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戰役

羅馬尼亞戰役

羅馬尼亞戰役,發生在1944年的春季,戰場上的形勢對於法西斯納粹德國來說是十分險惡的,在東線剛剛結束了其冬季攻勢的蘇軍顯然正在準備更大規模的夏季攻勢,在國內戰場上,英美空軍展開了越來越猛烈的轟炸,在西線英美聯軍顯然必定會在本年的夏季發動在法國的登入。為了挽救危局,當前德國唯一的出路是盡力在東線維持一條連貫的可以防守的防線,然後在西線挫敗英美的入侵,再集中兵力與東線的蘇軍作戰。德國人有兩個必須要確保的方向,其一是通過白俄羅斯烏克蘭北部進入波蘭,然後通往德國本土,其二是通過烏克蘭南部進入羅馬尼亞,所以有了羅馬尼亞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羅馬尼亞戰役
  • 地點羅馬尼亞
  • 時間:1944年
  • 參戰方納粹德國羅馬尼亞王國(8月23日前);蘇聯,羅馬尼亞王國(8月23日後)
  • 結果:蘇聯獲勝
  • 參戰方兵力:蘇聯 250萬人
    德國 50萬人
  • 傷亡情況:蘇聯 57人
    德國 9.1萬人
戰役背景,軸心國,同盟國,雙方準備,軸心國,同盟國,戰役過程,戰役結果,分析,

戰役背景

軸心國

儘管羅馬尼亞軍在對蘇作戰中的表現令法西斯納粹德國失望,但無論如何羅馬尼亞長久以來還一直是德國盟國,更為重要的是它的石油資源是德國得以繼續進行戰爭的極為重要的戰爭物資(僅1943年,羅馬尼亞便向德國輸出240萬噸的石油和石油製品)。到了1943年,當戰局的發展正越來越朝著不利於軸心國的方向發展時,羅馬尼亞與德國之間發生了信任危機。到了1944年,這種不信任從政治糾紛擴展到軍事部署的問題上,而羅馬尼亞的實際統治者安東內斯庫元帥更是強調他的軍隊必須與德國軍隊有平等的指揮權,並不再允許德軍特遣隊插到羅軍的布防區內,當然除非這些德軍受羅馬尼亞指揮。希特勒當然知道羅馬尼亞的石油對於戰爭的重要性,而對於這位盟友的要求他也表現出了難得的寬容之舉,為此他甚至不同意舍爾納採取強力措施以便使羅馬尼亞軍也作好戰爭準備,以防德國的對外關係遭到更大的損害。
但不管怎樣,德羅關係的惡化已經是事實,實際上這在1943年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時就已經非常明顯了。1944年4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取得英美兩大國的同意後,發表了廣播講話。他向羅馬尼亞保證,蘇聯除了要求歸還比薩拉比亞以外,對羅馬尼亞決無領土要求,亦無意用任何方式干涉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不久之後,羅馬尼亞代表也於4月12日在開羅與美、英、蘇等國代表開始進行和平談判。這些訊息出現,自然堅定了羅馬尼亞國內反對派分子的信念,不管安東奈斯庫同意與否,羅馬尼亞都必須退出戰爭。1944年8月5日,正當德國人正為“7·20事件”與維斯瓦河的戰事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安東內斯庫元帥突然訪問了東普魯士的希特勒大本營。在這次匯報中,他提出了將軸心國軍的正面撤退到加拉茨福克沙尼喀爾巴阡山脈之線的建議。安東內斯庫的建議得到了古德里安約翰內斯·弗里斯納上將(弗里斯納原為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司令,7月底他與舍爾納上將對調,擔任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的一致認同,這一建議在當時是很重要的,因為德軍主力已經被調往北方去恢復波蘭的態勢,而德軍則只有繼續收縮防線才能更為集中的使用兵力。對此,希特勒作了一些保留之後,才勉強同意了,不過他卻堅持著認為必須等到他獲得了敵人確實想向這一方面進攻的證據之後,他才肯發出撤退的命令。但當後來蘇聯紅軍採取了高壓攻勢以至於德軍真的到了不撤不行的時候,一切為時已晚。

