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作戰

“三非”作戰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在軍事領域的廣泛套用,戰爭特點更加呈現“非對稱性”、“非接觸性”與“非線式”。為充分發揮技術方面的優勢,美將更加追求 “三非”作戰。如美軍的《2020年聯合作戰構想》中“主導機動、全維防護、精確打擊、聚焦後勤”的作戰原則與觀念實質上就是“三非”作戰思想的體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非”作戰
  • 背景:信息技術發展及在軍事領域套用
  • 分類:戰爭特點
  • 含義:"非對稱性","非接觸性","非線式"
  • 目的:充分發揮技術方面的優勢
  • 國家:美國
特點,對象的“非對稱性”,手段的“非對稱性”與“非接觸性”,方式的“非接觸性”與“非線式”,技術優勢相關,偵察監視技術優勢,遠程精確打擊優勢,非對稱的機動優勢,政治經濟相關,政治與“三非”,經濟與“三非”,

特點

人類社會發展史證明:社會形態的轉變必然引起戰爭形態的改變。由於信息技術的大量運用,使得人類社會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而戰爭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其形態也必然由機械化向信息化戰爭形態轉變。信息技術日益滲透軍事領域,使戰爭更加呈現“三非”的特點。

對象的“非對稱性”

由於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科學技術不一樣,因此各國的軍隊戰鬥力強弱有別,呈現出“非對稱性”。如武器裝備性能的“ 非對稱”、戰鬥主體素質的“非對稱”。科索沃戰爭中美與南聯盟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伊的“非對稱性”尤為突出。

手段的“非對稱性”與“非接觸性”

因作戰對手技術上的差異,造成雙方武器裝備性能差距較大,無論是優勢一方,還是處於劣勢的一方,都以“非對稱”手段實施作戰,以求發揮各自的特長。海灣戰爭,美軍首先是利用空中力量的“非對稱”優勢,大大削弱伊軍的戰鬥力,然後在空中火力支援“ 非對稱”的情況下實施地面進攻,從而100小時就結束了地面戰鬥。其次是表現為 “非接觸性”。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利用“非接觸”作戰即遠程精確打擊,讓南聯盟不得不屈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南聯盟利用網路戰為手段的“非接觸”作戰也曾一度癱瘓美軍作戰指揮系統。因此,美陸軍在1998年新版《作戰綱要》中提出,在未來聯合作戰中,“必須假定敵方擁有幾種類型的先進武器,使美軍遭受‘非對稱’打擊的威脅”,要求“陸軍不僅自己必須追求‘非對稱’效應,而且還必須警惕對手利用其自身優長按‘非對稱’打擊的條件來攻擊美軍”。

方式的“非接觸性”與“非線式”

技術決定戰術。由於技術的發展,武器性能大大改善,作戰平台與部(分)隊的機動能力大大提升,戰場趨於單向透明,作戰方式呈現出“非接觸性”與“非線式”。信息化戰爭中,信息流控制物質流與能量流。信息流的無規則流動導致了戰場的“非線式”。作戰雙方都根據信息,尋找對方的弱點實施攻擊與打擊,而不再是兩軍成綿亘線式展開,打層層剝殼式的戰爭。機械化戰爭中的程式化、程式化、標準化、規模化以及與大機器流水線生產相對應的、按時間表協同的線式作戰方式將被信息化戰爭中非程式化、非程式化、非標準化、非規模化以及與資訊時代“分眾化”生產相對應的小型、分散、靈活多變的“非線式”作戰方式所代替。美軍1993年版《作戰綱要》明確指出,未來作戰將是“非線式”作戰。戰場更加不規則,沒有固定的戰線,戰場沒有前後之分,以往的線式梯次結構將不復存在,代之的是以全縱深、大範圍的“非線式”機動作戰。

技術優勢相關

恩格斯曾經指出:“一旦技術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只有無線電通信、有線通信以及飛機、坦克、火炮的出現並大量運用於戰場,才出現了契約作戰。隨著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的進步,武器性能的提高,美軍為充分發揮其技術上的優勢,更加注重實施“三非”作戰,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裝備效能,達成戰爭的速戰速決。

