產添“智”、產品加“芯”、管理到“端”、服務融“產”、質量追“溯”等新模式,培育一批數位化設計、自動化製造、信息化管理的工業網際網路示範企業,建設智慧型製造哈大齊先導示範區,打造東北工業智慧型化轉型樣板。
  全國數字農業先導區。發揮國家糧食“壓艙石”和現代農業基地優勢,打造機械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龍江樣板”,圍繞“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加快糧食主產區、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數位化改造,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示範建設,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全國數字農業先導示範區。
全域智慧生態旅遊示範省。立足國家生態屏障、兩座金山銀山等優勢,建設一批獨具黑龍江特色的智慧旅遊和線上生活體驗示範市、智慧景區和智慧旅遊鄉村,擴大冰雪旅遊、生態旅遊、工業旅遊品牌影響力,打造全域智慧生態旅遊新局面,建成全國領先的全域智慧生態旅遊示範省。
  數字絲路北向開放門戶。以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數字文化交匯融通、跨境電商往來暢通為著力點,強化我省同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歐洲各國合作對接,打造東北亞區域數字經濟合作中心,成為支撐我國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的“北向開放門戶”。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數字龍江”初步建成,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進一步完備,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數字政府運行效能顯著最佳化,社會治理智慧型化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數字服務紅利普惠全民,網路安全防範能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數字創新活力和區域競爭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撐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基礎支撐集約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光網省”,全省光纖寬頻用戶占比達到90%以上,4G網路實現連續深度覆蓋,5G網路重點區域試商用。新建大型數據中心PUE降至1.4以內。省級共享交換服務平台上線運行,基本實現跨部門政務數據線上共享。信息安全等保障制度全面落實,網路空間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省級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在全省重點區域實現更新。到2025年,全面建成“全光網省”,重點園區實現“萬兆主幹”。5G商用網路實現規模部署,天地一體化網路試點取得實質性突破。政務數據共享平台全面實現跨系統、跨部門、跨層級數據按需申請、高效共享。全省一半區域實現按需更新。
  數字經濟融合化。到2020年,大數據、地理信息、機器人等電子信息產業“新字號”形成區域領先優勢,製造業兩化融合水平顯著提升,建成1500個“網際網路+農業”高標準示範基地。到2025年,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重要支撐性產業,“十百千萬”智慧型製造示範取得顯著成效,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智慧型製造公共服務平台,電子商務、智慧旅遊等服務業新業態進一步壯大,全省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超過36%,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數字政府協同化。到2020年,初步建成“兩地三中心”統一政務雲平台,省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不低於92%,市、縣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不低於80%,政務系統上雲率超85%,“誠信龍江”基本建成。到2025年,“龍雲”計畫實現省市縣三級覆蓋,政務協同辦公一體化平台、省級運營指揮中心建成運行,全面實現以大數據驅動的政務服務和政務運行新模式。
  社會治理一體化。到2020年,公共安全、生態監測等數位化監管體系初步建成,交通物流服務體系智慧型化水平顯著提升,公安視頻專網完成社會視頻資源100%接入和一站式調用,生態監測網路基本覆蓋“山水林田湖草”全生態要素。建成一批智慧供暖、智慧礦山套用試點。到2025年,在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市場監管、公安應急、生態防護等建成一批大平台、大系統,推動跨區域、跨層級、跨行業聯防共治,一體化社會監管、治理、決策指揮體系全面形成。 公共服務普惠化。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建成一批數字服務新亮點,民眾滿意度明顯提升。全省電子健康檔案覆蓋率達到90%,社保卡覆蓋率達到90%,“三通兩平台”實現100%覆蓋。遠程醫療服務建成一批套用試點,加速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大力推廣數字旅遊服務新模式。建成縣級融媒體中心,實現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全媒傳播。到2025年,公共服務數位化實現全領域融合創新,基本建成城鄉一體、普惠均等、觸手可及的智慧公共服務體系,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五)總體框架。
  1.“數字龍江”建設任務框架。 以東北工業智慧型化轉型樣板、全國數字農業先導區、全域智慧生態旅遊示範省和數字絲路北向開放門戶四大定位為目標,以完善基礎支撐體系、加快發展數字經濟、著力打造數字政府、創新數字社會治理、提升信息惠民服務和全面深化開放合作為六大重點,以政務數據共享、衛星套用壯大、人工智慧培育、智慧型製造示範、全域智慧旅遊、數字農業升級、智慧供暖建設、智慧礦山建設、營商環境最佳化為九大突破口,形成“469”的“數字龍江”總體框架。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數字龍江”總體框架圖
  2.“數字龍江”建設邏輯架構。 以統籌布局、集約發展為建設原則,“數字龍江”建設以“一網通達、一雲承載、一池服務、一體運行”的數字政府為基礎先行,同步帶動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領域套用發展,協同促進數字經濟的加快發展。
  
3.“數字龍江”建設管理架構。
  堅持統籌協調,推動在管理體制、建設運營模式等方面積極變革,構建統一領導、高效運行、有序推進的“1+1+M+N”的“數字龍江”建設管理體系。
1個管理協調機構:成立“數字龍江”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統籌管理協調“數字龍江”的頂層設計、組織實施等工作。
  1個總集成平台:建設數字政府業務系統的總集成平台,整合數據資源和系統平台,為各業務部門提供相關信息服務。
  M個業務需求機構:各省直部門作為業務需求機構和系統平台的使用者,主要負責研究提出滿足業務發展的信息化需求。
  N個社會市場主體:構建開放合作的建設運營生態,在與總集成平台實現互聯互通的前提下,鼓勵優秀解決方案提供商參與共建。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基礎支撐體系。
  夯實“數字龍江”基礎設施支撐能力,著力推進基礎網路整合、平台整合、數據整合,推動全省“基礎通信一網化、套用上雲一體化、數據資源共享化”。建立健全一體化安全防護、應急聯動與網路空間治理體系,扎牢網路安全螢幕障。
  1.全面提升雲網服務能力。
  推動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提速增效。組織實施全省信息基礎設施提速增效行動計畫,加快推動省級骨幹網和城域網擴容升級,擴大省域網際網路出口頻寬,提升傳輸網路容量、高速傳送和網間互通能力,進一步提升全省寬頻網路服務質量。做好電信運營企業站址資源統籌協調工作,擴大全省通信基站、管線、機房等基礎資源的共建共享比例。深入實施電信普遍服務,完善偏遠農村、農場、山區、林區、邊防地帶等特殊區域通信網路覆蓋,滿足基本通信保障需要。
  加快下一代通信網路建設部署。將5G網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加快推動全省5G基站站址規劃選址工作。統籌城市桿線資源共享,協調開放平安城市監控桿、道路視頻監控桿、城市照明路燈桿、廣告桿牌等資源,確保5G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順暢推進。適時開展部分關鍵技術外場測試,最佳化網路建設方案,推動成熟技術的試商用部署。全面推進IPv6規模化部署,強化省市兩級政府網站、新聞及廣播電視媒體網站、各類政務套用的示範帶動作用。加快內容分發網路(CDN)、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路(NGB)升級改造,實現網際網路內容、平台、網路、終端全流程IPv6部署,帶動在網設備和套用加速替代,實現下一代網際網路各環節平滑演進升級。
  前沿布局天地一體化網路建設。建設遙感數據服務雲平台、衛星套用數據中心、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信息大數據中心等基礎支撐平台,進一步提升衛星通信和套用服務能力。積極探索推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系統技術驗證和功能示範,開展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在公共安全、應急救災、搶險救援、空中交通管理、智慧城市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典型套用試點,將我省打造成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東北地區重要地面骨幹節點。
加快推進“感知龍江”。推動城鄉道路、橋樑、堤壩、地下管網、燈桿、井蓋等基礎設施聯網化、智慧型化改造,加強感知終端集約化、一體化承載和數據共享利用,實現城市關鍵設施運行狀態實時感知、智慧型預警和調控,提升重大安全事件預警和應急能力。加快推進NB-IoT/eMTC/5G移動物聯網階段性部署,加強山區、林區、農區、地下空間、0—3公裡邊防地帶等區域的信號覆蓋。積極推廣基於移動物聯網的森林防火、生態監測、農業管理、景區管理、交通物流、遠程抄表、車聯網等數字套用,著力提升社會綜合治理能力。 打造綠色大數據中心。從省級層面加強數據中心規劃布局,結合各市(地)市場需求、能源優勢、土地資源、生態氣候、地質條件、水資源等多種因素,引導IDC企業和電信運營企業合理布局若干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推動數據中心向規模化、集約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方向布局發展。推動小散舊數據中心利用雲計算、綠色節能等技術進行整合、改造和升級,推動資源集約化建設。充分發揮我省能源、環境等優勢,進一步加大政策資源要素配套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網際網路、運營商、設備廠商等企業在我省設立雲計算數據中心節點。
提升國際通信服務能力。推進對俄對歐跨境通信傳輸網路建設最佳化,適時擴容網路承載能力,增強我省對俄開放通信服務支撐能力。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開通哈爾濱區域國際網際網路轉接點,提升我省國際網際網路節點地位。爭取在我省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綜合保稅區、邊民互市貿易區等園區,開設對俄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提高園區企業國際通信服務質量和安全保障能力。發揮哈爾濱、牡丹江、大慶等服務外包政策和產業優勢,支持和鼓勵企業建設呼叫中心,重點發展面向通信、金融、先進制造、網際網路等產業的語音、線上等客戶服務業務。進一步簡化最佳化離岸呼叫業務審批流程,吸引企業投資設立離岸呼叫中心,拓展離岸呼叫外包服務,支撐“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助力“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專欄2
