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根生同志1923年3月出生,河北安平人。1938年1月參加革命,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曾任安平縣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縣游擊隊政委兼縣委軍事部長,1945年7月任縣委書記兼縣參議會議長。在8年抗戰中,特別在1942年“五一”大掃蕩以後,對敵鬥爭環境極端殘酷,碉堡林立,壕溝如網,他始終堅持在敵後發動民眾,依靠民眾,以武裝鬥爭為主開展平原抗日游擊戰爭。先後參加作戰近百次,他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堅決打擊敵人,對於鞏固和發展壯大抗日根據地作出了不懈努力。
解放戰爭期間,任河北省安平、永清縣委書記,積極組織領導兩縣土地改革,全面沒收地主和富農的土地,及時分給無地、少地的貧下中農,動員大批翻身農民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決反對國民黨發動的內戰。1948年底至1949年初平津戰役時,他擔任冀中十分區支前司令部副政委,帶領大批民兵、民工運送糧草和組織擔架隊,支援人民解放軍作戰,為推翻國民黨政權的反動統治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1949年3月,他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到原中南局研究室、土地改革委員會任研究員、調查研究處長,為黨的革命事業忘我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廣東省韶關地委、粵北區黨委副書記,粵北區黨委第一書記、粵北行署主任,1956年4月任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1962年1月任廣東省委候補書記,1972年任廣東省委常委、省革委會副主任,1975年6月任廣東省委書記,1977年8月任國家計委副主任,1978年1月任國家農林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79年10月任吉林省委書記、省長,1985年3月任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幹事,1986年5月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在粵北地區工作時,他領導土地改革,建立基層政權和黨組織,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穩步開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興修水利,推廣新的耕作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實現了財政經濟情況根本好轉。擔任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候補書記期間,協助省委認真抓好農業生產和農村工作,創造了歷史最高產量,實現了全省糧食自給。“文革”期間,受到衝擊,被下放到煤礦勞動。擔任廣東省委書記期間,分管農村、財貿和省革委會日常工作,他全力抓落實政策、恢復正常機構和工作制度,大力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發展外貿出口,發展農業和工業生產,成績明顯。擔任國家計委副主任、農林部副部長期間,認真抓好分管各項工作,得到有關方面的充分肯定。特別是,他積極推進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為全國糧食購銷市場化機制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擔任吉林省委書記、省長期間,堅決擁護和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全面推行家庭承包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推廣新技術,有力地促進了全省農業生產發展。尤其是他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開創了全省糧食儲備新機制,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財力。擔任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期間,積極參加經濟特區、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和農村改革發展的調查研究工作,大力支持特區建設和沿海14個城市的開放;認真參加了部分財政經濟和農業法規的研究討論和實施監督、檢查工作,參與中央關於農村農業政策的起草、制定,大力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為推動全國農村改革、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作出貢獻。他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五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人物著作
先後出版有《滹沱河風雲--回憶安平“五·一”反掃蕩鬥爭》(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國農村改革決策紀實》(珠海出版社),《大潮奮進―張根生在吉林五年》(中共黨史出版社),《農村全面小康社會解讀》(海天出版社),《中國農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顧》(1--4)(海天出版社),《五十年耕耘集》(上、下),《中國農村改革決策紀實》 (英文版)(海天出版社)等書籍。
人物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第七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中共吉林省委原書記、吉林省原省長張根生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1月17日11時30分在廣州逝世,享年85歲。
人物評價
張根生同志在大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時期,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保持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鞠躬盡瘁,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他一生忠於黨,忠於人民,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感。他堅持實事求是,對黨和國家的事業高度負責。他識大體,顧大局,勇挑重擔,不畏艱險,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敢為人先,開拓進取。他高風亮節,堅持原則,光明磊落,平易近人,愛護幹部,心繫民眾,無私無畏,受到廣大幹部和民眾的尊敬。他廉潔奉公,生活儉樸,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和家屬以及身邊工作人員,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