偵察監視技術優勢

一是發揮偵察監視技術優勢,為其實施“三非”作戰提供及時可靠的情報信息。由於美軍在偵察監視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已構建了全維全天候全時的立體偵察監視體系,戰場對其具有單向透明性。海灣戰爭中,在太空,美軍有40多顆衛星不間斷對伊偵察監視;在空中,美有無人機、預警飛機以及戰術偵察機全面保障;在地面,美軍部署了涵蓋全頻譜的雷達。科索沃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也同樣如此。因此,戰場任何動向都難逃美軍的“偵察眼”。

遠程精確打擊優勢

二是發揮遠程精確打擊優勢,實施“非接觸”作戰。在遠程精確打擊方面,美軍占據絕對的“非對稱”優勢。美軍火力平台的機動性能與其射程從幾十公里到上萬公里的飛彈能夠對作戰對手全境實施精確打擊。譬如美“戰斧”巡航飛彈射程可超過1300公里,使美軍可從海上與空中對伊實施點穴式打擊。同時美軍擁有全球導航定位系統 G P S,能實施精確制導。而且為了提高打擊精度抗敵干擾,美軍的精確打擊武器與彈藥實現了複合制導。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複合制導較好地實現了其打擊目的。

非對稱的機動優勢

三是發揮非對稱的機動優勢,實施“非線式”與“非接觸”作戰。由於美軍裝備大量戰車、直升機以及導航定位系統與先進的通信系統,因而具有較強的機動能力,為其實施“非線式”機動作戰奠定了基礎。海灣戰爭中,在導航定位系統的支援下,美軍的蛙跳戰術一次性機動260多公里,及時準確到達目的地,較好地實現了作戰目的。其 B-52轟炸機從本土起飛行程3萬多公里對伊實施精確打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第一天就突入伊腹地160公里。美軍利用其技術上的“非對稱”優勢,大量實施“三非”作戰,減少了外部因素對戰爭的影響,較好地實現了其作戰目的。

政治經濟相關

政治與“三非”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那么戰爭必然受到政治的制約。越南戰爭中,由於美軍傷亡過多,引發美國內反戰浪潮,造成美總統詹森連任競選失敗,新任總統不得不結束戰爭從越南撤兵。索馬里美軍士兵屍體被拖著在街上跑的鏡頭傳遍全球,迫使美軍不得不從索馬里收兵。未來信息化戰爭,由於信息的傳播途徑更多,傳播效率更高,戰爭受政治的影響更大。因此,美軍將利用其技術上的優勢,實施“三非”作戰,減少人員傷亡戰爭的附帶毀傷以及實現戰爭的可控性,來減少政治對戰爭的影響。海灣戰爭,由於美軍的“非接觸”作戰的遠程精確打擊大大削弱了伊軍的作戰能力,從而使其傷亡大大降低。戰後,為減小因傷亡造成的政治影響,美軍界甚至提出了“零傷亡”理論。因此,在技術的支持下,美軍將大量實施“非對稱”的“非接觸”作戰,同時以小規模的、合成程度高的、獨立作戰能力強的戰鬥編組,在廣闊的戰場空間分散地相對獨立地進行“非線式”作戰,對敵要害目標實施毀滅性的打擊與攻擊,既可減小戰爭的傷亡,而且還能控制戰鬥規模,使戰爭更好地為政治服務。

經濟與“三非”

其次,美軍實施“三非”作戰能有效達成作戰的速決性,減小戰爭消耗,從而減輕戰爭帶給經濟的壓力。海灣戰爭美軍花費600多億美元,而不得不向盟軍攤派戰爭費用。此次伊拉克戰爭,有人把它比喻為“燒美元”的戰爭。如果戰爭持續幾個月,其戰爭消耗將超過1000億美元。為了減小戰爭給經濟造成的壓力,美軍實施了快速機動的“非線式”作戰。美軍不占城池,只控制要道,劍指巴格達。戰爭的號角奏響後,僅3天內美第3機械化步兵師就機動240公里到達幼發拉底河,與伊形成犬牙交錯的態勢。攻打巴格達時,美軍放棄了傳統的作戰方式,不是先消滅巴格達外圍作戰力量,而是以少量精兵直取巴格達市中心,奪占伊國家權力的象徵物———薩達姆的總統府與共和宮,嚴重打擊了伊軍民的抵抗意志,給其心理造成巨大壓力。美軍的這種“非線式”的結構癱瘓戰大大加快了戰爭進程,使薩達姆拖延戰爭的企圖失敗,達成戰鬥的速決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