  2.深化大數據共享利用。 強化一體化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加快推進省級政務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建設,統籌搭建人口、法人、地理空間、社會信用、電子證照等基礎資料庫,協調推進自然資源、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等重點領域主題資料庫建設,強化政務大數據套用數據資源儲備。推進省市兩級一體化政務共享交換平台建設和互聯互通,打通與國家政務共享交換平台和各部門業務系統接口,打造跨層級、部門數據互聯互通“大通道”,推動政務數據資源按需申請、順暢流通、高效共享。建立健全軍地信息跨網聯接和數據交換機制,推動測繪地理、氣象、地震、水文、交通運輸、戰略物資儲備等信息安全共享。
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配套保障機制。研究制定省級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制度,明確省級政務信息資源管理牽頭部門和數據共享流通各相關部門的職責要求,釐清政務信息資源定義、範圍、採集、存儲、清洗、共享等環節規範要求。明確省直各部門政務上雲、數據管理和共享責任人,協調推進政務上雲。強化數據共享開放考核評估機制,圍繞共享信息提供、跨部門共享、主動服務等維度制定資源共享考核指標體系,加強對各部門數據共享執行情況的綜合考評。 推動政務數據平台化開放利用。加快建立政務數據開放目錄和數據開放清單,界定各部門政務數據開放範圍。建立數據開放評估機制,推動安全風險小、成熟度高、惠民效果明顯的數據優先開放。建設省級政務數據資源開放服務平台,通過多種方式向公眾提供數據產品服務。引導企業開展政務數據資源的二次加工和線上交易,加快政務數據價值釋放與利用。啟動政府大數據套用試點,積極探索在財稅、金融、消費、勞動就業、產業運行、市場監管等領域的創新套用,強化巨觀經濟風險預警防範,提升政府數據驅動決策水平。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專欄4
  促進社會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以數位化、智慧型化套用發展為牽引,支持和鼓勵市場主體合規開拓社會數據採集渠道,擴大市場數據資源規模。在數據採集、清洗脫敏、增值加工、質量管理、責任保險等領域,扶持一批市場化數據服務機構發展,推動面向套用場景的社會數據資源及衍生品交易服務,健全數據流通、交易信息披露、監管審計等機制,構建規範健康的數據服務市場。推動大數據在跨境電商、工業製造、精細農業等領域的試點建設和規模化推廣利用,鼓勵建設主體加強市場數據積累和數據服務外包合作,探索智慧型生產、智慧型倉儲、智慧型行銷、智慧型決策、風控管理等基於大數據驅動的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高端化、服務化發展。
  3.築牢網路安全螢幕障。
  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數據安全防護。落實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和運營單位的網路安全主體責任,在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基礎上,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施重點保護。統籌組織開展黨政機關、重點行業、大型網際網路平台、工業控制系統等系統的網路安全檢查,建立網路安全風險動態排查機制。加強政務網路、主機系統、網路系統、數據體系等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數據資源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強化邊界控制、身份認證、訪問控制等能力建設,全面提高“數字龍江”立體化安全防護能力。落實國家數據安全戰略、政策和標準,做好數據資源在採集、存儲、套用等環節的安全評估,開展雲計算服務網路安全審查,強化重要數據資源和個人信息保護。逐步推動自主可信網路安全軟硬體產品替代,提升政府網路安全自主可信能力。
加強網路安全的態勢感知和應急處置。進一步健全完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加強黨政機關網站、業務系統、雲平台等重要系統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實時監測,全面提升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完善網路安全預警平台和發布渠道建設,提高網路安全突發事件預警和快速回響能力。全面落實《黑龍江省網路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健全網路安全應急協調機制,完善網路安全應急預案體系,定期開展網路安全應急演練,提升協同防禦和應急處置能力。 加強網路輿情管理。進一步拓展網路輿情監測範圍和渠道,增強敏感網路輿情實時感知和分析研判能力。研究建立網路輿情案例庫、網際網路行為特徵庫,開展特定群體和社會個體網路空間行為特徵分析。推動市(地)一級網路輿情監測能力建設,強化各市(地)屬地化輿情信息監管責任。完善省市一體化聯動管理、快速報告、應對處置等工作制度,細化突發重大網路輿情各層級回響流程和輿論引導方案,高效科學回應和處理負面輿情。
(二)加快發展數字經濟。
  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產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農業、服務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壯大電子信息產業。 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產業。加快數據中心項目建設,爭取國家大型數據災備中心在我省落地,引進雲計算龍頭企業,重點布局和大力發展計算、存儲資源租用、套用軟體開發部署雲平台等服務產業。支持我省中小企業雲、工業雲、研發設計雲等平台建設,加快“企業上雲”進程。引進培育數據清洗、脫敏、建模、分析挖掘、套用服務等大數據企業,發展採集、流通、交易、開放等專業化數據服務新業態。積極推動大數據在農業、製造業、醫療健康、旅遊、地理信息等重點行業的套用,研發推廣一批大數據解決方案。重點打造“中國雲谷”、大慶大數據產業園等產業集聚區,做大做強本地優質大數據企業,爭創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提升人工智慧創新能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省內優勢企業,加強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研究。支持省校共建哈工大人工智慧研究院,加大對人工智慧領域海內外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快培養創新型、複合型人工智慧管理型人才和技術性人才。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人工智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攻關重點產品、關鍵技術和設備、先進工藝。實施一批基礎好、有套用前景的產業化項目,形成一批公共服務創新載體,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和拳頭產品,推動人工智慧在製造業、農業、醫療、旅遊和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的深度套用。
做強地理信息特色產業。提升衛星光學影像、雷達影像、無人機影像、地面移動測量系統等多源數據的快速獲取和處理能力,增強空、天、地一體化遙感服務能力。搭建省級時空信息雲平台,開展地理信息在重大設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應急救援和政府決策、服務民生等方面的套用開發服務。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推進技術創新、企業孵化、人才集聚、成果轉化等,催生新產品新模式。發展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產業,加強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推進省衛星定位連續運行綜合服務系統與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融合升級,完善導航位置服務平台建設,引進和培育北斗衛星基礎數據、基礎軟體和基礎器件企業,打造全產業鏈條,做大做強終端集成和系統集成產業,加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精準測量、精確定位和位置服務等方面的套用。
  推動衛星雷射通信產業化。面向我國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建設需求,建設空間雷射通信研發基地,以航天雷射通信載荷產品為重點,研製不同系列、不同用途的雷射通信終端。依託哈工大技術與研發優勢,圍繞低軌衛星雷射通信、中繼衛星雷射通信網、地面雷射用戶終端,把衛星雷射通信技術推廣套用至軍民兩用領域,拓展軍民兩用市場,開發空間大容量通信和空間網際網路等業務。建設衛星雷射通信產業園,打造光學、機械、電子學等上下游銜接的衛星雷射通信產業鏈,孵化培育一批衛星雷射通信技術套用產品企業,有效帶動光機電產業發展。
  培植機器人優勢產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打造國內領先的機器人研發和套用基地,形成一批分工協作、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群,構建系統集成與零部件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突破關鍵基礎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瓶頸,重點開展機器人控制器、減速器、伺服電機等核心技術的研發,研究制定各項技術標準、認證,增強機器人行業話語權。搭建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轉化平台,強化產學研用協同。積極拓展省內、省外和國際市場空間,面向傳統產業改造、特殊環境作業、改善生活服務質量等需求,重點開發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 強化基礎支撐產業。打造國內領先的MEMS化學感測器產業化基地,推動智慧型感測器產品在機器人、智慧型製造、工業網際網路、農業生產、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等領域的套用。瞄準通信設備、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石油化工、裝備製造、智慧型交通、智慧型電網、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的設備,打造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系統研發平台,形成一批工業軟體解決方案。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專欄7
  促進數字文化產業發展。依託動漫產業基地,積極引入骨幹企業,融合龍江人文特色和獨特自然景觀,打造經典IP,培育龍江動漫品牌。促進文化與數位技術深度融合,加快推動VR/AR、全息成像、裸眼三維技術、文化資源數位化處理、互動影視等技術產業化,在旅遊、教育、醫療等民生服務領域和城管、規劃等城市治理領域,廣泛推廣VR/AR套用。推進對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進行數位化轉化和開發。推動數字藝術展示與公共空間、公共設施、智慧旅遊等相結合,發揮數字藝術展示提高文化品位的作用。支持我省市場主體與國內電子競技運營商、硬體設備供應商等開展合作,承接電子競技內容製作與分發、硬體產品開發和運維服務轉移,帶動電子競技產品研發和周邊產品設計、製作、銷售等關聯產業協同發展。
2.發展特色數字農業。