同盟國

1944年的春季,戰場上的形勢對於德國人來說是十分險惡的,在東線剛剛結束了其冬季攻勢的蘇聯紅軍顯然正在準備更大規模的夏季攻勢,在國內戰場上,英美空軍展開了越來越猛烈的轟炸,在西線英美聯軍顯然必定會在1944年的夏季發動在法國的登入。為了挽救危局,當前德國唯一的出路是盡力在東線維持一條連貫的可以防守的防線,然後在西線挫敗英美的入侵,再集中兵力與東線的蘇聯紅軍作戰。但要在東線維持一條防線談何容易。在東線,德國人有兩個必須要確保的方向,其一是通過白俄羅斯或烏克蘭北部進入波蘭,然後通往德國本土,其二是通過烏克蘭南部進入羅馬尼亞,前者關係著德國的本土的安危,後者關係著對於德國至關重要的羅馬尼亞大油田,一旦失去德國將會被剝奪主要的能源來源。對於德國人來說很不幸,他們缺乏足以同時保衛這兩個方向的兵力,於是在南方,德國人不得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靠它的盟友,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斯洛伐克人。而隨著德國在戰場上的失利,這些盟友的忠誠越來越值得懷疑了。
1944年初在東部戰場上,蘇聯紅軍的攻擊似乎放在烏克蘭的南部,從1943年12月24日起到1944年4月17日,蘇聯紅軍在烏克蘭南部發動了他們所稱的“烏克蘭右岸會戰”,這個會戰包括了一系列大規模的進攻戰役,我在“東線戰役”第一部所述的“齊克賽口袋之戰”也是其中之一,在這裡蘇聯紅軍前後投入了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和第1、2、3、4烏克蘭方面軍共250萬人上的兵力,即使在原來傳統上應該休戰的春季泥濘季節,蘇聯紅軍的攻勢也沒有停止,在這裡蘇聯紅軍有2個目的,首先他們想要解放南部蘇聯的領土並威脅羅馬尼亞的油田,其次由於蘇聯最高統帥部並不指望德軍會相信蘇聯紅軍的夏季攻勢會在大量集結在蘇聯中部的德軍威脅其側翼的情況下攻擊位於南部的羅馬尼亞,但至少俄國人想要通過在南部的攻勢使得德國人相信蘇聯的夏季攻勢將指向烏克蘭北部而不是通過白俄羅斯,這個目的達到了。

