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關人”理論

“把關人”理論

把關人是大眾傳播媒介內部的工作人員。因為大眾傳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經過這些工作人員的過濾或篩選,才能同公眾見面,所以他們便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把關人這一概念,現在已得到大眾傳播學者的普遍承認,把人的作用、性質也隨之成為大眾傳播學的重要課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把關人理論
  • 外文名:Gatekeeper theory
發展,政府與把關人理論,網路與把關人理論,

發展

1947年,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系統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範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社會學中的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發現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導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捨,決定哪些內容最後與客群見面。從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範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
通俗地說“把關人”理論,指的是: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負責蒐集、過濾、處理、傳播信息的傳播者被稱之為“把關人”,他們的行為就是“把關”。
一般認為所謂的把關人就是記者、編輯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實政府是最大的把關人.而每個人自身又是把關人,即人人都是把關人。

政府與把關人理論

政府是最大的把關人:媒介是政府的喉舌。
人人都是把關人:在人際傳播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直接地傳遞信息,這些信息是人們經過自己腦袋過濾之後再進行傳播的,人們可以選擇說什麼,也可以選擇不說什麼,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理解和對待自己接觸過的訊息,從而進一步傳給別人。
無論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公開發布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它們必須對最後與客群見面的內容進行精挑細選,將之壓縮成精華,"把關"在此顯得格外重要,既不能讓一條無聊的新聞占據黃金版面,也不能漏登一條精彩新聞。

網路與把關人理論

在網路傳播時代,由於兩個原因,導致網路傳播中,並沒有類似傳統傳播意義上的“把關人”。1、傳播的雙向性使得傳播的權力泛化,任何人都擁有傳播的權力,則傳播者的權威性被削弱;2、信息傳播的自由化使傳播的範圍具有了無限的廣闊性,容易造成信息泛濫。
但是,在網路傳播中,有一種最終的力量能夠對信息進行篩選、過濾,將真正能夠吸引客群的信息保留下來,而剔出沒有傳播價值的“垃圾信息”。這個過濾的力量,從傳播者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沉默的螺旋”——被大多數傳播者認同和發布的信息,最終將占據主流地位,得以保留和流傳,而只有少數傳播者認同的信息,就會隨著傳播者為了避免孤立而保持的沉默而消失。從客群的角度來看,它又符合“使用——滿足”理論,因為在網路傳播者,傳者和受者的角色定位是模糊的,傳者同時也是受者,能得到傳者的認同同樣意味著這些傳者在自己身為受者的時候已經認同了這些信息,也就是說這些信息能夠愉悅客群,而不能愉悅客群的信息則無法在信息的海洋中維持使其持續發布的成本。因為這種力量起到了“把關”作用中最關鍵的過濾功能,因此我們可以將這種力量看作是一種具有“把關”作用“類把關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