  推進數位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圍繞大田種植和設施農業,加快“天空地”一體化信息遙感監測網路建設,推進物聯網感知、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等技術在生產監測、精準作業、智慧型指揮等農業生產全過程的集成套用。加快傳統農機設施的數位化改造,推進農業智慧型感測與控制系統套用,提升裝備智慧型化、作業精準化、管理數據化、服務線上化水平。開展農業物聯網標準化建設試點,面向糧油、果蔬、乳製品、奶牛、林蛙、黑豬等特色產業,建立基於物聯網的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管控和疫病監測預警系統,統籌建設一批智慧農牧業特色示範區。推進農業生產大數據套用,整合農業地理、生產經營、科技推廣等數據資源,提供大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撐服務。
  提升農業經營網路化和信息服務水平。發揮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引領作用,加快農產品電商運營體系和綜合服務網路建設。推進電商平台外引內建,支持農產品優勢特色產區與電商平台開展合作,鼓勵利用電子商務平台宣傳和銷售地理標誌產品,加快打造“一村一品”,促進品牌農產品“走出去”。依託供銷合作社基層網點、益農信息社、農村郵政局所和農家店,建設農村電商服務點。支持服務質量高、服務網點齊全的電商企業、物流企業和快遞公司開展鄉村物流配送工作,完善農畜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健全覆蓋農產品採收、貯藏、加工、運輸、銷售等全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
  培育農業數位化新業態。培育“網際網路+”訂單農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建立產銷銜接服務平台,實現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初級產品到終端消費無縫對接。建立以農牧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的農牧業網際網路金融平台,為全產業上下游提供金融投融資、網上支付等服務。鼓勵郵政企業、供銷合作社與快遞企業合作發展農村共同配送,提供線下代購、網上繳費、網路購票、普惠金融等多元附加服務。打造農村“雙創”升級版,發展功能複合型農業,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加工流通、農業創客空間、鄉村旅遊、共享農莊等農業經營活動融合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增添新動能。
  構建農業數位化管理體系。推進農林業政務信息系統建設和套用,提升行業統計監測、監管評估、信息管理、預警防控、指揮調度、行政審批、行政執法等管理效能。完善農業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促進數據的大集中、共建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各業務套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和省市縣一站式服務。圍繞農林牧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建設基於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全產業鏈追溯系統,實現主要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業生產主體信息透明、運行透明、流向透明。 完善農業信息綜合服務。推進農牧業網站、“12316”服務平台、“兩微一端”等綜合信息平台的建設,提供全國農業信息聯播、農業政策法規、市場動態、專家諮詢、農技普及、農業氣象等信息服務。推進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和基層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強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和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培訓,提升村級綜合信息服務能力和農民技術素養,鼓勵發展專業信息服務。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信息化建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全程託管、農業植保、農業氣象“私人定製”等服務。
3.加快智慧型製造轉型。
  推進傳統產業生產智慧型化。圍繞裝備製造、航空航天、農副產品(食品)深加工、生物醫藥、煤炭、石油、化工等優勢特色行業,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工藝、生產過程的深度融合,建設一批自動化生產線、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型工廠。推動生產過程智慧型化改造,面向流程型和離散型製造工藝,推動關鍵工序智慧型化升級,推廣精密智慧型儀表及感測設備、人機智慧型互動、工業機器人、數控裝備、成套智慧型化生產線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套用。在勞動強度大、可靠性和精度要求高、工藝工位複雜、生產環境危險的關鍵崗位實現“機器換人”,提高數據採集、信息傳送、智慧型分析和決策反饋能力。推進重點企業管控系統智慧型最佳化,推廣套用信息物理系統(CPS)、集成套用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PLM)、商業智慧型軟體(BI),加快生產過程的管控一體化,實現企業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智慧型最佳化。
  培育推廣智慧型製造新模式。推動全省製造業基於網際網路開展服務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裝備製造、化工等行業領軍企業發展遠程運維服務新模式,推廣套用裝備(產品)運行狀態監測、工作預警、故障診斷與自修復服務等線上服務功能,建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和全供應鏈追溯系統,向服務型製造企業轉變。鼓勵裝備、石化、煤炭等行業龍頭企業搭建企業間網路協同設計、協同製造平台,深化眾包設計、雲設計、協同設計等新型模式在企業的套用,強化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產品設計、製造、管理和商務等領域異地協同,開展基於網際網路的企業間研發設計、客戶關係管理、供應鏈管理和行銷服務等系統的橫向集成。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開展基於用戶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設計、柔性製造、高效物流配送和售後服務,推動企業與電商平台建設個性化定製服務平台。
  發展高端智慧型裝備產品。面向航空航天、船舶及海洋工程、軌道交通等行業,積極開發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功能部件和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數控系統裝置及伺服驅動裝置,提升高性能數控工具機關鍵零部件和控制系統的配套水平,打造全國領先的數控重型工具機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增材製造(3D列印)裝備,著力開發生物及醫療個性化增材製造裝備、金屬雷射融化增材製造裝備、熔融沉積式增材製造裝備及關鍵材料與功能部件,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加快壯大產業規模。依託哈爾濱、佳木斯等農機產業園區,重點發展大型植保、節水灌溉、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新型農機裝備機械,加快向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型化方向發展。發揮我省軍工企業和“民參軍”企業技術優勢,大力推進通用飛機、無人機、電子儀表、電子感測元件、衛星製造與套用等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
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套用。統籌推進我省工業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積極引入國內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提供數據採集、數據集成、數據分析、套用開發等各類服務。支持裝備、醫藥、食品、石化省內龍頭企業建設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形成製造能力線上發布、流程最佳化、生產管控、遠程運維、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平台服務能力。建設工業APP和微服務資源池,匯聚並共享各類算法庫、工業建模工具、工業機理模型、工業微服務組件等關鍵資源。積極爭取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逐步形成面向工業的標識註冊、解析、查詢、搜尋、備案、認證等服務能力。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和示範基地建設,支持和推廣一批創新套用試點示範項目,爭創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區。
  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實施。深入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試點推廣套用工作,不斷擴大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推動重點行業大中型企業的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方式變革,構建開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組織管理新模式。引導企業開展周期性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與自對標,完善全省兩化融合評估協同工作體系。以推廣套用標準體系為抓手,推動企業合理部署企業資源計畫(ERP)、客戶關係管理(CRM)、製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管理系統(MES)、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軟體配置管理(SCM)等系統,提高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型化水平。 增強智慧型製造供給能力。培育一批高水平智慧型製造整體解決方案商,支持裝備製造企業和信息技術企業,針對製造業智慧型化技術改造、智慧型工廠(車間)建設需求,發展智慧型製造系統集成服務。培育一批智慧型製造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創新服務平台,提高智慧型製造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支持製造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智慧型製造創新中心、智慧型製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產業鏈上下游,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套用、智慧型製造標準制定和產業化分類套用示範,共同推進智慧型關鍵技術、智慧型測控裝置、智慧型成套裝備的研發、產業化和套用。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專欄9
  
  4.培育數字服務新業態。
  做強全域智慧旅遊。加快“龍江文旅雲”平台建設,實現全省文化和旅遊服務“一張網”。圍繞“消夏+旅遊”“冰雪+旅遊”,發展全域生態旅遊,採取市場化、企業化的運營方式,智慧型化提升改造景觀、道路、公共服務設施等旅遊要素,打造涵蓋旅遊產品推廣、個性化服務預定、旅遊體驗增強的一體化智慧型服務體系。建設旅遊大數據中心,實時獲取分析遊客活動信息和旅遊服務數據,為旅遊產業提供智慧化支撐手段和科學分析依據。突出智慧景區和智慧鄉村旅遊建設,解決旅遊目的地信息化基礎薄弱問題,實現全域建設。建立網路輿情監測機制,建設旅遊產業運行監測與應急指揮平台,構建高效完善的旅遊管理體系。 