雙方準備

軸心國

羅馬尼亞的地勢趨向是沿著眾多的河川沼澤自西北走向東南,而德軍的補給線、交通線以及撤退路線幾乎直指正西,與前線平行並橫貫河川、沼澤以及森林覆蓋的山嶺。這對於德軍來說是個優勢,因為相較於平坦的俄羅斯平原羅馬尼亞的地形更有利於阻瀉蘇聯紅軍機械化部隊的突擊,但德軍卻也要面對另一個困難就是此時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戰線已經寬達四百英里,相比之下德軍可用以防守她的部隊數量實在不是一個讓人樂觀的因素。
負責保衛羅馬尼亞的德軍部隊是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在羅馬尼亞的駐地補給、維修和財政出現了無數的難題,而這些難題又引起了支付平衡問題和羅馬尼亞經濟的緊張。在舍爾納將軍任職之時,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既不對布加勒斯特負責,也不對德軍最高統帥部負責,而是直接或通過陸軍總部的古德里安向元首負責。這之後弗里斯納上將自然的繼承了這一傳統,應該說弗里斯納是一個優秀的軍人,至少他在之前戰爭中的表現完全無愧於他的軍銜。但是在面臨危險處境時所必要的毅力和經驗,他還是遠不及舍爾納上將的,而對於現有的的集團軍群面臨艱難處境,弗里斯納本人顯得憂心忡忡,他甚至擔心以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狀態將很難完成保衛羅馬尼亞的任務。
這一切並非杞人憂天,由於長久以來的戰事消耗,整個集團軍群的建制已經出現了許多危機,當弗里斯納於7月25日接任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時,他發現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戰備狀態遠非令人滿意。集團軍群新任參謀長馮·格羅爾曼居然一直到7月31日才到任。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了新任第6集團軍司令弗雷特爾·皮科和他的參謀長身上,他們也是到7月末甚至8月中旬才到任,而這一切距離蘇聯紅軍入侵羅馬尼亞的時間已經只有幾個星期甚至只有幾天。部隊基層的問題同樣不佳,儘管經過舍爾納上將的努力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師一級的官兵人數已經非常令人滿意,一些主力師的配置已經滿員或接近滿員。情況似乎一直在改善,許多步兵團在7月份已擁有2000多名官兵而在1943年的5月這些團的編制甚至還不滿300名。但兵員大量補充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難題,就是有經驗的老兵的比例在逐漸下降而基層連隊中的許多人都是新來乍到而又缺乏實戰經驗的。與1943年相比德軍1944年的編制似乎正在停滯不前,步兵師的機械化程度依舊很低,馱馬與機動汽車的比例高達15:1,部隊普遍缺乏重型火炮和彈藥,一些過時了的武器紛紛出現德軍的隊伍中。
揚·安東內斯庫揚·安東內斯庫
此時的整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共由兩個德軍集團軍和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組成。在此之前這個集團軍群的幾個主力裝甲師已經被調往出現危機的中央集團軍群,而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只有一個裝甲師、一個裝甲護衛師和一個羅馬尼亞裝甲師被獲準留下,這些裝甲部隊大約共擁有約120輛坦克和280門強擊火炮,後來我們就將看到由於德軍裝甲力量的不足使得他們在蘇聯紅軍進行突擊時無法及時有效的堵塞突破口進而造成整條防線被撕裂。同時德軍的空軍力量也是異常不足,到了1944年8月19日也就是戰役開始的前一日,負責空中支援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德斯洛赫第4航空隊可供作戰的飛機居然還不足300架,其中只有約50架較為優秀的ME-109式是戰鬥機(與此同時蘇聯方面的戰機數量卻要超過2000架),這種情況也就造成了戰役開始後德軍一開始就喪失了制空權。