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飯運動

一碗飯運動

一碗飯運動指1938年6月26日,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刊登了一則中國新聞,報導用一個版的篇幅反映了1938年6月17日在舊金山唐人街舉行的一場街頭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為正處於抗戰階段的中國籌集善款,賑濟災民。這場街頭運動,就是著名的“一碗飯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碗飯運動
  • 發動時間:1938年6月17日
  • 發動地點:美國舊金山唐人街
  • 運動主題:為處於抗戰的中國籌集善款
運動背景,運動目的,運動經過,社會反應,

運動背景

“一碗飯運動”,這場支援中國抗戰的運動最初由美國醫藥援華會和旅美華僑團體於1938年在美國發起,運動不僅吸引了將近一半舊金山市民,而且還在全美多地產生聯動效應,掀起支援中國抗日的浪潮。“一碗飯”的呼聲後來還傳至哈瓦那、倫敦、香港等地,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支援抗戰形式,構成一條主戰場外的抗戰國際陣線。
每一個人的一碗飯
之所以取名為“一碗飯運動”,是因為受到典故“漂母與韓信”的啟發。組織方決定,用發售餐券的形式作為募捐賑濟的形式,每一名認購者可以拿著餐券到指定餐廳吃炒飯一碗,而除炒飯成本以外的飯錢則用於賑濟中國災民、支援抗戰。美國醫藥援華會解釋說,“一碗飯運動”表明“美國民眾助華,既非如市儈之流,專以利益交換為前提;亦無炫示富貴之心理,而使受者有耿耿不安之感焉”。

運動目的

“一碗飯運動”目的是在美國民眾和華僑中募集捐款,購買醫藥和醫療設備,支援中國抗戰。組織方通過在美國多地進行展覽、演說等形式的宣傳,反映侵華日軍的殘暴、中國戰區的難民慘狀以及中國抗戰的戰績,鼓勵各族裔聲援、支援中國抗戰。

