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托”MK60錨泊水雷

“卡普托”MK60錨泊水雷

該水雷系美國海軍從60年代開始研製的、突破傳統水雷概念的、兼具魚雷特性的一類新型水雷,即魚水雷或制導水雷,實現了水雷的制導。該水雷名稱“卡普托”,系“封裝魚雷”(EnCAPsulated TORpedo)的英文縮寫的音譯,亦可將其意譯為“捕手”。與之對應的另一類兼具火箭特性的新型水雷,是美國海軍從80年代開始研製的“莫萬”水雷,可稱之為火箭水雷或自航水雷,採用高頻定向聲納作為自導系統,實現了沉底水雷的快速上浮和自動導引,反映了現代水雷的發展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卡普托”MK60錨泊水雷
  • 研製時間:1960年
  • 國家:美國洛拉爾系統公司(Loral Systems)
基本情況,結構和性能特點,研製歷程,使用情況,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基本情況

MK60水雷的方案始於1960年,其初步作戰使用要求於1962年提出,以“捕手”命名的最終作戰使用要求於1964年確定,要求其探測、識別、攻擊敵潛艇目標,而在水面艦艇通過其雷區時不會啟動發射魚雷。該方案以MK46Mod4型魚雷封裝於水雷內,由飛機、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布放,部署在敵潛艇活動海路的深水中,構成反潛屏障,比採用數量眾多的普通深水水雷或投布陣列複雜的錨雷,數量減少100倍、費用降低400倍。
1972年原古德伊爾宇航公司(Goodyear Aerospace)、現洛拉爾系統公司(Loral Systems)簽訂技術和使用鑑定契約,1975年2月完成試驗鑑定,組織800多次潛艇和213次水面艦艇的對抗試驗,1976年1月開始服役試驗,用3顆MK60水雷試驗其使用壽命,並成功地拋射了所含的MK46魚雷,1979年正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1981年停產,共生產1810顆水雷,1982年又訂購400顆採用改進的MK46魚雷的MK60水雷,除作戰用MK60外,還研製了操雷——MK66。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水雷結構簡單,由1個容納MK46魚雷的、能承受深水壓力的密封殼體、1套水聲探測控制裝置(DCU)組成,具體組成部分有:雷錨、主/被動目標探測和識別裝置、起動裝置、保險執行機構、自毀/自失效裝置,以及戰鬥部,即MK46Mod4型魚雷,利用其尾端的連線球頭固定於發射箱內。該水雷由飛機投放布陣時採用降落傘減速,入水時拋掉降落傘,下沉並系留於預定深度,當目標噪聲出現時,其被動水聲感測器自動開機,連續偵聽一段時間,借鑑來自PUFFS(BQG-2/4)潛艇聲系統技術,通過被動聲相關和數字處理,以判別目標是水面艦船、還是潛艇,若是水面艦船則不動作,若是潛艇則使主動水聲感測器開機,探測並跟蹤目標潛艇,待目標進入MK46魚雷的自導作用距離(1.4~1.5km)內時,接通發射機構,將MK46魚雷從水雷上部發射出去,魚雷跟蹤目標並將其擊毀。如第一次通過時脫靶,則轉彎以進入再次攻擊。當無噪聲信號時,聲控裝置自動關機。
這種開/關式探測控制裝置(DCU)的主要優點,是節省電源和加長使用時間,同時能適應深海環境和各種海情條件,其使用期為6個月,超期且未能回收時則由其自毀裝置炸毀,或由其失效裝置使其失效而沉入海底,以防敵方撈走或妨礙已方艦艇行動。其不足之處,主要是沒有敵我識別能力,僅能區分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因此在投布水雷時必須向友鄰部隊通報雷陣位置。該水雷一般由飛機投布於前蘇聯核潛艇通常出入的、北大西洋900m深的海區戰略通道上,也可由潛艇通過發射管將其布放於前蘇聯核潛艇慣走的北冰洋水下航道上,其布放深度至少305m。

研製歷程

MK60水雷的方案始於1960年,其初步作戰使用要求於1962年提出,以“捕手”命名的最終作戰使用要求於1964年確定,要求其探測、識別、攻擊敵潛艇目標,而在水面艦艇通過其雷區時不會啟動發射魚雷。該方案以MK46Mod4型魚雷封裝於水雷內,由飛機、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布放,部署在敵潛艇活動海路的深水中,構成反潛屏障,比採用數量眾多的普通深水水雷或投布陣列複雜的錨雷,數量減少100倍、費用降低400倍。

使用情況

1975年2月完成試驗鑑定,組織800多次潛艇和213次水面艦艇的對抗試驗,1976年1月開始服役試驗,用3顆MK60水雷試驗其使用壽命,並成功地拋射了所含的MK46魚雷,1979年正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1981年停產,共生產1810顆水雷,1982年又訂購400顆採用改進的MK46魚雷的MK60水雷,除作戰用MK60外,還研製了操雷——MK66。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口 徑 2000磅(908kg)
全 重 1075kg
全 長 3680mm
雷體直徑 533.4mm
裝 藥 HBX-l,重45kg
尾翼裝置 4翼片
引信裝置 水聲引信
其他裝置 降落傘
彈徑 533.4毫米
彈長 3,680毫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