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無稅”碑

“今日無稅”碑

"今日無稅碑"是位於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大街的一塊六角形石碑,為清朝李化熙所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今日無稅”碑
  • 位置: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
  • 形狀:六角形石碑
  • 立碑者李化熙
起源背景,人物生平,現狀,

起源背景

最初的時候,周村處於南北、東西交通的十字路口,路口上有幾家開店的人家,人稱周村店。後來這裡立了集,集市就在北極閣南邊一帶,周圍鄉村的糧食、蠶繭、家庭作坊里出的土布、絲綢,都來這裡交易,四方趕集的人越來越多,逐漸有了一些固定的店鋪。這些店鋪越建越多,一直向南建成了一條街,人們就叫“大街”。此後,街市又逐漸向外膨脹,到了清朝初年的時候,這裡已經是方圓數百里之內的商業中心了。
當時的大街,做買賣的人多了,定居的人口也就多了起來。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縣裡在這裡設了“二公衙門”,派出專人收征市稅,有些不三不四的人既不下力種莊稼,又無心智做買賣,依仗自己是當地人,就向外地來的客商要吃要喝要“使費”,半訛半搶地“吃大戶”。後來愈演愈烈,衙門裡的差人今天拿一張紙說是內務府的文告,明天拿一張紙說是府衙里的文書,挨個店鋪斂銀子,真是稅如牛毛。市場上有些惡人強行充當“駔儈”,向賣貨者索要“介紹費”。許多客商只好下了門板,不敢貿易。有些外地客商只好降價銷售,打算處理完存貨離開周村。
就在這時候,清朝的刑部尚書李化熙回鄉探親了。他家住傅家莊,經常到街市上閒逛,和客商、鄉親們聊天,得悉了周村街上的這些事情,心中非常憂慮,回京後便向順治皇帝稟告了這一情況,建議皇帝下令,免除周村市稅,讓商人們安心做生意。順治皇帝說,那就免一天的市稅吧。李化熙當即叩頭謝恩,心裡卻想,一日無稅怎么能保長期繁榮呢?他想來想去,心中有了辦法。夜間修書一封,第二天派心腹飛馬直奔周村。家中接信一看,立即刻了一塊五尺石碑,立於市中,上書“今日無稅”四個大字,並曉諭眾人,奉諭立碑,違令者嚴辦。一時間,周村街上無人再敢收稅了,那些巧取豪奪的當地人也不敢胡作非為了,周村街上做買賣不收稅的訊息越傳越遠,四面八方的商人都趕來周村設立鋪號,貿易越來越興盛了。
數年後,李化熙為侍養老母辭官還鄉了。他看到周村街市面繁榮,心裡非常高興。看到那“今日無稅”的石碑,又有些後怕,他心裡最清楚這四個字的來歷和內涵。為了不使周村街商家再受欺負,他慷慨解囊,代替商家納稅。周村街拿多少稅銀,全部從傅家莊李府往外抬,不再向商人徵收一文。他還向商人們承諾,在離周村二百里的範圍內遇上路劫,由李府找回財物,分文不取。李化熙的兄弟們見他大行義舉,十分欽佩,也拿出銀子支持李化熙。

人物生平

李化熙是明崇禎七年(1634)的進士。他為官之時,正是闖王李自成起義之時。崇禎皇帝曾任命他為榆林三邊總督,率10萬大軍抵禦闖王的起義軍。然而,李化熙的部隊還沒調齊,勢如破竹的闖王大軍就攻進了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李化熙只好帶領部隊退回家鄉周村,以待時局之變。
清王朝平定北方後,李化熙順應時勢,歸順了清朝,被委任為工部右侍郎,後又不斷擢升,官至刑部尚書,地位比明朝時還要顯赫。但李化熙雖然身居要職,卻時時感到滿族統治者對漢族官員的歧視。清順治十一年(1654),順治皇帝在瀛台賜宴群臣,當問到大臣們父母的情況時,李化熙立即跪倒在地,說母親今年八十有三,請求回鄉奉養老母。順治皇帝為之動容,當即批准了他的請求,李化熙成為清廷第一個主動辭職回鄉的漢官。
李化熙告老之後做了兩件事情,一是請求官府減免了一批荒地稅。當時管轄周村的長山縣有1600頃荒地無人耕種,卻照樣要繳稅,這些稅銀自然轉到了百姓頭上,李化熙上書山東巡撫“特疏得免”。另一件事就是代完市稅。他承擔了周村市場的稅銀,周村由“官集”改為“義集”。當時的集市一向有“官集”和“義集”之分,“官集”就是由官府設定的集市,設立“官牙”,商人須向官府領牙帖、繳牙稅;而“義集”則是民間自行交易,不必納稅。
李化熙死後,他的兒子李溉之、孫子李斯佺、曾孫李可淳又是一輩接著一輩代完市稅,其後,李化熙的家族一直秉承先人遺願,代完市稅。李氏家族代完市稅持續了至少七代人,大約二百年時間。周村無稅的佳譽風傳遐邇,四方商人相約結伴徑奔周村,周村成了商賈雲集煙火鱗次的“旱碼頭”。

現狀

今天,仍然能夠看到“今日無稅”碑立於大街的北首,這塊六角形石碑見證了周村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保稅區"的歷史。現在這塊碑已不是原來的那塊。碑正面刻的是“今日無稅”,其餘幾面刻的內容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長山知縣金鋱來周村視察後親自撰寫的《周村義集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