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後像”庹夢倩個展是庹夢倩在上海舉行的展覽,於2021年6月15日開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的後像”庹夢倩個展
- 地點:上海市長寧區天山西路567號R108
- 開幕時間:2021-06-15
- 閉幕時間:2021-07-15
展覽介紹,展覽作品,
展覽介紹
庹夢倩的繪畫以光為母題,因為有璀璨的浮光而有萬花筒般的色相。這樣的光色關係並不好把握,稍不留意便會顯得躁動,但畫面卻並未因強烈的對比而有失協調,說明她的把控能力是足夠出色的。
“光”在大多文明中都是創世神話的核心母題,足見它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由此“光”也一直就是繪畫表現中不斷加以探索的母題。就油畫而言,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們已經可以用罩染的方法將光表達為霧氣的效果,形成所謂的氛圍式繪畫,從而迥異於佛羅倫斯畫家對“光”的輕視。隨後的卡拉瓦喬、倫勃朗等繪畫中,畫家們開始用強烈的柱狀光束來統一畫面。到了19世紀,印象派則用複雜的光點來為觀者呈現出明亮的室外景象,從而將固有色的舊有觀念徹底擊碎。站在藝術史上那些偉大藝術家的肩膀上,後代藝術家們仍在孜孜不倦地對此主題的表達方式傾注心血。庹夢倩對“光”的表達有她自己的特點。“流光溢彩”是我在觀其畫頭腦中自然而然蹦出的第一個詞。這個詞如今被大眾媒體廣泛使用而有流俗化的傾向,卻在字面上可以較為貼切地描述其繪畫中的兩種表達“光”的思路。一來她有意地將光表達為流動的線狀形態,這一點在《映》系列及《痕》系列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將其稱之為“流光”倒是貼切的。二來庹夢倩在其繪畫中創造出了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覺符號:耀眼的成團狀的光斑。它們明度極高,造型看似隨意而帶有平面化傾向,就像是有色膠狀物被壓在玻璃板下面不受控制地離心流溢。所謂“溢彩”姑且可以就此比附吧。
但我還是想使用“後像”這個心理學辭彙來表述上述兩種思路,它們極有可能是庹夢倩對一種常見視覺現象的個人化表達,只是我們每天看到而渾然不知它的存在。所謂“後像”,指的是物象即使在眼前消失,仍會短暫停留於視網膜的現象,最為典型的現象便是陀螺表面的色飾在旋轉時便會在眼前形成連續的“同心圓”。我至今記得孩童時的畫面:冬天精心地在陀螺上塗上各種顏色,使勁兒用繩子抽動它高速旋轉,留下各種不可預知的色圈讓旁邊的孩子們拍手稱快。易於理解,強光由於對視網膜的刺激更強烈,因此在上面停留的時間會更長,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小孩子手持焰火在空中慢速畫圈時,夜色中仍會留下美妙的光圈。對於庹夢倩繪畫中的“光”主題而言,無論是線性的光還是斑狀的光,實際上都是視網膜上“視覺後像”的再現。對於後者而言,當那種極為耀眼的光源哪怕是輕微晃動時,都會在眼中留下斑狀印記,甚至會產生眩光效果。庹夢倩對視覺心理學未必有所研究,我以為,她之所以痴迷於這種視覺現象,仍在於敏感地對當代各種有代表性的光現象進行了提煉,尤其是在今日人造光源日益豐富的背景之下。其畫作中的景象大多是以夜色為背景的,而“流光溢彩”之感則大多是對人造光源的再現與再構。與古人夜間的視覺體驗多局限於迷離的星光、月光不同,今日強烈的人造光源的確帶來了更為豐富的夜間視覺景觀,而強烈的明暗對比也更容易在視網膜上產生視覺後像的感受。在《痕》系列與《映》系列中,此種視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線與斑仍然是其最主要的繪畫圖式。
任何寫作都面臨著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的風險,正如任何清晰的理論也只能“有損”地對世界進行呈現。我將庹夢倩的繪畫歸納為“光的後像”,歸納為線狀與斑狀兩種形式特徵,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風險。因為當你花時間看過她近些年來更多的作品時,便會意識到她其實並非是用一兩種樣式將自己局限起來的藝術家。她既有類似於《夜幕》這般較為細緻刻畫逆光下婆娑樹影的畫作,也有《融》這般呈現朦朧之境的意象化作品,也有《映》《痕》系列中近乎抽象化表達的紙本繪畫。在我與其的交流中,她特意強調了自己對東方美學的關注。若如此,《融》《煦·影》系列的幾件作品或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了。且不說“竹”這一文人畫中最受歡迎的題材,此種“霧裡看竹”的方式本就契合了“大象無形”這一古老的道家命題,老莊等人對“無”的強調被後代文人們演繹為對虛境、空靈之景的迷戀。那種團塊狀的光斑仍然在此得到了強調,只是邊緣線不再清晰,而是將其進行了朦朧化處理。我對《秘境之光》這件作品也非常感興趣,因為我似乎看到了象徵主義畫家雷東的影子。相對於前面幾件作品中偏於單色化的處理方式,《秘境之光》中色相的豐富度、飽和度與對比度要高得多,此外她讓高冷色和高暖色在畫面眾多區域中“短兵相接”,帶給觀者眼睛極高的興奮感。最具考驗性的是如何讓冷暖衝突如此激烈的色彩協調相處。她的辦法與雷東類似,即在衝突處又間隔純度較低的色相,此外多種色相的雜糅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化解劑。萬花筒般的景象似乎找不到一個外在光源來統攝,由此你會覺得每一個色點、色線、色斑都是有生命的。它不是被照射,而是自我發光的。萬物有靈,這大概便是神秘感的心理淵源吧。
是的,藝術家總是在繼承前人圖式的基礎上創作,但如果貧于思考的話,便會對身邊新的視覺現象“視而不見”,只會簡單地重複某些既有圖式。作為85後藝術家,庹夢倩對“光”的表達的確較之前輩們有了獨特的思路,這體現出她本人對於當代視覺現象的敏感。繪畫是難的,甚至當你提煉出一套成熟的個人化圖式後,都很快可能因為喪失“阻力”和可貴的“生澀感”而變得缺乏活力。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這便是西西弗斯之路。
展覽作品
- 《夜·幕》 庹夢倩 120x150cm 2020年 布面丙烯
- 《融》 庹夢倩 150x200cm 2018年 布面丙烯
- 《秘境之光1》 庹夢倩 2x2.5m 2020年 布面丙烯
- 《秘境之光2》 庹夢倩 2x2.5m 2020年 布面丙烯
- 《寬窄之間1》 庹夢倩 100x130cm 2021年 布面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