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漢字)

藏(漢字)

藏是一個漢語辭彙,讀作cáng或zàng。結構為上下結構;偏旁部首為:艹;筆畫數:17畫。讀cáng時,意為:1.隱藏;潛匿。2.收藏;儲藏。3.懷,藏在心中。4.深,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讀zàng時,一般指城市西藏。筆順為:橫, 豎, 豎, 橫, 撇, 豎折/豎彎, 橫, 撇, 橫, 豎, 橫折, 橫, 豎, 豎折/豎彎, 斜鉤, 撇, 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
  • 外文名hide
  • 部首:艹
  • 五筆:ADNT(86版) AAUH(98版)
  • 反義詞
  • 拼音:cáng或zàng
  • 統一碼:U+85CF
  • 二簡字:䒙
  • 總筆畫:17
讀音,部首筆畫,編碼信息,基本字義,藏cáng,藏zàng,詳細解釋,藏cáng,藏zàng,更多信息,古籍解釋,

讀音

漢字:藏
讀音:cáng、zàng

部首筆畫

部首:
中國書法中國書法
部外筆畫:14
總筆畫:17
繁體部首:艹
部外筆畫:5
總筆畫:21

編碼信息

五筆:86:ADNT
藏的基本信息藏的基本信息
五筆98:AAUH(簡碼:AAU)
四角號碼:4425
倉頡: tims
筆順編號: 1221 3513 1251 255 34
筆順讀寫:橫、豎、豎、橫、撇、豎折、橫、撇、橫、豎、橫折、橫、豎、豎折、斜鉤、撇、點
鄭碼: ehzh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5CF

基本字義

藏cáng

(1)隱藏;躲起來不讓發現:躲藏|藏龍臥虎|他藏起來了。
夷氛斂而鷙藏,綢繆當先於未雨。――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
(2)收存;儲藏:藏書|收藏|珍藏。

藏zàng

1.草名。2.通"臧"。善。3.通"贓"。主。
(1)道教、佛教經典的總稱:道藏大藏經三藏(佛教經典“經”、“律”、“論”三部分)。
(2)表儲存大量珍貴物品的地方。
(3)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等省:藏族。
(4)中國西藏自治區的簡稱。
(5)古同“髒”。

詳細解釋

藏cáng

①~隱蔽: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中藏隱情不可致,詰公(袁可立)一覽,立得籍甚。”
②收存;儲藏:~書。收藏。明王明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環翁(袁可立子袁樞)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
[藏垢納污]比喻包容種種壞人壞事。又作藏污納垢
[藏奸]~心懷惡意
②不肯拿出全部精力或不肯盡力幫助人:~耍滑。
[藏龍臥虎]比喻潛藏著的未被發現的人才。
[藏匿]隱藏起來不讓人發現。
[藏頭露尾]形容躲躲閃閃,不把真實情況全都攤出來。
[藏污納垢]見[藏垢納污]。
[藏掖]
①怕人知道或發現而竭力掩藏:~躲閃。
②掩飾住的弊端:他辦事可從來沒有~。
[藏拙]怕出醜,不肯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看法或技能。常用為自謙之辭。
[藏匿]cángnì躲起來不讓人發現
〖例句〗盜竊犯將贓物藏匿在村後的山洞中,但還是被公安人員發現了。
[藏龍臥虎]cánglóngwòhǔ比喻潛藏著傑出人才。
〖例句〗這家小公司真是藏龍臥虎,有博士學位的就有好幾個。

藏zàng

⒈儲存東西的地方:庫~。寶~。
⒉道教、佛教經典的統稱:道~。大~經。~經閣。 如地藏庵(Dì zàng ān)是
地藏庵就是供奉地藏菩薩之所。地藏是佛教中掌管陰間的菩薩,舊為人們所信仰。
⒊①佛教經典"經、律、論"三部分。
②唐玄奘號"三藏法師",意為精通佛教經典。
4.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等省:藏族。藏胞。
5.中國西藏自治區的簡稱。西藏。藏民。藏區。
6.古同“髒”。
7.古代官職。戰國時代設內藏寮(管理皇室財產的部門) 長官: 內藏頭 次官: 內藏助 判官: 內藏允

更多信息

藏<動>(形聲,臧聲。本義:把穀物保藏起來)
儲積,收藏
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墨子三辯》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諸書藏於家。――清袁賦誠《睢陽尚書袁氏(袁可立)家譜》
又如:礦藏;收藏(收集保藏)。
又如:藏掩(遮蓋,隱瞞);藏拙(因怕丟醜而不顯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見);藏嬌(把嬌娃藏起來。指娶妾別居);藏名(隱匿名聲)。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匨《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𠀤音鑶。《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茲郞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注》藏莨,草中牛馬芻。
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注》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𠀤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