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興隆村

遼河興隆村

興隆新村隸屬於通遼市經濟開發區遼河鎮,位於。今居北望杜家圍子,東接韓家圍子,西靠111國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遼河興隆村
  • 地理位置:西遼河平原腹地,西遼河蜿蜒於村南
  • 面積:9700多畝
  • 人口:2122口
村莊概況,村名演變,土地狀況,氣候狀況,水文狀況,自然資源,交通狀況,生態環境,娛樂設施,

村莊概況

興隆村現有居民576戶,人(2008年底數據).該村姓氏比較龐雜,據統計,村中現在(2009年)共有49個姓氏,分為88個家族.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同姓氏和家族的聯合體.
興隆村有"七姓八戶"之說.,即1937年並戶時有七個姓氏董、李、田、陳、孫、秦、王等,比較有實力的有八戶。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有200多戶,改革開放以來增長至500多戶,遂成今日人口之狀況。

村名演變

興隆村村名源於1937年並戶,時值並戶慶典,村寨西門門拱有一小蛇盤於其上,因當地人稱蛇為小龍,又兼併戶慶典,村子尚為命名,當地人迷信而命名為‘興龍’,後經歷次演變為今名。此村建村歷史並不悠久,至今尚不足百年,但其村名之蘊意卻很深厚。

土地狀況

興隆村地處西遼河之濱,土壤肥沃,西遼河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興隆人。興隆村原為一片寬廣之地,地廣人稀,自十九世紀放墾開荒以來,大量土地被開墾出來成為耕地,人煙漸稠。據不完全統計,合作化時期全村共有土地面積,其中耕地有7201畝(不包括水稻田)。
經過歷年開墾和西遼河的不斷沖刷,耕地面積幾經變化,至2003年有耕地8651畝。在整體搬遷後,土地利用有多種用途如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文教區。

氣候狀況

興隆村位於西遼河沖積平原腹地,氣候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大陸性氣候特徵比較明顯,氣溫最低可達零下三十多度,最高可達三十六度,相對於全國來說,該地氣溫溫度偏低;但與附近地區相比,因處於西遼河之濱,氣溫溫差相對較小。
該地處於內蒙古草原向東北平原的過度地帶,加之大興安嶺位於其西,該村降水量相對來說比較豐沛,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該地臨近蒙古和西伯利亞,受西伯利亞高壓影響比較顯著,常年盛行西北風且風力比較大。當地人有“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六個月”之說。
興隆村乃後發展地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對於氣候環境的影響較小。此地興隆村的晴朗天氣比較多,陰雨天氣較少,無霜期短,土地積溫較少,降水集中,比較適宜於玉米、春小麥的種植,為一年一熟。

水文狀況

興隆村有兩條河流經過,南邊為西遼河,乃本村的最大徑流;北邊為二道河子。其中西遼河對當地的影響最大,西遼河含沙量巨大,加之流域內降水比較集中,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當地人為此而修築了西遼河大壕(即大壩)。現在,西遼河水銳減,當地人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水患災害,又重新加固了堤壩,並加強了植被建設。由此,西遼河的洪水對興隆村的危害程度極大的降低了,西遼河也由此恢復了恬靜,靜靜的哺育著興隆人。

自然資源

興隆村處於季風區向非季風區,平原向山地,半濕潤地區向半乾旱地區過渡地帶,動植物分布具有的地區特徵。該村植物種類繁多,喬木有榆樹、槐樹、楊樹、樺樹、柳樹、松樹等;果木有沙果樹、杏樹、蘋果樹、梨樹、櫻桃樹、棗樹等。由於該村臨近市區野生動物相對較少,無猛獸獵禽,其它諸如野兔、斑鳩、喜鵲、麻雀、貓頭鷹等小型動物較多。當地有蛇均無毒。
興隆村與通遼市區僅一河之隔,今年來有大橋相通,當地根據自己的傳統特點與市區市場需求,展開了農業多元化改革。以前興隆村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很少種植其它農作物。現如今,該村針對市場需求,大力發展了乳畜業,養起了奶牛、肉牛、蛋雞、肉雞、羊等。 在蔬菜種植業上,該村一方面種植白菜、芥菜、蘿蔔等傳統時令蔬菜;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了蔬菜大棚種植業,在棚內種植了番茄、黃瓜、豆角、大蔥、芹菜等反季節蔬菜。
當地土壤肥沃,大力種植了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並有白菜,香菜,苦菜,黃瓜等諸多蔬菜作物,改變了以往只種小麥等幾種單一的作物,使當地的農作物類型 多樣化,滿足了廣大居民的需要。

交通狀況

興隆村地處遼河之濱,與通遼市區隔河相望。以前兩岸沒有橋樑相連,來往很不方便,基本上靠擺渡。2003年,哲里木大橋修通,徹底解決了兩岸來往困難的狀況,從此興隆村與市區連為一體。興隆村的交通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哲里木大橋修通前後,興隆村的基礎交通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先前的興隆村與通遼的其它農村沒有多大區別,基本上以土路為主,村中僅有的幾條主幹道,是以紅磚鋪砌而成,這種路路面不平坦且承載量很小,一般不超過3噸。現在興隆村新居落成,居民區四面臨路,路面全用瀝青鋪成,村東為柳蔭路,村南公路僅靠西遼河,村西為111國道,是進入通遼的必經之地。在這發達的交通網上,興隆村南過哲里木大橋進入通遼市區僅需幾分鐘,向北到杜家圍子僅需五分鐘,向西有更密集的公路橫貫東西,將興隆村與經濟技術開發區聯繫起來。
“要致富,先修路。”密集而便捷的公路交通網為興隆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興隆人也由此走出通遼,走向全國。

生態環境

興隆村位於西遼河北岸,其地理變化深受西遼河的影響;另一方面當地人的活動影響了西遼河和興隆村自然環境的變遷。
據村中老人描述,解放前後興隆村與遼河此消彼長的相互影響,中有一片窪地為過渡地帶,窪地中蘆葦茂盛,窪地周圍林木旺盛。在五十年代大煉鋼鐵時,由於缺乏燃料,大量砍伐樹木,致使興隆村西遼河段林木蕩然無存,西遼河更加泛濫無常,經常毀壞農田。1948--1950年,為了解決西遼河水患,興隆村與附近村子修築了大壕(堤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災害。此後,由於上游修建水庫,用水過多,導致興隆村河段水量減少直至乾涸。在這之後興隆村的自然環境發生了急劇的惡化,1984年、1986年、1988年發生了三次洪水,尤其時1988年洪澇更為嚴重,沖毀了幾百畝耕地,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二十一世紀初以來為了改變生態環境,興隆村加強了對河道的治理,重新加固了遼河大壩,在村中種植了許多樹木形成了完整的農田防護林網。昔日消失的動植物又重新出現在興隆村,遼河水量也逐漸增多。
新居建成後,為了給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興隆村興修了許多綠地,截止2008年底,已建成綠地面積2.8萬平方米,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娛樂設施

興隆村為了給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修建了許多休閒娛樂場所。隸屬於文化長廊的遼河大堤興隆村段風景秀麗,人們可在飯後在河邊休閒娛樂。在居民區內有許多健身器材,諸如籃球場,桌球台,這些設施大大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興隆村氣候溫和,降水偏少,但因有西遼河流經,土壤比較肥沃,交通便利,為其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