運動經過

但事實是,運動發起後,各種自發捐贈形式悄然興起,認購餐券最終變成了一種標誌,“一碗飯”成為了一種凝聚力。除“一碗飯”外,認購紀念章、登台義演、上街義演、時裝表演等各種勸募形式興起。在紐約,一些華人團體後來還自發建起救國血庫,呼籲民眾獻血,救助中國戰爭難民。
1938年6月17日,“一飯碗運動”正式在美國大中小城市同步啟動,參加者估計超過百萬。在紐約,大約3萬人聚集在唐人街,華人社團組織武術表演、醒獅表演等,不少華人餐館、雜貨店、食品店、百貨店舉行義賣。在舊金山,活動者舉行反日大示威,用飛機散發傳單,美國前總統赫伯特·胡佛、舊金山市長等也參加了一碗飯節食活動以示表率。還有僑胞扮成難民,執空碗一個,喊著“多買一碗飯、多救一條命”的口號。
《舊金山紀事報》報導:“這一天前往(舊金山)唐人街的參加者,不下20萬人,各處通衢,人山人海,擁擠不堪,各項車輛均無法通行,警察亦束手無策,多數出口輪船,亦因之臨時延期駛出。一日之中,共募得4.4萬美元。”
而在全美,這一天的“一碗飯運動”共募得善款大約100萬美元。
一個藝人的一碗飯
在《舊金山紀事報》1938年6月26日的整版圖片報導的中央位置,有一張義演活動的照片。畫面中,一個男子用扁擔挑著孩子,用舞台語言描述著中國難民躲過日軍屠殺、逃離戰火的生活困境。
扮演主角者,藝名“新靚就”,即著名演員關德興。
關德興出生廣州,少年習得少林功夫,後在香港從藝,曾出演百餘部黃飛鴻系列影片。1932年,他在舊金山主演電影《歌女情潮》,創作了由中國導演和中國演員在美國拍攝的第一部有聲影片。1937年後,關德興在香港掀起藝人抗日浪潮,他捐出自己的轎車用於抗日救國宣傳,並在香港、九龍進行巡迴義演,所籌捐款共購買7架飛機用於抗戰。
1938年,關德興前往舊金山募集抗戰資金,他與舊金山僑領共同組建“舊金山救國總會”,專門負責抗日宣傳,喚起美國民眾對中國抗戰的關注。除在“一碗飯運動”中義演外,關德興還利用自己的武術才能延續“一碗飯”精神,在美國大中城市巡迴義演,以“神鞭滅燭火”、“飛刀絕技”等進行募捐,共募得救護車7輛、寒衣32箱以及藥品若干。
同年底,關德興因手頭拮据而無法回國,但卻決意不挪用一分善款。後由當地僑領支援,才買得船票。途經檀香山,他又進行抗戰宣傳,所募捐款可購買戰機一架。回到香港後,他把善款和賑濟物資悉數交給中國婦女救國會,時任會長何香凝後來贈予關德興摺扇一把,扇面上寫有“愛國藝人,涓滴歸公”。
關德興在舊金山所募捐款交付國內後,時任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發電致謝,美國《世界日報》則刊登電報內容,以示關德興的“涓滴歸公”。
1996年,關德興垂暮之際在病榻上告訴友人:“我一生做人處事,但求問心無愧,應該做的,就盡力而為。自問我一生之中,最有意義的事是抗日救亡,身為炎黃子孫,絕不可以看到自己國家的滅亡。生命多姿多彩,自問不枉此生。”
漂洋過海的一碗飯
西方人以麵包為主食。“一碗飯運動”以獨特的角度,喚起一些西方人的好奇和關注,進而對中國的難民產生同情,對中國的抗戰進行聲援和支援。這場運動,不僅為中國抗日募得資金,更發揮了相當可觀的國際統戰作用,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意義。
“一碗飯運動”在美國興起後,南下南美洲,在古巴等地的華人中接力,後來又傳到英國倫敦。1941年,宋慶齡在香港重新演繹“一碗飯”精神,號召香港各界資助抗戰,救濟同胞,一時間,香港民眾紛紛認購飯券,吃“愛國飯”、“救國飯”。
當時,宋慶齡任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業合作協會1938年在漢口成立,孔祥熙任理事長。協會的宗旨是把後方的人力、物力動員組織起來,發展工業生產,支持長期抗戰。1939年,宋慶齡在香港成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國際委員會,負責為“工合”運動籌集資金。
1941年8月1日,計畫進行3天的香港“一碗飯運動”正式拉開帷幕。宋慶齡為整個運動親筆題詞:“日寇所至,骨肉流離,凡我同胞,其速互助!”
史料記載,“一碗飯運動”發起當天,一隻特製的大碗模型出現在街頭,把活動引向了高潮。一大群人簇擁著這隻“大碗”喊著“多買一碗飯,多救一個難民”的口號,穿過中環、西環、灣仔等鬧市區,給本來就已是家喻戶曉的“一碗飯運動”增添了氣勢;“愛國之門”、“光榮之門”、“歡迎來吃愛國飯”、“歡迎來吃救災飯”等標語出現在香港酒家、餐廳,香港民眾紛紛上街購買餐券,不少家庭舉家出動去吃“愛國飯”、“救災飯”,更有不少餐廳將活動持續到了當年的8月30日。
對於“一碗飯運動”的意義,宋慶齡作了深入闡述:“‘一碗飯運動’是同情於我們抗戰建國而發揚民主精神的表示。最初由華僑和美國的同情者發起,已經在美國普遍地舉行了三次,倫敦方面也曾經舉行過。今晚在香港首次舉行,並承各友邦同情的友人們都來參加,這是何等有意義!”

社會反應

一個黑人的一碗飯
在“一碗飯運動”的發起地舊金山,旅美華人招思虹收集和整理有關“一碗飯”的歷史文獻和資料已有十年光景。她說,2006年,在舊金山,關德興的女兒關漢英向她展示了一張關德興當年在參加“一碗飯運動”時義演的劇照,劇照一下子拉近了時光和時空,再現當年轟轟烈烈支援抗戰的場景,也一下子開啟了她對尋找那段歷史的極大興趣。
在後來的十年時間內,招思虹陸陸續續在美國民間收集到有關“一碗飯運動”的史料照片和文獻。2015年2月,她又發現《舊金山紀事報》1938年6月26日的整版報導,至此,舊金山“一碗飯運動”算是得到了較為全面的還原和呈現。《舊金山紀事報》的這個版面是招思虹從一位名叫雷金納德·林厄姆的黑人朋友那裡得到的。
招思虹回憶到:“我之前跟他講過那段歷史以及我收集那段史料文獻的用意,他後來竟然真的幫我找到了這張報紙。他了解了那段歷史後,自己也擔負起尋找歷史的使命,他認為尋找‘一碗飯’歷史本身就是‘一碗飯’精神的延續。他還說,銘記歷史,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