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詩

【“剝”詩】套用他人原詩的格式而揮成新篇的寫法。

“剝”詩,重要的是要活“剝”,而不要死“剝”。所謂活“剝”,就是要“剝”得靈巧,有新意,要使人感到這仍是一種創作,而不是仿作。魯迅在《偽自由書·崇實》一文中,對大學生不如文物的遭遇,曾“剝”唐人崔顥《黃鶴樓》詩以吊之。崔詩云:“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乾載空悠悠。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魯迅所“剝”詩如下:“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魯迅所“剝”詩之所以不同於蹈襲,是因為全詩的主題、意境、風格與崔詩迥然不同。崔詩通過登樓所見的景象,抒發的是作者不得志的牢騷和懷念家鄉的愁情,其風格是雄渾中寓清淡;而魯迅套用崔詩,卻不過是用來借古諷今——借國民黨反動派只曉得搶掠能換洋錢的古董,卻不許大學生南下宣傳抗日的事實,抨擊政府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其風格是辛辣而激憤。“剝”詩,要求作者平時要“群書萬卷常暗誦”,讓一些古典名篇爛熟於胸中。這樣,寫起詩來,古典詩詞中許多可用的義理辭章就會自動奔赴筆端,任我調備驅遣。不熟讀古典詩詞,或熟讀而沒融會貫通,“剝”起詩來就難於做到比原作面貌一新而又天然如己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