軸心國軍隊在羅馬尼亞前線被分成兩個集群,其中位於東比薩拉比亞的杜米特雷斯庫集群由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司令杜米特雷斯庫指揮,這一集群由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和弗雷特爾·皮科的德軍第6集團軍組成,據守德涅斯特河下游一線。其中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共擁有一個德國軍和三個德國師,集團軍位於所屬集團軍群的右翼,德軍第6集團軍則在左翼,目的是負責掩護比薩拉比亞首府基什尼奧夫地區,她共擁有十四個師其中十三個是德國師。而在西部的布科維納摩爾達維亞一線則由韋勒集群固守,這一集群由韋勒的德軍第8集團軍和拉科維特扎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組成,其中有六個德國師。這裡韋勒指揮的德軍第8集團軍的任務是負責扼守東喀爾巴阡山的低坡,位於第6集團軍西部的雅西地區則是由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防守。直到此時,弗里斯納上將手中的總兵力相當於23個德國師和23個羅馬尼亞師,人數超過80萬,其中36萬是德國兵,而部署在一線的軸心國部隊只有約50萬人。
羅馬尼亞軍實際上並不那么樂意於與德國人合作,德國人也對羅馬尼亞人面對這場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所抱的麻木不仁和漠不關心的態度表現的更不耐煩。但無論是前任的舍爾納還是之後的弗里斯納都清楚的知道如果沒有羅馬尼亞人的合作德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守得住整個羅馬尼亞尤其是關乎戰爭進程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實際上羅馬尼亞軍也並非後來人們所說的那般無用,羅馬尼亞人從不缺乏的膽量,但是他們的裝備太差,軍官也沒有受過很好的訓練,自然不能勝任所擔負的責任。於是在戰役開始之前德國人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提升羅馬尼亞軍的戰鬥力,但結果卻收效甚微,而之後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中這最軟的一環居然造就了德國人的一場噩夢。
德軍的最後一個煩惱來自於他們的補給,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補給線需要通過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兩國,但這兩國的鐵路系統運輸能力都實在有限,再加上管理不善,運輸能力就更低了。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兩國相互敵視,雙方在邊境轉換鐵路車輛時都故意刁難。運輸條件的惡劣經常造成整列滿載物資的德國列車消失得無影無蹤,為此德國空軍還要在好幾百英里長的鐵路線上執行空中偵察以尋找莫名失蹤的物資。通常情況下德國發出的貨物要經過兩至三周才能到達前線,最終德軍部隊居然發現在匈牙利和比薩拉比亞之間從公路上徒步通過一個又一個補給站反而更快些。前有敵軍的步步進逼,後有盟友間的相互拆台,各種各樣的煩惱搞得集團軍群的參謀們心神不寧。
1944年夏季之時德軍最高統帥部曾錯誤的認為蘇聯紅軍將在巴爾幹而不會在白俄羅斯實施大規模的進攻戰役。結果造成了布施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面臨極大的被動並幾乎全軍覆沒,而在這之後他們又一相情願的認為蘇聯紅軍力量已經耗竭,短期內不可能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了。結果當後來蘇聯紅軍又對羅馬尼亞發動一場新的大規模進攻戰役之時,當然完全沒有被預料到。這樣一來,擔任防守巴爾幹半島任務的德軍部隊又一次陷入了驚慌失措的境地。

