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西傳”與中國古典小說的早期翻譯(1735-1911)》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麗娟
基本介紹
- ISBN:9787532585168
- 作者:宋麗娟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 頁數:768
- 定價:98.00元
- 裝幀:平裝
- 叢書:中西文學文化關係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總是雙向的。明清時期,與“西學東漸”相呼應,以介紹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旨歸的“中學西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其中,中國古典小說的西譯構成了“中學西傳”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書以1735年至1911年期間翻譯成西文的中國古典小說為研究對象,首先從史的方面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翻譯做出了全面梳理,勾勒出中國小說西譯從濫觴到發展再到逐步完善的歷史軌跡,並從翻譯題材、翻譯策略和翻譯載體等方面詳致闡釋了每個歷史階段的特徵。 其次,採用翻譯的文化學理論,辨析了中國古典小說西譯所承擔的文化轉換功用,即中國小說西譯在文化缺失和文化增值的雙重功能下,通過文化認同、文化闡釋、文化承載和文化改寫,完成了文本在異域的“再現”。 再次,透過中國小說的西譯文本分析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中國古典小說所具有的“自我投影”和“他者審視”特性使其成為西方想像中國的重要文本依...(展開全部) 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總是雙向的。明清時期,與“西學東漸”相呼應,以介紹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旨歸的“中學西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其中,中國古典小說的西譯構成了“中學西傳”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書以1735年至1911年期間翻譯成西文的中國古典小說為研究對象,首先從史的方面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翻譯做出了全面梳理,勾勒出中國小說西譯從濫觴到發展再到逐步完善的歷史軌跡,並從翻譯題材、翻譯策略和翻譯載體等方面詳致闡釋了每個歷史階段的特徵。 其次,採用翻譯的文化學理論,辨析了中國古典小說西譯所承擔的文化轉換功用,即中國小說西譯在文化缺失和文化增值的雙重功能下,通過文化認同、文化闡釋、文化承載和文化改寫,完成了文本在異域的“再現”。 再次,透過中國小說的西譯文本分析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中國古典小說所具有的“自我投影”和“他者審視”特性使其成為西方想像中國的重要文本依據,並構成了從“道德理性之鄉”到“中國情調”、再到“多面的中國”三種被集體認同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隨後,對中國古典小說的西譯與西洋小說的中譯進行了雙向比較,探討了中西文學交流的雙向性和不平衡性,及中西文化文學交流中的權力關係制約。最後,通過大量第一手資料的親眼目驗,補充了西譯中國小說的新篇目和新譯本。 宋麗娟,1979年生,河南沁陽人。博士、碩導。2009年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曾先後赴香港中文大學、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學。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小說西譯及中西文學文化關係研究。代表作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期刊;2009年,獲得上海年度(2009)社科新人獎;2010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資助,已結項,並獲得優秀等第;2014年獲得上海浦江人才計畫項目資助;2016年獲得上海曙光學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