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口號”的論爭

“兩個口號”的論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所發生的“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兩個口號之間論爭的簡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個口號”的論爭
  • 定義:抗日戰爭前夕,中國革命作家內部就如何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展開的一場論爭
  • 性質:文學史名詞
定義,經過,

定義

抗日戰爭前夕,中國革命作家內部就如何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展開的一場論爭。

經過

1935年冬天起,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革命文藝界提出了“國防文學”、“國難文學”、“民族自衛文學”等口號。
1936年6月1日,胡風發表《人民大眾向文學要求什麼?》,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口號。接著,周揚、魯迅、茅盾等也陸續發表文章,展開“兩個口號”的激烈論爭,上海、北平、東京的革命作家大都參加了論爭。論爭雙方分歧的焦點是如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關於“兩個口號”的關係,周揚、郭沫若等認為,“國防文學”口號理論正確,影響廣泛,應該成為統一戰線的口號。魯迅認為“兩個口號”可以並存,以便互相補充。關於如何建立統一戰線的問題,以魯迅和周揚為代表的意見是在新的形勢下作家在抗日問題上的聯合是無條件的,但應堅持獨立自主;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無產階級的主體地位應在實際工作中獲得。關於寫什麼的問題,周揚認為應以國防作為主題,魯迅、郭沫若等則認為主題最好與國防有關,但不寫直接和國防有關的內容也無妨。大規模的論爭持續到1936年10月魯迅逝世才基本平息。
論爭的有關文章,當時就彙編成《現階段的文學論戰》、《國防文學論戰》、《現階段的中國文藝問題》等書。
1982年出版的《“兩個口號”論爭資料選編》蒐集的資料比較齊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