同盟國

對於1944年的蘇聯紅軍來說,此時的他們已經無須擔心生存的威脅,1944年6月蘇聯紅軍憑藉機械化部隊實施的大規模突擊殲滅了德國最精銳的中央集團軍群並重創了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此時的蘇聯紅軍不僅擁有幾乎無限的兵員、遠好於德軍的補給,此外還由於蘇聯紅軍在戰術指揮、組織能力和武器裝備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已經使得他們的大縱深戰術的威力逐步的體現出來。實際上,自1943年開始,蘇聯紅軍的戰場機動性的已經開始逐漸趕超德軍,但人們往往看不到的是這其實是得益於美國所提供的大量機動運輸工具,這才是蘇聯紅軍可以作迅速推進的重要物質基礎。而也正是這些裝備使得蘇聯紅軍具備了殲滅德軍重兵團所需的戰略機動能力和戰術機動能力。
相對於從中路進擊德國本土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而言,烏克蘭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的力量要顯得弱上許多,這不僅體現在武器質量和運載工具的差距上。我們僅僅從蘇聯最高統帥部為這兩個方面軍提供的補充兵力就可以看出,1944年8月蘇方兩個方面軍的總兵力高達130萬(後來參與進攻的部隊人數與約為90萬人),但這其中卻有三分之一以上是1944年6月份以前3個月內從城鎮和鄉間招募來的烏克蘭新兵,這些人中的許多人平均接受訓練的時間都不超過2個月。而在此之前為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提供的補充軍則大多是受訓時間超過3個月的士兵。總之與前面介紹到的德軍一樣,士兵經驗不足對於蘇聯紅軍來講同樣是個棘手的問題。
在蘇聯紅軍進攻羅馬尼亞的部隊中,托爾布欣的第3烏克蘭方面軍位於左翼,將沿德涅斯特河下游賓傑里和提臘斯波耳以南的橋頭堡向塞萊梅特和胡希實施進攻。馬利諾夫斯基的第2烏克蘭方面軍位於右翼,他們的任務則是按計畫突入雅西西北方向地區,然後沿普魯特河西岸直搗伐斯盧伊-胡希地區以便與托爾布欣的第3烏克蘭方面軍會合。此後,第3烏克蘭方面軍將向南挺進,越過多瑙河進入多布羅加,其間,掩護其右翼的第2烏克蘭方面軍則向西南的普洛耶什蒂和布加勒斯特以及西部的喀爾巴阡山和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的山埡口進軍。這其中第3烏克蘭方面軍有1個機械化軍和4個步兵集團軍(包括:第46集團軍、第37集團軍、第57集團軍以及第5突擊集團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有克拉夫欽科的第6坦克集團軍和6個步兵集團軍(包括:第4近衛集團軍、第52集團軍、第27集團軍、第7近衛集團軍、第40集團軍以及3個獨立的軍)。至此參與進攻蘇聯紅軍的總兵力是90個步兵師、6個坦克和機械化軍、1800輛(門)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0架飛機。蘇聯紅軍與德軍相比,在人員上大致擁有1.8倍的優勢,坦克以及自行火炮擁有約5倍的優勢,戰機更是有近7倍的優勢。可以說一開始這場戰役勝利的天平就已經在向蘇聯紅軍一方傾斜了大半。

