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古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錢幣,意思古者不以金錢為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幣
  • 屬性:古文
  • 特點:古者不以金錢為幣
  • 文獻:《漢書·貢禹傳》
古者不以金錢為幣,專意於農,故一夫不耕,必有受其飢者。今漢家鑄錢,及諸鐵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人已上,中農食七人,是七十萬人常受其飢也。鑿地數百丈,銷陰氣之精,地臧空虛,不能含氣出雲,斬伐林木,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繇此也。自五銖錢起已來七十餘年,民坐盜鑄錢被刑者眾,富人積錢滿室,猶亡厭足。民心動搖,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農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ㄏ草杷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稿稅,鄉部私求,不可勝供。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窮則起為盜賊。何者?末利深而惑於錢也。是以奸邪不可禁,其原皆起於錢也。疾其末者絕其本,宜罷採珠玉金銀鑄錢之官,亡復以為幣。市井勿得販賣,除其租銖之律,租稅祿賜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壹歸於農,復古道便。(《漢書·貢禹傳》,又略見《食貨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