壯大電子商務產業。發揮綠色有機大省、對俄大通道、東北亞經貿合作重要樞紐等優勢,培育壯大一批農產品電商平台、對俄跨境電商平台和傳統商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電商平台。加快建設中國(哈爾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完善跨境電商配套服務體系,建設跨境電商大數據、防偽溯源監管、中小企業服務、跨境電商金融服務等系列平台,實現與電子口岸數據互通。加大電商和物流企業引入力度,加強與國內知名電商物流企業合作,支持企業在電商園區內設立智慧型化分揀設施,將電子商務產業園打造成電商和物流集聚樞紐。
  發展智慧物流。推進傳統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改造,推廣使用自動化、智慧型化設施設備,推動物流追蹤與物資管理、智慧型調度與高效儲運、無人搬運與智慧型碼垛、物流無人機、共同配送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套用,提高物流作業能力和效率。健全區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加強多式聯運物流信息的跨行業互聯共享,促進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與公路、水路、鐵路、民航等行業物流信息系統對接。加強物流數據採集分析,推動電子商務和物流信息化集成發展。
  發展數字金融。鼓勵金融業和網際網路企業跨界合作,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加快金融創新,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支付、移動支付、跨境支付、網路信貸、電商金融、供應鏈金融、農村金融、眾籌融資等新型金融服務,加強金融數據互聯互通,提升金融風險防範和預警能力。加快數字金融服務向邊遠山區、農村地區延伸,提升數字金融的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建設創新型網際網路金融平台,開展網路銀行、網路證券、網路保險等業務。規範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新型金融業態,利用數位化技術規範發展網際網路支付業務。
  加快服務業“老字號”轉型升級。加快百貨零售、連鎖商店、餐飲酒店等服務業“老字號”信息化建設,推動傳統商貿服務業、實體企業與電商企業的融合發展,創新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品質優良、符合社會需求的服務產品。支持“老字號”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搭建行業電商平台,套用供應鏈管理和商業智慧型系統,運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工藝,升級經營服務設施,發展O2O、C2B、近場零售、無人零售、移動支付等智慧型商貿服務。推進新零售發展,推動實體商圈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在無界零售、智慧門店、精準行銷等方面加強合作,開展基於商圈各類信息的大數據採集、分析和套用,支撐企業行銷模式創新和商圈布局最佳化完善。 打造分享經濟新模式。以高端製造領域為重點,支持企業搭建生產設備分享平台,培育智慧型製造生產能力分享平台,構建涵蓋研發、生產、檢測、交易等環節以及技術、資金、人才、信息等要素資源的綜合服務體系。鼓勵大型企業、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加強合作,探索建立集科研人才、儀器共享、科研諮詢與合作開發項目等內容服務共享為一體的科技資源分享新模式。推動在出行旅遊、酒店餐飲、家政服務、房屋租賃等分享經濟新領域創新套用,有序發展網路預約出租汽車、民宿、家政服務和人力跑腿共享等資源分享模式。
5.最佳化數字經濟空間格局。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農業、製造業轉型、軍民融合、跨境電商生態旅遊、對外合作等重點發展領域,發揮各地基礎特色、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優勢,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各地空間布局、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形成“一核引領、兩帶聯動、三區協同”總體發展格局。“一核”引領。以哈爾濱為數字經濟發展驅動核心。依託哈爾濱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創新創業資源要素的集聚優勢,大力發展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聚焦軍民融合、智慧型製造、創新創業等領域,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形成典型示範,帶動全省實體經濟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
  “兩帶”聯動。一是中國智慧型製造轉型帶。按照國家智慧型製造總體部署,改造升級“老字號”,加快我省製造業向智慧型製造轉型,以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為主要轉型城市節點,哈爾濱作為智慧型製造的技術支撐,大慶、齊齊哈爾分別聚焦優勢製造產業,合理分工、突出重點,形成聯動發展效應,同步帶動實現智慧型製造轉型。二是邊境數字經濟合作帶。發揮我省沿邊區位和對俄、日、韓的近鄰優勢,重點在跨境電商、智慧物流、跨境旅遊、網路文化和語音服務等領域推進務實合作,以牡丹江、黑河、佳木斯、雞西、大興安嶺等地重點口岸、海外倉為重要經貿合作支點,形成邊境數字經濟合作帶,有力支撐國家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建設。
  “三區”協同。一是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區。以新舊動能轉換為目標,以“五頭五尾”為抓手,深度開發“原字號”,以雙鴨山、鶴崗、雞西、七台河、大慶等資源型城市為重點,全力培育電子信息、石墨烯新材料、綠色食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智慧旅遊、電子商務等“網際網路+”新業態。二是農業數位化轉型先行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綏化、佳木斯等地為現代農業轉型重點區域,開展“天空地”數字農業集成套用試點,農業物聯網標準化建設試點,智慧農場、智慧林場、智慧草場、智慧牧區等集成套用示範,加快設施化、智慧型化發展,推進農業“機器換人”示範。三是全域智慧生態旅遊區。在冰雪游、森林游、邊境游、濕地游、避暑游等主題下,全省範圍內選取哈爾濱、伊春、黑河、大興安嶺等開展智慧景區試點,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旅遊服務、管理、行銷等深度融合,以智慧生態旅遊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著力打造數字政府。
  以建設透明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為目標,構建一體化政務基礎設施和政務協同平台,推動信息資源整合和深度開發,創新大數據驅動的政務服務和政務運行新模式。
1.構建一體化政務設施。
  推動政務基礎網路設施升級。全面升級電子政務外網,實現省、市、縣三級全面覆蓋。推進電子政務外網向基層延伸,政務部門全面接入,社區和村按需連通。有序推進政務骨幹網和接入網路頻寬擴容,升級網路支撐IPv6接入,逐步滿足業務量大、實時性高的網路套用需求。統一政務外網網際網路出口,加強網路安全。加快非涉密政務專網向電子政務外網遷移整合,除極少數特殊情況外,原則上不再新建專網專線,逐步形成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一張網”。按需升級改造電子政務區域網路,有序組織涉密專網向區域網路遷移。 推進全省一體化電子政務雲和省政務大數據中心建設。統籌發展電子政務,建立黑龍江省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制。統籌整合全省數據中心資源,構建物理分散、邏輯集中的一體化政務大數據中心。按照“兩地三中心”架構,搭建一體化“龍雲”電子政務雲平台,在哈爾濱建設省級政務雲計算中心和同城雙活中心,在大慶設定省級政務雲平台異地數據中心。推動現有非涉密專網業務整合上雲,逐步實現省政府辦公業務系統與各級政府、部門辦公業務系統的安全對接、互聯互通。支持各市(地)基於“龍雲”平台或購買服務模式,統籌規劃搭建市級“龍雲”分平台,推動政務套用全面上雲。各縣、市轄區不再單獨建設政務雲數據中心。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專欄11
  2.加強政務協同運行。
  全面推進“網際網路+政務”建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最佳化服務辦事流程,全面梳理編制公共服務事項清單。以企業和民眾辦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為目標導向,推進“網際網路+政務”建設。加快推進全省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建設,推動政務數據、行業數據和社會數據向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匯聚。依託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完善市(地)、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政務服務體系,完善線下政務服務大廳“一站式”功能。整合各級政府、部門分散的政務服務資源和網上服務入口,為民眾提供多樣性、多渠道、便利化服務。
  推動全省政務協同辦公一體化。推進全省政府系統辦公業務平台建設,建立全省集PC端和移動端於一體、上下聯動、左右互通、方便快捷的政務協同辦公平台體系。有序推進省、市政務辦公平台對接,實現政府內部辦公、監督、決策、協調等業務協同。研究制定政務服務事項電子檔案歸檔規範,推動開展相關試點。推動政府與供水、供電、供氣、供熱、教育、醫療、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務單位信息系統橫向集成,實現業務協同、數據共享和報告反饋。 建設省級運營指揮中心。整合全省政務信息系統,推進數據資源全面匯聚和深度挖掘。建設省級運營指揮中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不斷提升運營指揮中心數據分析挖掘能力,最佳化完善智慧型感知、預警決策和智慧型調控方案,打造集數據採集、數據處理、預測預警、可視化呈現、運行調度、決策支持、展示宣傳等功能於一體的數據平台,全方位展示全省實時運行狀態。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市級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逐步接入省級運營指揮中心。
3.提升政府數字監管水平。
  推動黨務監督執紀數位化。統籌推進“龍江先鋒”黨建雲平台建設。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為指導,以網上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以網際網路為載體,以黨建大數據分析為主要手段,將“龍江先鋒”黨建雲平台建設成為功能完備、技術先進、高效管用、安全可靠、輔助決策的黨建綜合管理服務平台,促進線上線下融合,逐步推進我省黨建工作數位化、信息化、智慧型化。最佳化省網上信訪信息系統,建立健全信訪大數據分析研判機制。推進智慧司法、智慧檢務、智慧法院建設,搭建公安、檢察、法院專網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公檢法一體化協同能力和為民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行政權力依法規範公開運行平台和監察平台升級改造,打造全省統一的監察平台。