戰役過程

1944年8月19日,蘇聯紅軍開始沿整個戰線以連和營為單位作了無數次試探性進攻。這之後弗里斯納上將召集到了一些高級將領進行形勢評估,情況看來已經十分明顯了,蘇聯紅軍的進攻很可能會在8月20日開始。為此他們特別對一項代號為“熊”的有組織的撤退計畫進行了審查,但這一計畫最終卻未能傳達給部隊基層,這本來並無可厚非,因為部隊官兵們如果不知道有撤退的計畫,那么作戰時思想會比較穩定,但是如果當時弗里斯納和他的高級將領們知道後來戰局的發展,他們一定會追悔莫及的。
1944年8月20日凌晨5點,在經過了一番短促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蘇聯烏克蘭第2和第3方面軍幾乎同時發起了進攻。其中第3烏克蘭方面軍的第5突擊集團軍企圖將第6集團軍的第52軍牽制在基希涅夫以南,另外蘇聯紅軍第57集團軍和第37集團軍則突入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防線,並直接威脅到了第6集團軍右翼部隊波斯特爾的第39軍。這時德國第6集團軍司令弗雷特爾·皮科才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原來負責正面防禦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第29軍中的兩個羅馬尼亞師已經被秘密撤走了。沒有辦法,他只好急令第13裝甲師和第304步兵師前往迎擊已經在德軍防線上造成突破的蘇聯第37集團軍,這兩個師本來是整個集團軍的戰役預備隊,但糟糕的開局已經不得不讓弗雷特爾.皮科去冒這個險了。與第3烏克蘭方面軍一樣,蘇聯第2烏克蘭方面軍也開始了行動。依靠裝甲部隊強大的推進力第2烏克蘭方面軍迅速突破了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在雅西西北的防禦體系。此時,德國人一直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一時之間有好幾個羅馬尼亞師退出了戰場,留下德軍單獨作戰。形勢對於德軍第8集團軍來講一下子變得極為嚴峻,韋勒將軍隨即命令第10裝甲擲彈兵師和第258步兵師由東向西攻擊蘇聯紅軍突破口,這個命令十分正確,但這個反突擊卻未能打破蘇聯紅軍第52集團軍的推進。這就是戰爭後期德軍裝甲力量下降所造成的惡果,因為德軍可用於反擊的裝甲力量實在太有限,所以即便是他們能夠抓住戰機並迅速作出正確舉措,也很難完成對蘇聯紅軍進擊部隊的突破。
隨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蘇聯紅軍第6坦克集團軍也投入了戰鬥,他們的目標將是攻下雅西並抵達開闊地,與此同時德軍第76步兵師完成不可思議的戰場機動,他們竟然在蘇聯紅軍第6坦克集團軍到來之前進入到了阻擊陣地,要知道在敵軍快速逼近的情況下從一個地區到達另一個地區所要完成的部隊機動將是多么的困難。戰鬥進行的異常慘烈,德國第76步兵師的將士們在缺乏重型武器的情況下居然迫使擁有強大機械化兵器的蘇聯紅軍第6坦克集團軍的進軍推遲近一天之久。德軍第8集團軍兵力處處緊張,以至於無法抽出援兵救援德國第76步兵師以及和他們並肩作戰的羅馬尼亞第101山地步兵旅。進入到21日,德軍北線戰局開始加速惡化,由於蘇聯紅軍第18坦克軍的行動,德軍第10裝甲擲彈兵師和第79、第258步兵師對蘇聯紅軍的衝擊失敗,特羅費緬科的第27集團軍和科羅捷耶夫的第52集團軍一下子向前推進了十二英里。緊接著阻擊蘇聯紅軍第6坦克集團軍的德羅聯軍開始後撤,克拉夫欽科的第6坦克集團軍於第二天拿下了雅西城。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命運同樣不佳,後備部隊的缺乏已經使他們快要守不住防線了。蘇聯紅軍第57集團軍和第37集團軍取得的進展都不大,德軍第15、306、304步兵師以及第13裝甲師一直堅守著陣地,但這些陣地隨時有被突破的危險,其中第15和第306兩個步兵師的情況最為糟糕,事實上到了20日晚些時候他們的陣地已經失手了。到了21日傍晚,情況進一步惡化,蘇聯紅軍第3烏克蘭方面軍切斷了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聯繫。
1942年6月1日,在德軍發動最後的總攻前,德第11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上將搭乘一艘義大利魚雷艇去觀察蘇聯紅軍的海岸工事,同一天Avdeyer大尉和他的僚機飛行員Danilko上尉奉命前往德軍防線後方進行空中偵察攝影,由於預感到德軍的攻勢已經迫在眉睫,他們此行十分重要,因此他們被嚴令禁止主動作戰。在完成偵察任務返回途中,Avdeyer忽然發現海面上有一條孤零零的魚雷艇,實在按捺不止攻擊的欲望,他向他的僚機示意:進行一次掠襲。在海面上,正當曼施坦因在觀察地形時,忽然在魚雷艇上任何人能做出反應前,2架Yak-1從太陽方向急速俯衝下來,機槍子彈旋風般掃過甲板,站住曼施坦因左右兩側的人全部被打死,但站在中間的曼斯坦因本人毫髮未傷。Avdeyer直到戰後很久才知道那艘魚雷艇上載有曼斯坦因將軍。
到了第二天,蘇聯紅軍第3烏克蘭方面軍的左翼部隊什列明指揮的第46集團軍已經包圍了杜米特雷斯庫的羅馬尼亞軍隊並把他們牽制在海邊。戰場的制空權一開始就掌握在了蘇聯紅軍手中,由於德羅聯軍缺乏戰鬥機和足夠的防空武器,蘇聯空軍的轟炸機幾乎可以肆無忌憚的投彈轟炸,一時之間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人員損失急劇增加,戰場上人人自危,以至於戰後一些參加過此役的倖存德國老兵提到那段往事就顯得不堪回首。在21日這一天安東內斯庫元帥會見了弗里斯納上將,此時安東奈斯庫已經不得不承認眾多羅馬尼亞軍隊正在不戰而逃的事實,但此時這位羅馬尼亞領導人仍顯得很鎮定,同時他也成功的使焦慮的弗里斯納重新相信他對於現有羅馬尼亞局勢依舊有著強大的控制力。前線的糟糕的戰報一個接一個傳來:1944年8月21日,許多後方的德軍的聯絡參謀和特遣隊不是被羅軍解除武裝就是逮捕,德軍的電話線被切斷;羅軍拒不服從任何命令,除非是來自布加勒斯特的命令,這意味著德國人的命令被羅軍以各種不同的藉口抵制掉了。此時德軍一點都沒有覺察到敵軍已經深入他們後方許多英里。羅馬尼亞軍隊加速了潰敗之勢,更是有一部分羅軍開始掉轉槍頭對付他們昔日的盟友。
羅馬尼亞戰役

