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1年11月5日,沈曉光(瞿獨伊原名)生於上海。
1925年春,沈曉光被楊之華接到上海與瞿秋白一同生活,瞿秋白賜名沈曉光為瞿獨伊。
1928年5月,年僅六歲的瞿獨伊跟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2年瞿獨伊隨母親回國,被新疆軍閥
盛世才囚禁。
1946年瞿獨伊經營救獲釋,並被分配到新華社工作。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10月1日,瞿獨伊在開國大典上,通過廣播用俄語向全世界播報了新中國成立的訊息。
1950年3月,和丈夫
李何一起受組織委派,到蘇聯創建新華社莫斯科分社。
1978年瞿獨伊回到新華社工作,擔任國際部俄文組擔任翻譯和編輯。
1982年瞿獨伊離休。當時,
瞿秋白和
楊之華還沒徹底平反,瞿獨伊還在為此奔走。
2021年11月26日,瞿獨伊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擔任職務
瞿獨伊生前曾任新華社俄文組擔任翻譯和編輯,曾任
周恩來同志翻譯。
人物事跡
參與六大
1928年6月,
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郊區的一座鄉間別墅中召開。當年參加“六大”的正式代表有瞿秋白、
任弼時、周恩來、
羅亦農、
楊尚昆、
陸定一、
蘇兆征等第一代領導人。當時只有7歲的瞿獨伊,也隨父母秘密進入了中共“六大”的駐地。她曾為代表做掩護,休會時為代表表演。截至2021年,瞿獨伊成為唯一到過“六大”駐地且健在的代表。
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瞿獨伊為蘇聯文化藝術代表團擔任翻譯,參加觀禮,當典禮進行時,
廖承志找到瞿獨伊並讓她到廣播電台去用俄語廣播毛主席的宣言,瞿獨伊乘車趕到電台後,她用留聲機錄音,錄了一遍不滿意,又錄了第二遍。就這樣,瞿獨伊成為第一個向世界播報新中國成立喜訊的記者。
瞿獨伊在開國大典期間接待、翻譯上的表現,廖承志推薦瞿獨伊到廣播電台當播音員。
駐外機構
1950年3月,瞿獨伊再赴蘇聯,這一次承擔著對黨和國家的託付丈夫李何被派往莫斯科籌建新華社莫斯科分社。莫斯科分社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外建立的第一個新聞機構。
瞿獨伊面對資源短缺的條件,和丈夫身兼數職,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他們多次擔任周總理和中國訪蘇代表團的翻譯。兩人主動提出降低薪資,在國外發表文章所得的稿費,大多作為黨費上交。在他們回國之時,新華社莫斯科分社已初具規模。
主要貢獻
社會活動
上世紀八十年代,瞿獨伊將丈夫李何的皮大衣作為救災物捐給了西北受災地區。
2011年6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電影《
秋之白華》新聞發布會上,瞿獨伊展示父親瞿秋白送給母親楊之華的“秋之白華”印章。
2016年,瞿獨伊參與拍攝了新華社微電影《紅色氣質》
2018年,96歲高齡的瞿獨伊抱病在微紀錄片《天地英雄氣》中出鏡,清唱《
國際歌》
所獲榮譽
2015年,瞿獨伊獲得了“蘇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
2020年9月10日,瞿獨伊獲得俄羅斯“蘇聯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獎章”。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瞿獨伊“七一勳章”。
人物生活
人物語錄
“我始終信仰共產主義,不用考慮,我已經談過,共產黨是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奮鬥的,我就是要為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而奮鬥,死了也是光榮的。”(1942年至1946年關押期間審訊時瞿獨伊回答敵人時說)
家庭情況
人物軼事
瞿獨伊回憶她的童年:母親忙於工運,父親對她十分慈愛,不管多忙,只要一有空就到幼稚園接送她。在家時,他手把手地教她寫字、畫畫。
1928年5月,作為中共六大代表的楊之華帶著瞿獨伊秘密來到莫斯科。過境時,她掩護過好幾個中共代表,在媽媽的引導下認幾位叔叔叫爸爸。因為由於叫許多人爸爸令人不相信,所以後來就不叫了。
人物評價
小獨伊:你會寫信了,我非常之高興。你不病,我歡喜了。我很念著你。我的病快好了,過三個星期我要回莫斯科,那是要看你,一完(就)來看你,我的小獨伊,再見再見——好爸爸(
瞿秋白1929年2月14日寫給瞿獨伊的信)
瞿獨伊一生淡泊名利,從不向黨伸手,從不搞特殊化,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範。(七一勳章提名建議評)
瞿獨伊,賡續紅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後代。她立足本職崗位,勤勤懇懇奉獻,一生淡泊名利,從不向黨伸手,從不搞特殊化,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範。(
求是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