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the "Mercuris-18" plan
1979年,蘇聯科學家伊克拉·克里莫夫率領亞塞拜然科學院的科學家,開始了地球物理學武器(代號“墨爾庫里斯-18”工程)的研製工作。根據蘇聯國防部的一份檔案稱,共有22個科研單位科研單位參加了“墨爾庫里斯-18”軍事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爾庫里斯-18”計畫
- 外文名:the "Mercuris-18" plan
- 目標:地震預報技術
- 科研單位:21個
計畫目標,引起地震,
計畫目標
克里莫夫的研究小組以巴庫的地震研究所為中心,組建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下變化進行研究。克里莫夫小組的研究在相關研究領域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根據他們的研究結論:核爆炸產生的地下能量可以在離震中很遠的地方蓄積起來,並且能量很大。如果以後再進行一次定向爆炸,就能把這些地下能量全部釋放出來。藉助這一成果,克里莫夫小組成功掌握了地震預報技術。可惜的是,地震預報這一被人類苦苦追尋了幾千年的重要技術,並沒有被套用在維護人類利益上,而是被鎖進保險柜,服務於地震武器的研製工作。
引起地震
根據蘇聯試驗得出的一組數據顯示:一枚1萬噸TNT當量的核彈在一定深度的地下爆炸,造成的地面破壞程度相當於芮氏5.3級的地震;一枚1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在地下爆炸,則可誘發芮氏6.1級的地震。由莫斯科地質研究所科學家尼古拉斯領導的科研小組甚至斷言,1988年在外高加索中南部亞美尼亞發生的大地震就是由於兩天前相距3200餘公里的地下核爆炸試驗而加速到來的。在這次大地震中,有4.5萬人喪生。
蘇聯著名的地震學權威尼古拉耶夫對核爆炸與地震的關係曾作了如下論述:“核爆的後果從來不是立刻出現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後兩天、一周或幾周之後發生。這一延遲出現的後果使地震武器具備了極強的隱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難以斷定,本地發生的地震是否與數日前發生於幾百公里外的一次核爆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