戰役結果

當羅馬尼亞北部的戰火逐漸停息下來的時候,羅馬尼亞內地的戰鬥也接近了尾聲,自25日羅馬尼亞向德國宣戰以來,羅馬尼亞軍隊奉命解除境內的德國部隊的武裝,有一些德國人未經戰鬥就向羅馬尼亞人投降了,有一些德國軍隊則進行了堅決地抵抗,一直等到蘇聯軍隊趕到,他們才停止抵抗,顯然他們寧可向蘇聯紅軍投降,因為對他們來說,俄國人是敵人而羅馬尼亞是“卑鄙的、背後捅刀子的小人”。也許唯一的例外是駐守在普羅耶什蒂大油田的德國駐軍,這支守軍主力是一個88毫米高射炮團和一些輕型高炮部隊和警衛部隊,他們不但拒絕放下武器,反而奪取了足夠多的卡車載運他們的大炮,就這樣他們全副武裝地上了路。一路上許多駐羅馬尼亞各地的零星德國守軍、羅馬尼亞軍隊中的德國顧問、德國裔的羅馬尼亞人和一些親德國的羅馬尼亞人跑來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最後他們共有2--3萬軍人和平民通過喀爾巴阡山脈南端進入了匈牙利。雖然應該極力讚揚這些人的勇敢,但大家十分懷疑他們和羅馬尼亞人訂有某種協定,即如果德國人不破壞油田,羅馬尼亞人就放他們安全離去。
蘇聯紅軍對克里米亞的攻勢於1944年4月8日發動,參加攻勢的蘇聯紅軍部隊是托爾布欣將軍的第4烏克蘭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共40餘萬人,防守的德軍是由德國和羅馬尼亞部隊混合編成的第17集團軍共15萬人,到4月16日,德國守軍逐漸退回了賽瓦斯托波爾,雖然希特勒寄希望於德軍能長時間的據守這個要塞化的城市,但德軍卻沒能堅持太久,5月6日蘇聯紅軍發起了總攻,經過慘烈的戰鬥到5月12日,賽瓦斯托波爾落入了蘇聯紅軍手中。在整個克里米亞戰役中,蘇聯紅軍共損失了84,819人,其中陣亡和失蹤17,754人,受傷67,065人,損傷坦克和自行火炮171輛,飛機179架。15萬德國和羅馬尼亞守軍中,只有不到3萬人通過海路撤退到羅馬尼亞。事實證明希特勒的擔心是很有理由的,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場戰役對於羅馬尼亞人的影響。
不管事實真相如何,Friessner將軍張開雙手歡迎他們的到來,他需要每一個人都來堵塞他的防線上的缺口。戰役結束後,當Friessner將軍在統計他的損失時,他一定感到不寒而慄,在Friessner將軍於9月初向希特勒提交的有關德國南方集團軍群(Mars注,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於9月1日起改稱南方集團軍群)損失報告中稱,集團軍群的兵力從戰役開始前的50萬人下降到只有20萬人,參加這次戰役的德軍主力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8集團軍右翼部隊共27萬人中,只有第6集團軍司令Fretter-Pico將軍率領的第15裝甲師、第10裝甲擲彈兵師、第153步兵師和集團軍直屬部隊的殘餘兵力約1萬人能夠回到德軍防線(Mars注,這位Fretter-Pico將軍仗打得不怎么樣,可跑得挺快!)。根據蘇方公布的戰果,在這場戰役中,德軍陣亡15萬人,另有10萬人以上被俘,雙方的數字幾乎完全相符,也就是說,在這場戰役中,平均每天陣亡的德軍高達1萬人!至於羅馬尼亞軍隊的損失數字,據戰後羅馬尼亞政府公布的數字是8305人陣亡,24989人受傷和153883人失蹤(大部分是被俘)。在武器裝備上德國共損失了坦克和突擊炮830門(這個數字包括德軍投入戰場,支援羅馬尼亞軍隊以及在後方修理工廠和輸送中心來不及後撤的坦克和突擊炮數量),飛機330架,大炮3500門和各種車輛3500輛。作為這場戰役的勝利者,蘇聯紅軍付出的代價是人員損失67130人,其中陣亡和失蹤13179人,受傷53933人,損失坦克75輛,大炮108門和飛機111架,蘇聯紅軍以如此小的代價,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在整個蘇德戰爭中,僅此一次而已。