  構建“誠信龍江”體系。推動黑龍江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與省級各部門和各行業信息源單位實現互聯互通,不斷匯聚生產經營、流通、金融、稅務、交通、電子商務等數據,建立涵蓋企業、個人、非企業法人等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實現全省各類信用主體信息全覆蓋。鼓勵電子商務企業、第三方徵信機構等利用網際網路交易、社交等行為數據,構建第三方社會信用大數據體系,與黑龍江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實現數據共享。推動機構和個人信用信息在行政審批、政府採購、政府購買服務、商事服務等領域套用。
  (四)創新數字社會治理。
  圍繞生態治理、市場監管、公共安全、智慧型交通等重點領域,以數位化手段提升生態治理水平,強化智慧型化市場監管,構建立體化公共安全體系,提高智慧交通管理服務能力,推進智慧社會載體建設,加快形成“數據高效採集、過程透明監管、處置協同聯動”的社會治理新局面。
  1.提升數位化生態治理水平。
  建立“規建管”一體化管理體系。採用“平台和標準先行、建管項目分步接入”方式,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的數據共享互通、線上透明管控、高效協同運行。規劃階段整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空間規劃數據,最佳化規劃審批流程,形成全域覆蓋、分層管理、分類指導、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建設階段動態追蹤工程施工、監管、備案等環節,提升施工質量和效率。運行管理階段探索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開展安全監測、能耗監測和應急模擬等套用。
  構建智慧生態監測與應急治理體系。整合山、水、林、田、湖、草及礦產資源數據,統一納入自然資源大數據中心,建設統一的自然資源治理支撐平台。加強全省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監測,建立涵蓋地質災害、地下水、林業、礦山、資源環境承載力等監測信息的綜合資料庫。以松花江流域生態與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為重點,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最佳化監測點位布局,廣泛開展生態監測物聯網套用。加快北斗衛星技術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水資源監測和水土保持等領域的數位化套用。建設重大災害預警分析與應急救援指揮平台,提升全省生態環境預警、決策分析、防災減災、應急救援指揮、災情評估等數位化水平。
提升智慧環保監管治理能力。完善全省排污許可證管理系統,依託重點污染源線上監控平台,強化全省重點企業排放監管。基於環保“一源一檔”要求,建立污染源基礎信息庫,繪製全省“環保一張圖”。完善全省河湖長制管理信息系統,實施中俄界江水體聯合監測,提升跨國界河流水環境污染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手段整合與挖掘環保數據資源,提升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流域污染防治等決策能力。 建設智慧能源體系。推進哈爾濱市智慧供暖試點建設,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加強室內外溫度採集和供暖模型分析,實現溫度智慧型調節、舒適供暖。持續加強火電節能環保、水資源循環利用、沼氣發電等技術和設備套用,支持企業推進環保技術改造和能源產業鏈整合,開展能源評估、能源審計和能效認證等服務。選擇風能、太陽能和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資源條件較好、具有一定消納能力的地區和產業園區,開展分散式清潔能源試點示範建設。推進能源消費智慧型化升級,鼓勵建設以智慧型終端和能源靈活交易為主要特徵的智慧型家居、智慧型樓宇、智慧型小區和智慧型工廠。 
 2.打造智慧化市場監管體系。
  完善市場監督管理體系。依託“信用龍江”平台、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數據資源,有效管理企業註冊登記、企業年報、行政處罰、案件錄入等業務。完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和協同監管系統建設,實現“雙隨機”抽查、隨機聯查、風險預警、監管信息共享等套用。升級市場監管業務系統,積極推進“證照分離”“多證合一”“多報合一”等工作。積極推進“數據紅盾”工程,探索基於大數據的一體化市場監管、預測預警、評估分析等套用,提升市場監管風險預判和處置能力。 健全數位化食藥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省級智慧食藥監管平台功能,建立健全食品藥品質量追溯體系,加大對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市場準入和流通等環節的智慧型化監管力度。完善行政執法平台,提升行政執法部門綜合管理能力。擴大信息化監管企業範圍,搭建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監管機構的監管信息化平台。建立食品藥品生產經營者誠信信息資料庫和企業失信舉報機制。引導和強化企業內部產品質量控制和溯源體系建設,鼓勵企業生產信息主動公開,加強市場監督。
3.構建立體化公共安全體系。
  構建全域覆蓋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快推進“雪亮工程”建設,以格線化管理為基礎,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套用,依託省、市、縣、鄉、村五級綜治中心,構建“全覆蓋、無死角”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動實施“數據警務”工程,啟動“龍防雲”試點建設,以社會信息員為基礎,以“網路110”為平台,以社會聯動處置為手段,打造基於大數據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哈爾濱、大慶等城市為試點,完善覆蓋全省的高清指揮調度系統、高清視頻系統和警用數字集群指揮調度網建設,提升公共安全防控、區域報警防控、安防信息資源決策分析能力。 推動安全生產監管數位化發展。推動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在智慧礦山、危化品生產和儲運監管等領域的套用,實現對生產安全的實時監控和應急預警。建設全省企業安全生產線上監測監控系統,加強對生產經營單位的靜態、動態風險數據採集。開展安全生產大數據套用,對涉及企業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險源監管的業務數據進行挖掘分析,為日常監管、行政執法、應急救援等工作提供輔助決策支持。開展危險化學品企業風險預警防控工程建設,提高對重大危險源事故的預防能力。
4.健全智慧型交通管理體系。
  提升交通管理數位化水平。完善交通地理信息基礎平台建設,以黑龍江省地理信息平台公共服務為基礎,逐步融入公路、水路、道路運輸領域的建、管、養、運等空間屬性信息。整合利用公路普查數據,建立全行業共享的交通地理信息資料庫。推進“智慧高速”建設,在示範路段增設路網感知設施,依託高速公路機電管理平台,建設路網協同管理平台,深化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套用,構建可視、可測、可控、可服務的智慧化高速運營管理體系。
  最佳化智慧型交通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對接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平台數據,整合民航、鐵路、城市公交、計程車、網約車、旅遊景點、氣象等信息,建設全省統一的出行服務平台,通過網際網路網站、手機APP、交通廣播、可變情報板、交通服務熱線等媒介,向公眾提供路網通行狀態、實時路況、交通路徑規劃、客運班次及車票預定等交通出行信息服務,滿足社會公眾出行前、出行中和出行後的個性化、多樣化、一站式服務需求。 構建智慧型物流服務體系。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物流公共信息發布與服務系統、資質認證和信用服務系統等,拓展平台服務能力。統籌規劃整合跨境物流信息平台、農村物流信息平台,構建全省一體化“網際網路+高效物流”服務體系。完善貧困地區物流服務網路和設施,推動跨部門、跨區域的物流信息共享。支持企業發展智慧型倉儲、智慧物流、智慧口岸等,建立全球物流供應鏈和境外物流服務體系。
5.推動智慧社會載體建設。
  分級分類啟動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發展原則,引導各市(地)結合地方特色,打造一批新型智慧城市特色標桿套用。哈爾濱重點推進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社區等套用創新;佳木斯重點推進對俄智慧物流服務試點建設;牡丹江、黑河優先推進冰雪旅遊、生態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等產業數位化轉型;齊齊哈爾、伊春、綏化、大興安嶺重點探索基於大數據的農林牧漁產業巨觀決策分析;大慶、雞西、雙鴨山、七台河、鶴崗重點圍繞能源開採、深加工、管理、交易等環節,探索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智慧型生產、能源監控、供應鏈管理等套用。
統籌協調推進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原則,推動鄉村數位化振興建設。加快推進貧困縣、偏遠地區農村等區域寬頻和4G網路全面深度覆蓋,適時啟動數字鄉村5G網路試點建設。推進移動物聯網、網際網路、衛星遙感等信息技術與鄉村綜合治理體系融合發展,廣泛開展公共安防、森林防火、水資源保護、秸稈焚燒管理、土地污染等線上監管套用試點和推廣。推動農村特色旅遊業數位化轉型,大力發展農村旅遊電商,完善智慧旅遊配套服務體系,創建一批生態旅遊示範村鎮、精品旅遊線路和特色旅遊品牌。
 (五)提升信息惠民服務。
  圍繞醫療、醫保、社保、教育、扶貧等重點民生領域,發揮數位化資源整合、渠道多樣、模式創新優勢,破解資源不均衡不充分難題,構建均等普惠、優質便捷的信息惠民體系,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
  1.發展智慧醫療健康服務。
  建立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加快推動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區域醫療影像平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等建設升級,推動全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普及。推動各市(地)加快建設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按照“四級一體化”總體架構要求,推動省市平台互聯互通、各級醫療衛生服務系統全面接入。依託省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平台、“健康龍江”入口網站和APP,整合各類醫療機構掛號、支付、查詢等服務資源,打造全省統一的醫療便民服務視窗。探索開展遠程診療、線上診斷、專家會診等試點套用。 探索“網際網路+”健康服務新模式。鼓勵各級各類醫療服務機構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搭建健康線上監測服務平台,按照統一標準規範,接入省、市網際網路監管服務平台,為居民提供健康諮詢管理、預約轉診、慢性病隨訪等服務。積極探索家庭醫生護理等服務模式,推廣健康服務包、醫療可穿戴設備、攜帶型診斷等個性化護理產品與服務。建立健全線上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著力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和效率。加強醫療數據多元化採集整合,開展醫療健康大數據分析,逐步提高醫療健康精細化護理、病理數據監測、趨勢預測與防治能力。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
專欄17
  2.推進智慧社會保障服務。
  持續提升智慧社保服務。推進“網際網路+人社”建設,建立人社數據採集、共享機制,推動人社數據在政策制定、社保關係轉移接續、勞動保障智慧型監察等領域的套用。積極推廣“12333”公共服務熱線,為民眾提供信息查詢、信息登記、社保卡掛失和密碼修改、線上預約、備案登記等人社服務。拓展移動端、自助終端、簡訊、微信等多種服務渠道,逐步實現各渠道一體化管理與高效銜接。全面加快社會保障卡發行推廣工作,支持社會保障卡跨地區、跨部門、跨業務套用,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卡通用”。
