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形成學說

黑土形成學說是指中國東北黑土以其腐殖質量多、層厚、肥力高,而號稱“土中王”,在20世紀50年代初統稱為黑鈣土。後來將其中具半水成土特徵、無石灰反應、微酸性的劃為黑土;其餘有石灰反應、微鹼性的仍稱黑鈣土。早期對這類土形成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海水退去後留下的淤泥;或是侏羅紀黑色粘土的侵蝕堆積物;來過中國的美國學者播德頓則認為是暗色火山灰沉積。總之對如此深厚的黑土層,感到很難理解。也有人想到它可能是沿澤產物,但顯然又並非泥炭。B.B.道庫恰耶夫首先正確地說明了黑鈣土是草原草本植物與成土母質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但對於具半水成土特徵的黑土仍不能解釋。

因此有人提出可能與新構造運動有關。可以構想在黑土分布區先構造沉降,再逐步上升,上述兩種成土作用便可統一於一種土壤上,便成了可稱為古土壤的黑土。黑土在深達近100厘米的土層中,有機質含量還可全層高達1.8%~2.0%,土中常有多層鐵錳結核,銹斑兒遍布全剖面。這些無法用另種猜想的季節性滯水來圓滿解釋,而只能是因構造逐漸上升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