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春秋·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
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西晉·
陳壽《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崔琰的人,劍法很好,他特別喜歡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除了舞刀弄棒,學問上一竅不通。一次,他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主人讓管家出來告訴他說:“主人正在潛心讀書,無暇閒談。”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沒知識,感到無比
羞愧,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成為一個能文能武的人。從此,崔琰虛心拜師求學,學問逐漸增多起來;當時獨霸北方的袁紹就把他招為謀士。袁紹被曹操所滅後,曹操久聞崔琰才幹,勸崔琰歸順自己。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今臨漳鄴鎮)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兒子曹植為太子。
崔琰說:“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您立
曹植,
曹丕心裡不服,大臣們也不服,這就種下了禍根。縱觀古今,因為廢長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殘還少嗎?請主公三思而行!”其實
曹植還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儘管是親屬,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輕時一事無成,親友們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他憑自己的經歷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器的。”後來,崔林果然成才當上了大官。
成語寓意
對於那些努力向成功邁進的人來說,因經歷與機遇的不同,成功的時間往往也不同。年少得志的人固然不在少數,但也有很多事例告訴我們,年輕時的不得志與挫折、磨難,並不會影響堅持者的大器晚成。
能夠稱為“大器”者,必是“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學習永不嫌晚,但沒有毅力根本完不成從普通人到“大器”的飛躍。
成語運用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年紀大才成才。
漢·
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寳貨難售。大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
宋·
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爾。”
清·吳敬梓《
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
近代·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最後,那馳名的‘
白杏’用綿紙遮護著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結束了杏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