  加快推進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推動網際網路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依託“12349”便民為老服務中心,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多主體參與、資源普惠共享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以“網際網路+居家養老”示範基地建設為抓手,重點構建呼叫救助、生活照料、健康管理、遠程看護、電子商城一體化智慧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打造以社區為單位、信息化平台為支撐、公益化為前提、社會化為基礎、市場化為導向的“五維社區智慧養老”新模式。推進智慧養老院示範工程建設,建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全周期管理體系。 發展智慧醫療保障服務。構建統一的醫保公共服務信息化支撐體系。拓展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等服務渠道,為民眾提供標準化的業務服務、價格與採購、政策服務、知識服務、檔案服務、訊息服務、數據服務、支付結算服務等線上及線下公共服務。構建醫保智慧型監管和巨觀決策支持信用化支撐體系。全面支持醫保智慧型監控、基金監管、內部管理、目錄管理、價格管理、信用管理、運行監測、巨觀決策等業務工作,逐步實現醫保大數據融合貫通、數據挖掘及線上套用,提升醫保一體化經辦、便捷化服務、智慧型化監管和科學化決策能力。
3.提升智慧教育文化服務。
  深化智慧教育發展。持續推進“三通兩平台”建設,積極引導中國小開展數字校園、智慧校園套用。加快推進省級教育和文化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文化服務普惠共享,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線上教育服務體系。深化高校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整合各類數位化教育資源,打造兼具廣度、高度和特色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支持和推廣線上教育、遠程教育等網際網路服務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打造終身教育服務體系。
  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加強省內就業基地建設,依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政校企聯盟,分行業、分區域開展主題招聘活動,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實現高校畢業生與省內企業用人需求的精準對接。完善黑龍江省高校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功能,依託龍廣、龍港多元化合作交流發展機制,加強專業化教育服務機構和人才團隊合作與引入,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大學生就業輔導、創業培訓講座、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職業測評等就業創業服務。
  推動中俄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整合高校的對俄合作優質教育資源,聯合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等知名高校,搭建對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推動雙方在中俄語言文化、經濟管理、衛星導航、藝術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互動。促進雙方教育機構和管理部門常態化交流對接,鼓勵通過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開展合作辦學等方式,加強高端人才培養、引進和儲備,助力增強“數字龍江”文化軟實力。 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文化”建設。加快推進全省一體化公共文化平台建設,大力發展網路信息、移動多媒體、數字電影、數字出版等新型文化業態。綜合運用龍江講壇、微博、微信、電視院線等載體,多角度、全方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線上推廣滿族刺繡、魚皮畫、冰雕、雪雕等民俗和冰雪特色文化,開發研發具有龍江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推進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數位化轉化和開發,推動數字藝術展示會展與公共空間建設、智慧旅遊等融合發展,逐步提高龍江特色文化傳播能力和影響力。
 4.加速數字精準扶貧服務。
  健全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我省貧困地區網路覆蓋、農村電商、網路扶智、信息服務、網路公益5大工程向縱深發展,創新“網際網路+精準扶貧”服務模式。積極回響和落實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鼓勵省內電信企業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民眾推出資費優惠舉措,支持企業開發有助精準脫貧的移動套用服務和軟硬體產品。到2020年,實現貧困村寬頻網路全覆蓋。
  強化扶貧信息的精準和共享。完善扶貧信息動態更新管理機制,全面加強建檔立卡貧困對象信息管理,做到“脫貧即出、返貧即入”。加強數據共享和數據分析,全面落實建檔立卡貧困對象信息數據共享機制,實現戶籍、教育、健康、就業、社會保險、住房、銀行、農村低保、殘疾人等信息與貧困人口建檔立卡信息有效對接。研究建立脫貧成效鞏固提升監測機制,落實分年度分措施脫貧計畫。強化對貧困發生率較高的貧困地區跟蹤監測和預警評估。
  大力推進電商扶貧。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深化拓展與第三方平台的對接合作,組織貧困地區依託電商平台建立地方館、特色館,發展“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等網店帶貧模式,推動電商平台、電商企業與貧困縣建立長期穩定產銷關係,利用第三方平台整體優勢,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質量提檔升級,創建地域特色品牌。到2020年,實現國貧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全覆蓋,貧困村服務站點布局更加完善,貧困人口電商套用能力顯著提高。
  (六)全面深化開放合作。
  積極參與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加快推進對俄日韓數字貿易、網路文化等常態化、多元化合作。進一步深化內陸區域間協調聯動,合作共建數字經濟、智慧社會,構建緊密協作、互利共贏發展格局。
  1.積極參與數字絲路建設。
  全面推進對俄電商貿易合作。加快推進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進一步最佳化全省電子口岸、“單一視窗”和通關一體化管理機制建設,暢通對外貿易渠道。引導企業積極參與自貿試驗區建設,推動對俄跨境電商平台、物流服務、貿易撮合、綜合服務等業務能力整合,加大邊境倉、海外倉建設支持力度,推廣對俄電商企業線上支付、盧布結算等服務,進一步做大中俄服裝鞋帽、燈具照明、汽車零配件、汽車電子、各類家用電器等輕工業、綠色農產品、智慧型裝備、能源化工等電商貿易規模。 打造中俄網路文化交流互動視窗。發揮對俄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區位優勢,著力推進網路文化交流、項目對接、產品交易、語言服務等一批線上服務平台建設,提升網路文化產品譯製、開發、推廣、交易等公共服務水平,持續壯大中俄數字文化貿易規模。依託中俄文化大集、中俄博覽會、濱海邊區日、中俄文化藝術交流周等系列文化交流平台,進一步豐富中俄文化交流網路化發展形式,探索開展中俄動漫節、數字藝術節、網路視聽展、遊戲節等多元化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對俄文化交流縱深發展。打造中俄信息資訊發布交流平台,推動雙邊文化資訊更廣範圍傳播,提升國際文化合作區域影響力。
2.加強對內區域聯動合作。
  打造東北協同振興數字紐帶。積極參與和推進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為主軸的東北地區智慧城市群建設,推動城市群之間醫療、教育、社保、就業、養老等公共服務平台跨區域對接和異地接續,完善城鄉、城際結算、利益分配等配套機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城鎮化,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加速推進黑、吉、遼一體化跨境電商服務體系、檢驗檢疫通關一體化、智慧型交通服務網路、物流多式聯運網路、智慧旅遊服務一體化等重大合作項目建設和平台對接,助力區域協同發展。加強黑、吉、遼三省數字經濟、交通物流網路、旅遊服務等領域交流合作。
  深化龍粵港澳合作。發揮我省在工業機器人、航運智慧型製造、智慧農業、衛星套用與測繪地理信息等方面技術優勢,推動與廣東技術、產品、套用轉移和重大試點項目合作,加快優勢領域人才合作、定向委培、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依託廣東對外經貿交流平台和香港國際金融、貿易服務大中心優勢,協助我省能源、交通、農機、石油鑽探等智慧型裝備產品走出國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技術全方位合作。積極吸納粵港澳大灣區優秀網際網路企業、重點園區在我省成立分支機構、產業園區等,培育壯大智慧文化、智慧旅遊、智慧養老、智慧醫療等生活性數字服務業。
  推動落實深哈合作。依託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哈爾濱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等重點展會及招商推介平台,擴大哈爾濱和深圳重工業、輕工業智慧型裝備製造、網路動漫及數字文化、消費品電商、特色旅遊電商等領域重大項目合作、產品流通和市場雙向進入。建立深哈綠色農產品電商直供體系,推動糧源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精準銜接合作,延長綠色農業產業鏈,打造深哈綠色有機食品品牌。圍繞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服務領域,合作推動一批遠程醫療、線上教育等服務平台項目落地哈爾濱,提升優質服務資源可及性,形成龍粵對口合作示範帶動效應。
  四、優先行動
  遵循信息化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堅持循序漸進,圍繞政務數據共享、衛星套用壯大、人工智慧行動、智慧型製造示範、全域智慧旅遊、數字農業升級、智慧供暖建設、智慧礦山建設和營商環境最佳化實施九大優先行動,打造“數字龍江”特色亮點,帶動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升級。
  (一)政務數據共享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0年,建成省級一體化基礎資料庫,涵蓋80%以上政務相關部門,構建省市兩級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數據共享、數據交易、安全防護等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為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數據流動提供完備保障。
編制數據資源目錄體系。編制省級政務數據資源目錄和梳理全量數據目錄。各部門梳理本部門政務數據資源目錄,明確政務數據來源業務、類別、共享屬性、使用要求、更新周期等屬性,理清政務數據資源“家底”。基於數據資源目錄建立省級政務數據資源已分享資料夾,按照“共享為常態、不共享為例外”基本原則,推進跨部門政務數據線上共享交換。凡是由財政資金投資建設和採集、按規定未禁止共享的政務數據,一律納入數據共享清單實施無條件或依條件申請共享。
