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叢損傷

腰骶神經叢的上段為腰叢,位於腰大肌深部,腰椎橫突的前面,由第1、2、3腰神經的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的大部組成。腰骶神經叢的下段為骶叢,由第4腰神經前支的小部、第5腰神經的前支和第1、2、3骶神經的前支組成。因位置較深,損傷較少見。與臂叢神經根易受到牽拉移位損傷不同,因其受到骨盆骨性結構的保護,對一般外傷作用力的抵抗力較強。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神經外科
  • 常見病因:各種外傷所致
  • 常見症狀:損傷的神經不同症狀也不同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多因高處墜落、高速路交通事故、塌方等導致骨盆骨折,後患斷裂移位所致。也可因火器傷、穿刺傷等穿透性損傷所致。偶見於妊娠後期、分娩時受到頭或產鉗壓迫,或在骶前區受髂總動脈等變異的卡壓,還見於腫瘤切除、骨盆手術中的醫源性損傷。

臨床表現

因損傷部位、程度不同,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
(一)腰叢神經損傷
1.股神經損傷
(1)屈髖無力,坐立時不能挺伸膝關節。不能蹬階梯和跳躍,行走困難。
(2)股前及小腿內側皮膚感覺障礙。
(3)股四頭肌萎縮明顯時,髕骨突出。
(4)膝跳反射消失。
2.閉孔神經損傷
(1)股部內收肌群癱瘓,大腿不能內收,患肢難以與健肢交叉。
(2)股內側皮膚感覺障礙,但由於股內側部皮膚尚有股神經皮支支配,故不出現感覺缺失區。
3.股外側皮神經損傷
股外側皮區感覺異常,有蟻行感、針刺感或麻木。
(二)骶叢神經損傷
1.脛神經損傷
(1)足不能跖屈,內翻力弱,不能用足尖站立或行走。
(2)“勾狀足”畸形,足呈背屈和外翻位。在損傷後的晚期,由於小腿後群肌攣縮,使足呈強迫性的跖屈內翻位,不能背屈和外翻,而形成“馬蹄內翻足”畸形。
2.腓總神經損傷
(1)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行走困難,呈特殊的“跨閾步態”,如用力上抬下肢、髖、膝關節高度屈曲。
(2)小腿前外側、足背和趾外側區感覺障礙。
(3)由於重力和後群肌的過度牽拉,呈“馬蹄內翻足”畸形。
3.坐骨神經損傷
(1)股部平面損傷:如為部分損傷可同腓總神經或脛神經損傷;如為完全性損傷則兩者症狀均有之。
(2)臀部平面損傷:除上述症狀外,還可以出現膝關節屈曲障礙。

檢查

1.神經系統檢查
注意腰叢第4神經根以下運動、感覺的功能檢查。
2.電生理檢查
肌電圖檢查可明確有無神經損傷,可為神經損傷的定位和定性診斷提供依據。必要時還可做體感誘發電位、運動誘發電位檢查,及早發現和確診神經損傷。
3.影像學檢查
CT和磁共振成像(MRI)有助於了解骨盆骨折平面、骶骨垂直骨折、骶髂關節脫位、椎間盤病變等。

診斷

根據明確的外傷史,尤其是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後環斷裂等病史以及臨床表現,結合神經系統檢查、電生理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可確診。不穩定骨盆骨折的早期診斷較困難,到病情穩定後才被注意,故應進行仔細的神經系統檢查,謹防漏診。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對神經損傷較輕者,予以神經營養藥物、理療、按摩等非手術治療,多可治癒。
2.手術治療
對神經損傷較重者,保守治療後神經功能恢復不理想者,可行腰骶叢神經探查術。對骶骨骨折,單純骨折復位不能解除卡壓者,可行骶骨椎板切除、神經根減壓術。對於探查明確的神經根斷裂者,可行神經根縫合或移植術,但手術效果較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