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齧齒動物

醫學齧齒動物

醫學齧齒動物(rodents of medical importance ),是指與醫學有關的齧齒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學齧齒動物
  • 外文名:rodents of medical importance 
  • 定義:是指與醫學有關的齧齒動物
  • 齧齒動物典型:鼠類
基本內容,齧齒動物,動物簡介,對人類的危害,鼠疫傳播的規律和途徑,研究價值和防治方法,

基本內容

全世界約有近1590種齧齒動物,屬於350多個屬,中國有200多種,約占中國獸類種數的半數以上。一般小型齧齒動物俗稱鼠類。鼠類在世界上分布極為廣泛,與人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其中一些種類能傳播多種疾病;有的嚴重危害農業;有的毛皮可用(如河狸、松鼠等);有的為實驗動物(如豚鼠、大白鼠和小白鼠);有的為玩賞動物。

齧齒動物

動物簡介

鼠類個體變異較大,最大的水豚鼠長達1m以上,體重可達50kg,最小的巢鼠體長僅52~56mm,體重 7~7.5g。鼠的特殊習性為終生不斷地啃咬堅硬的器物,這是由於特殊的門牙構造決定的。上、下頜各有一對大切牙,沒有齒根,終生在牙齒的基部具有生長點,門齒由頜部終生持續生長,故需不停地啃咬硬物把過長的部分磨去。門牙外側面的釉質比內面的堅硬,磨損的程度也不同,外面磨掉的少,內面磨掉的多,於是切牙便磨成鑿狀,十分銳利,是自衛的惟一武器。鼠類在較佳的食物條件下,繁殖力很強,在中國北方,每年至少能繁殖2~3窩,在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幾乎全年都能繁殖,每窩產仔5~6隻,產仔最多的如倉鼠,每窩能產仔18隻。第一窩幼鼠還沒有斷奶,母鼠又交配受孕的現象屢見不鮮。

對人類的危害

鼠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問題是傳播疾病。現代全世界鼠類傳播的疾病主要有38種,其中病毒疾病10種,立克次氏體病6種,螺旋體病2種,細菌病11種,寄生蟲病9種。在中國已查明的鼠類傳染病有29種,計病毒病7種,包括流行性出血熱、新疆出血熱、森林腦炎、狂犬病、口蹄疫、泡狀口炎和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立克次氏體病4種,包括恙蟲病、Q熱、鼠型斑疹傷寒和北亞蜱傳斑疹傷寒;細菌病7種,包括兔熱、沙門氏菌病、鼠疫鼠咬熱、類鼻疽病、類丹毒病和利斯特氏桿菌病;螺旋體病2種,包括鉤端螺旋體病、蜱傳回歸熱;真菌病2種,包括孢子絲菌病和組織胞漿菌病;寄生蟲病7種,包括血吸蟲病、旋毛蟲病鞭蟲病短膜殼絛蟲病包蟲病黑熱病弓形蟲病。中國鼠傳疾病約占全世界此類疾病的87%。其中最嚴重的鼠傳疾病(如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熱等)在中國已積極進行防治,並取得明顯的效果。

鼠疫傳播的規律和途徑

中國將鼠疫列為甲類傳染病之首,動員全國的醫務衛生力量,控制了鼠疫的流行。對於其他鼠傳疾病,中國學者亦做過大量研究工作,在防治上取得了顯著成績。 鼠疫疾病常有季節性和地域性。例如鼠類有季節性遷徙,從而將自然疫源性疾病傳播給人。如中國東北大興安嶺的黑線姬鼠即隨氣候作季節性遷徙,冬天在屋內冬棲時,流行性出血熱發病最多,天氣轉暖後黑線姬鼠跑出戶外,發病就減少。也有的鼠類隨農時和耕作而作季節性遷徙。
鼠類傳播疾病可有下面幾種方式:
①鼠類的體外寄生蟲叮人時將疾病傳給人。蚤可將旱獺黃鼠黃胸鼠等體內的鼠疫桿菌傳播給人。恙蟎叮咬可將鼠體內的恙蟲立克次氏體傳播給人。蜱叮咬可將森林腦炎病毒、北亞蜱傳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及蜱傳回歸熱螺旋體傳播給人。
②鼠類污染糧食、食物和水源,將疾病傳播給人。如飲用被污染的生羊奶,可患新疆出血熱;接觸病鼠排泄物可感染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 Q熱、兔熱病、利斯特氏桿菌病;接觸被疫鼠污染的水可患鉤端螺旋體病等。
③與鼠類直接接觸而感染疾病。近年來,從黑線姬鼠肺里分離出多株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多數學者認為可通過飛沫直接感染此病;接觸疫鼠可患口蹄疫、泡狀口炎、組織胞漿菌病等。經呼吸道還可傳播類鼻疽。
④被鼠類咬傷而直接染病,如咬熱。

研究價值和防治方法

鼠類也有對人有益的方面,如褐家鼠的白色變異型、小家鼠的白色變異型和豚鼠已被培育成實驗動物,廣泛用於醫學和生物學研究。益鼠應充分利用,害鼠要殺滅。滅鼠最有效的方法是毒殺。另外,要保護鼠的天敵(猛獸和猛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