  加快省市一體化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建設。加快完善數據共享交換體系,推進省級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建設,引導省直各部門建設業務系統前置交換節點並統一接入省級共享交換平台,實現跨平台互聯互通。指導各市(地)加快市級共享交換平台建設,統一接入省級共享交換平台,形成“1+N”交換網路總體架構,為各地區、各部門套用系統提供信息定向交換和授權共享服務。
  完善省級公共基礎資料庫。整合人社、公安、衛生、民政、稅務、教育等數據資源,完善人口基礎資料庫。整合市場監管、人社、稅務、編辦、民政、司法等部門法人單位數據,完善法人基礎資料庫。持續更新與完善基礎地理信息與衛星遙感影像數據,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信息,構建省級地理空間基礎資料庫和大數據中心。整合行政審批、行政處罰、聯合激勵、懲戒名單等相關數據,推動社會公共信用資料庫建設。推動各業務部門涉人涉企證照電子化轉換和統一整合匯聚,建設全省統一電子證照資料庫。
  (二)衛星套用壯大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0年,支撐衛星套用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加密建設北斗導航CORS站,最佳化衛星導航高精度定位基準服務能力,構建衛星遙感資源共享服務體系。
  夯實衛星套用基礎設施。發揮我省地緣優勢,充分利用現有項目、產品基礎,加密建設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升級國家資源衛星數據異地備份中心,強化遙感數據服務雲平台建設,開展國家級衛星示範工程,完善衛星定位連續運行綜合服務系統、衛星遙感定標場、定量遙感真實性檢驗場等空間基礎設施。
推進衛星在重點領域套用。開展北斗衛星套用示範項目建設。深化北斗衛星在資源環境動態監測、預警、評估、治理、重大省情普查、省內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自然保護區界限核准及生態環境監測、“河長制”測繪服務等領域套用。圍繞重特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應急反應、綜合評估和災後重建等任務,推動北斗衛星在森林防火、洪澇乾旱預警等領域套用,開展森林防火衛星監測撲救、日常管理、指揮通信等系統建設。面向社會精細化管理與公共服務需求,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智慧交通、安全生產、公眾出行服務、口岸物流、數字邊防等領域開展衛星套用。全省推廣基於北斗導航、高分影像分析處理等技術的農情監測和農業植保系統,為農情監測、土壤分析、災害預警、農務安排等提供信息服務。
加速衛星套用產業化。建設省級北斗高精度位置綜合服務平台,為交通運輸、智慧城市、精準農業、生態環保、應急指揮、公共安全等行業的套用系統提供基於位置的綜合信息服務。以哈爾濱新區為載體,推進政產學研用結合,構建北斗衛星套用創新中心,引入一批北斗終端製造、軟體研發、套用服務的中小企業和院校創新團隊。
  (三)人工智慧培育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慧理論和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圍繞產業轉型、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的示範套用全面展開,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企業和產品,培育10支高水平創新團隊和3個國內領先創新平台,產業規模突破50億元。
  強化人工智慧科研布局。推進機器學習、機器認知等前沿理論與方法研究,開展大數據智慧型、人機協同、群體智慧型等新一代人工智慧理論研究。著力突破類腦與認知智慧型機器人、機器視覺、知識圖譜等基礎支撐技術,推進感知智慧型、跨媒體智慧型、智慧型問答系統、醫學和遙感等領域圖像智慧型處理等技術研發,大力攻關自主智慧型無人系統。
  推進人工智慧示範套用。推進人工智慧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圍繞大範圍農田作業、農業智慧型決策支持、林業智慧型監測管理、製造業機器人、供應鏈管理、旅遊智慧型化服務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產業化和示範套用項目。圍繞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重點場景,推進智慧型安防、智慧型環保、智慧型醫療、智慧型教育等人工智慧產品研發和示範套用。
  加快培育特色骨幹企業。支持省內大數據、雲計算、機器人等領域骨幹企業在人工智慧領域做大做強,帶動配套產業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外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省設立子(分)公司或分支機構。鼓勵和支持人工智慧領域領軍人才和團隊參與成果轉化和技術入股,領辦或創辦科技型企業,培育一批特色領軍企業。
  構建產業發展支撐平台。整合政產學研用資源,支持製造業、農業、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人工智慧創新平台建設,搭建一批滿足人工智慧產業和套用發展的開放性雲計算和數據服務平台,完善檢驗測評、數字安全、標準化、智慧財產權等配套服務。
  (四)智慧型製造示範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0年,智慧型製造“十百千萬”工程取得積極成效,圍繞高端裝備、食品製造等優勢產業,形成一批示範性突出的“產業數位化”龍頭企業、智慧型工廠和數位化車間。
  打造十家智慧型工廠。推進工業機器人、數控裝備、智慧型檢測、智慧型搬運、智慧型採集等智慧型裝備在工廠的規模套用,推動製造執行系統(MES)與企業資源計畫系統(ERP)的互聯互通,開展服務型製造、網路化協同、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實現工廠各業務流程的閉環化管理、一體化運作和智慧型化決策。
建設百個數位化車間。推進制造執行系統(MES)的部署套用,推動車間各類數控設備聯網和生產線信息系統集成,整合製造裝備狀態、生產過程控制以及質量控制等數據,形成工藝設計、加工生產、質量檢測、物流運輸的綜合數位化套用環境,實現全過程透明化管理。
  升級千條自動化生產線。加快傳統生產設備的數位化、自動化改造升級,推進數控裝備、工業機器人、感測器和智慧型儀表等智慧型裝置的集成與套用,採集生產執行、過程控制、物料消耗、產品產出等數據,提升生產管理、質量檢驗、安全監督的數位化水平。
  推進萬戶企業上雲。面向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支持雲服務企業搭建公有雲平台,推廣計算、存儲、網路和安全防護等基礎設施類雲服務,資料庫、大數據分析、物聯網、軟體開發等平台系統服務,以及協同辦公、經營管理套用、運營管理、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等業務套用服務。
  (五)全域智慧旅遊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0年,4A級以上旅遊景區全面推廣免費Wi-Fi、智慧型導遊、電子講解、線上預訂、信息推送等套用,提升遊客體驗,基於大數據的旅遊產業運行監測與應急指揮體系基本建成。
  推進全域智慧景區建設。推動北斗系統在景區電子導覽、電子地圖等方面套用,對旅遊車、旅遊船進行實時監測和定位,為遊客自駕、徒步提供定位導航服務。推動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在景區監測的套用,實現從景區停車場、門禁系統到觀景點、旅遊餐飲、旅遊購物場所的人員和物料的全過程管理。推動VR、AR等仿真技術在導遊導覽上的套用,增強遊客的沉浸式感官體驗,升級旅遊體驗。
  搭建“龍江文旅雲”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全省旅遊大數據中心,深入開展客群基礎特徵、社會特徵、區域特徵、消費特徵等旅遊大數據分析,精準制定旅遊行銷策略。搭建面向遊客APP平台,整合全域旅遊信息資源,積極對接網際網路旅行商渠道,提供集食住行游娛購於一體的線上線下無縫對接服務,提升遊客體驗便利化。
  建設旅遊應急指揮與運行監測平台。加強4A級以上景區重要點位視頻信息的實時採集、接入和展示,搭建全省旅遊統一指揮、實時監測和管理調度一體化信息平台。推進網際網路企業等各方數據整合,深入開展大數據分析,提升旅遊業運行管理與決策能力。
  (六)數字農業升級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0年,全省農業生產現代化、智慧型化水平顯著提升,“天地空”一體化數字農業、物聯網“智慧型大棚”等套用全面鋪開,建設“網際網路+農業”高標準示範基地達到1500個。
推進“天地空”一體化數字農業集成套用示範。建立全省農業衛星遙感套用平台,選擇一批信息化基礎較好的農場,率先推進“天空地”數字農業技術集成示範、“數字龍江航空植保平台”等項目建設,構建“天空地”一體化農業數據採集體系和重大災害監測與評估體系,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推廣物聯網“智慧型大棚”。大力推進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套用,擴大物聯網整體測控套用面積,試點推廣農業大田、溫室大棚的物聯網環境監測系統套用示範,通過物聯網對農作物生長環境進行動態監測,自動調節溫室大棚內的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含量、光照強度,發展基於物聯網的設施農業。
開展農機智慧型裝備的產業化套用。構建區域性農機全程精準作業運維服務平台,開展農機自動駕駛、農業噴灑無人機、測土配方施肥手機信息服務等試點示範,建設測土配方施肥屬性和空間資料庫,開發套用縣域測土配方施肥專家諮詢系統,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七)智慧供暖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0年,哈爾濱市試點項目實現從熱源,熱網到熱用戶全過程的智慧型供暖。
  建設城市級智慧供熱監管指揮系統。推進哈爾濱市智慧供暖試點,基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技術,結合供熱物理網系統、信息網和智慧供熱平台,實現室溫線上監測、管網運行實時監督、運行決策智慧型,設備控制最佳化;提高現有供熱系統運行效率和供熱安全,滿足用戶的個性化要求,在保證室內舒適度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供熱服務水平。提升供熱企業監管、供熱服務投訴、能源消耗監控、熱源調度指揮、應急搶險搶修等供熱服務能力,滿足高效、清潔、舒適的供熱需求,提高政府供熱主管部門監測和管理能力。
  建設企業級智慧型供熱系統。推進熱源、熱網和用熱全過程數位化升級,面向換熱站推廣水泵變頻控制、流量自動調節、氣候自動補償、無人值守等套用,推進供熱網壓力、流量和溫度智慧型化調節,增強供熱系統的熱源互備、多能互補、智慧型化調度、按需供熱、安全運行監控等能力,提高能源有效利用和供熱安全保障水平。
  推進智慧供暖實施推廣。市(地)主管部門結合供暖實際情況,制定本地供熱智慧型化建設實施方案,建設城市級智慧供熱管理指揮系統。制定全省統一的智慧供暖標準規範,保障智慧供暖系統在全省加快推廣。
  (八)智慧礦山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0年,建成覆蓋全省的智慧礦山監控與應急指揮平台,一批礦山企業實現智慧型化生產,礦山智慧化生產、管理體系基本建成。
  搭建智慧礦山監控與應急指揮平台。整合全省礦山數據資源,基於全省礦山基礎資料庫建立礦山“一張圖”平台。利用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地理位置服務等技術,加大對礦山企業生產的實時監控力度,建立應急調度和運行指揮中心,實現礦山安全的自動化預警、可視化管理。
  推進智慧型礦山建設。採用自動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採礦技術裝備,著力推動“機器換人”,大幅減少井下礦工數量,實現開採智慧型化、生產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建立健全礦山生產運行的監測、管理和調度信息服務網路,加強與下游用戶的信息對接,實現協調運行,提高礦山生產效率。
(九)營商環境最佳化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0年,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形成區域企業投資首選地和區域營商環境“高地”。
