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際”學說古希臘對“火、氣、水、土”四元在天地間分布造成3個不同性質的空際層的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際”學說
- 所屬地區:古希臘
古希臘對“火、氣、水、土”四元在天地間分布造成3個不同性質的空際層的學說。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elēs,前384—前322)創立。認為火焰尖端向上,氣體易於擴散,所以“火”離開地面最遠,位於地球最高山頂以上,“氣”次之。“土”沉向地面的作用最大,“水”次之,所以“土”最接近地面,“水”鋪於“土”之上。“氣”在“火”之下,“水”、“土”之上。“氣”的下層,由於接近“水”、“土”,易於受太陽照射升溫,所以稱為“暖際”;“氣”的上層,由於受“火”的影響,所以稱為“熱際”;在“氣”的中層,離“火”已遠,距“水”、“土”也遠,受太陽照射升溫影響也微,所以溫度很低,稱為“冷際”。該學說主要在於解釋天氣現象,認為太陽照射到水面和地面,在暖際生成“乾”氣和“濕”氣,“乾氣”即風,“濕氣”升到冷際即凝成雲,雲中水滴大的即成雨,雲升得很高,有凍結髮生,即成為雪。如白天濕氣未升到冷際,夜間濕氣重新下降到地面,在無風時,就形成“霜”、“露”。在較暖季節中,雲如突然從“冷際”降入“暖際”,裡面的“冷”被外面的“熱”強烈凝縮,水分集中而突然凍結,即形成“雹”。“三際”學說曾統治西歐科學界一千多年,在明末輸入中國,影響過中國的天氣觀。近代世界氣象科學的發展,使“三際”學說和與之有關的天氣形成理論,僅具歷史意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