深化行政服務便利化改革。對標全國先進省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加快推進“多證合一”“證照分離”“照後減證”,實現登記“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我幫辦”。推進銀政數據聯動共享,降低開辦企業門檻,壓縮開辦企業時間。降低工程項目報建門檻,壓縮從用地許可到竣工驗收的審批時間。推進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平台建設,探索與俄日韓等國家口岸互聯互通,壓縮通關準備和貨物提離時間,實現跨境電商訂購人身份信息自動化核實。
  深化市場監管大數據套用。打造信用信息全歸集的“信用龍江”平台,實施信用聯合獎懲清單管理,建立跨行業、跨系統、跨部門的守信聯合獎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將信用信息查詢和聯合懲戒等套用嵌入行政審批、事中事後監管、公共資源交易、招投標等業務中。加強市場主體監管,整合市場監管數據、經營信息、智慧財產權信息、司法信息、網路輿情信息等企業全景信息,構建企業大數據畫像,為監管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助推民營經濟振興。支持企業以兼併、收購、聯合等方式做大做強,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民營集團和龍頭企業。深入實施民營企業梯度成長培育計畫和小微企業成長工程,採取技術創新、與大企業協作、增資擴股等方式,分層次推進小轉股、股升規、規上市,打造一批專精特新的“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圍繞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加大招商力度,積極引進增量,發展一批促進經濟成長、擴大消費、拉動就業的“新字號”企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組織協調。
  成立“數字龍江”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數字龍江”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和推進落實。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研究提出全省“數字龍江”建設的重大項目和政策建議並組織落實;落實“數字龍江”發展規劃的整體部署,對各市(地)、省直有關部門的相關規划進行指導、論證和綜合平衡;編制年度重點工作實施計畫;研究提出各市(地)優先發展數位化領域、重大數位化項目布局的意見建議並協調實施;研究提出“數字龍江”建設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的政策建議;研究制定“數字龍江”建設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開展統計分析及綜合考評工作。開展技術支撐單位名錄建立工作,為“數字龍江”建設相關的技術規範、數據標準、開放接口等提供基礎支撐。
  (二)健全監督管理體系。
  加強規劃實施督促檢查、跟蹤分析和績效評價機制,健全評估考核機制。完善項目統籌管理機制,每年對各部門擬立項的“數字龍江”建設項目進行統一協調,加強項目建設內容會商,特別是擬立項項目技術方案、與省級共性平台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方案等核心內容的協調,從源頭杜絕“信息孤島”“數據暗網”產生。
  (三)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統籌整合現有全省各級信息化建設、電子政務等財政性資金渠道,按照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原則,集中支持電子政務、數字經濟、大數據套用等領域重點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重大專項、網路安全與信息化建設、東北振興新動能培育及設施建設等專項支持,引導相關資金向“數字龍江”建設傾斜。鼓勵天使基金、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等各類投資機構參與“數字龍江”建設。引導相關創新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向數字經濟領域傾斜,落實高新技術企業、軟體企業、創投企業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開發信息科技融資擔保、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信用保險保單融資增信等產品和服務,推進信息資產作為生產要素投資入股、質押融資。
  (四)加快數字人才培引。
  落實《黑龍江省“頭雁”行動方案》,支持哈爾濱新區等國家級新區、國家級開發區建設“數字人才特區”、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創建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平台,實施新興產業、服務業、創新創業等領域“龍江學者”人才工程。支持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在試驗區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和中試基地,建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加強新型高端數字人才智庫建設,分層次、有計畫地引進一批能夠突破大數據關鍵技術、帶動大數據發展的創新領軍人才。支持高校設立數字經濟、大數據、人工智慧、網路安全等專業。探索跨界人才聯合培養制度,構建“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動的人才需求對接和定向培養機制,共同建設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面向數字經濟發展需求,發展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五)激發市場參與活力。 圍繞社會公共服務、城市綜合管理、智慧型製造、網路安全等領域,破除行業壁壘,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探索擴大市場開放準入,推動政企合作平台共建共贏、大數據聯合開發利用,以市場化運作提升項目建設質量,提高信息化發展綜合效益。鼓勵信息技術龍頭企業發揮數據資源、技術平台、產業鏈協同等優勢,在我省積極探索和落地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前沿套用試點。探索利用行業競賽、創業大賽等活動模式,面向社會擴大創業和創意資源引流,全面吸引社會資本和雙創資源共同參與“數字龍江”建設。
  名詞解釋
  1.數字經濟:指以使用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路作為基本載體、以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最佳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數字經濟是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新型經濟形態。包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兩部分,數字產業化也稱為數字經濟基礎部分,即圍繞數據歸集、傳輸、存儲、處理、套用等全流程,形成的有關硬體、軟體、終端、內容和服務產業,涉及領域包括電子信息製造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以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業數位化也稱為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即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廣泛滲透融合,促進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催生新業態、新模式,主要包括以智慧型製造、智慧型網聯汽車為代表的製造業融合新業態,以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分享經濟、平台經濟為代表的服務業融合新業態。
 2.大數據:指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套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徵的數據集合,正快速發展為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採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
  3.人工智慧:是利用數字計算機或者數字計算機控制的機器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慧型,感知環境、獲取知識並使用知識獲得最佳結果的理論、方法、技術及套用系統。
  4.5G(5th-Generation):第五代行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也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是4G技術的延伸,其峰值速率將從4G的100Mb/s提高到幾十Gb/s,增長數十倍,可支持的用戶連線數增長到100萬用戶/平方公里,端到端延時將從4G的十幾毫秒減少到幾毫秒。
  5.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的縮寫,是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設計的用於替代現行版本協定(IPv4)的下一代IP協定,以解決IPv4網路地址資源數量不足的問題,並能夠支持多種接入設備連入網際網路。
  6.虛擬現實: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通過多源信息融合、互動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系統仿真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該技術在醫學、娛樂消費、軍事航天、室內設計、房產開發、工業設計/製造/維修、網路遊戲等領域套用廣泛。
  7.工業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是新一代網路信息技術與現代工業融合發展的新產業和套用生態,是工業經濟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的重要基礎設施,是網際網路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拓展的核心載體。
  8.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是面向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需求,構建基於海量數據採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支撐製造資源泛在連線、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工業雲平台。
  9.雲計算: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IT成本為驅動的計算模式,包括使用者、提供者和開發者三類角色。使用者可在不具備專業知識的情況下通過網路以自服務的方式訪問雲中資源;提供者以按需使用、按量計費的方式通過網路提供動態可伸縮資源,資源以虛擬化、服務化的形式提供;開發者負責將各種軟硬體資源封裝成服務,負責服務的創建、發布和維護。
  10.窄帶物聯網(NB-IoT):物聯網領域的一個新興技術,支持低功耗設備在廣域網的蜂窩數據連線,也被叫作低功耗廣域網,可直接部署於GSM網路、UMTS網路或LTE網路,具備低功耗、廣覆蓋、低成本、大容量等優勢。
  11.分享經濟:是指將社會海量、分散、閒置資源,平台化、協同化地集聚、復用與供需匹配,從而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創新的新形態。 12.企業上云:是指企業通過高速網際網路獲取雲服務商提供的計算、存儲、軟體、數據等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