分析

第一個問題是:首先,德國是否能避免這場慘敗?大家一定記得就在戰役開始前,德軍曾考慮過將防線後撤以縮短戰線,但由於希特勒覺得在羅馬尼亞德軍有足夠兵力守住原來的防線,而且由於顧慮不經戰鬥就將蘇聯紅軍放入羅馬尼亞會使得羅馬尼亞失去繼續戰鬥的意志,因而沒有批准這個計畫,7月底德國陸軍總部將5個裝甲師和6個步兵師調離了羅馬尼亞,這使得當地的德軍實力大為下降,這肯定是德軍失敗的一個原因,那么是不是如果那些兵力不被調離羅馬尼亞,德軍就可以避免這場失敗?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用另一個問題來反問:為什麼德國陸軍總部要調走這些兵力?這些兵力調去了哪裡?由於蘇聯於1944年6月在白俄羅斯和北烏克蘭發動的大規模攻勢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44年8月,蘇聯紅軍已經兵臨波蘭首都華沙城下,通向德國心臟地區的門戶有被蘇聯紅軍衝破的威脅,為此德軍不得不通過削弱其他防線,集中一切可抽調的兵力于波蘭的辦法來穩定那裡的防線。所以駐羅馬尼亞的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兵力被抽調是根本無法避免的事。對於德軍來說十分不詳的是,到1944年蘇聯紅軍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上發動大規模的攻勢,為了擋住蘇聯紅軍的主攻,德軍不得不削弱其他防線上的兵力以堵塞突破口,當蘇聯發現德軍其他防線已經被削弱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就會發動他們的第二號攻勢,雖然參加這個攻勢的蘇聯紅軍的實力無法和擔任主攻的蘇聯紅軍部隊相比,但由於當前的德軍實力更弱,所以還是有很大成功希望,還將看到到1945年,蘇聯紅軍將會有能力在3個方向上發動大規模進攻。1944年8月在羅馬尼亞的德軍無法避免戰敗,他們的命運可以說在1944年6月22日,蘇聯紅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時已經決定了。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德軍失敗得這么慘?他們在2個星期里損失了30萬人,其中陣亡人數高達15萬人,是蘇聯紅軍陣亡和失蹤人數13197人的10倍以上!在4年的蘇德戰爭中,無論是在此以前還是在此以後,蘇聯紅軍都從來沒有取得如此有利的陣亡比率,即使在以後會寫的《維斯圖拉戰役》中,無論是蘇聯紅軍軍隊的素質、裝甲兵力的規模都遠強於處於次要戰線上的第2和第3烏克蘭方面軍,而且蘇聯紅軍在兵力上的優勢更大(大約220萬蘇聯紅軍對56萬德軍),在這種優勢的情況下,雖然蘇聯紅軍取得了完勝,並使近20萬的德軍戰死在戰場上,但蘇聯紅軍陣亡和失蹤人數也達到43476人,雙方陣亡比率大約1:5,仍然低於羅馬尼亞戰役。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德軍準備不夠充份嗎?顯然不是,從1944年4月到8月,德國人有整整4個月的時間來完善他們的防線,而德國人並沒有浪費這段時間,當蘇聯紅軍發起進攻時,德軍在東北的防線依託Dniester河,北部防線則有山地掩護,都相當堅固。那么是德國守軍狀態不佳嗎?也不是,在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德國部隊中,老兵比率很高,有許多老兵曾在曼斯坦因麾下久經沙場,作戰經驗十分豐富,而在蘇聯紅軍方面,在戰役開始前不久,265000新兵被補充進蘇聯紅軍,這兩天我翻了一下資料,結果發現這個數字僅僅是補充進第2烏克蘭方面軍的新兵數字,另外補充進第3烏克蘭方面軍的新兵為8萬人,也就是說蘇聯紅軍參加進攻的88萬部隊中有近35萬人(40%)的兵力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他們別說無法和德軍相比,即使羅馬尼亞人也比他們強。那么是不是蘇聯紅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占了絕對的優勢?也不大可能,參加這場戰役的德國和羅馬尼亞人共有50萬人,蘇聯紅軍在兵力上占的優勢並不大,當然蘇聯紅軍在武器裝備上占的優勢很大,炮兵10:1,坦克和自行火炮5:1,飛機一開始是15:1,後來是4:1到5:1,德軍是防守的一方,一條完善的防線是可以多少抵消進攻者在人數和武器上占的優勢的,而且即使蘇聯紅軍憑藉其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最後打敗德軍,但這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德軍輸得這么“難看”。
羅馬尼亞戰役
那么是不是由於德軍在戰鬥中喪失了勇氣?這肯定不對,可以看到德軍打得多么頑強,尤其在戰役最後的那段時間裡,德國人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和堅韌足以讓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引以為豪。最後大家也無法把這場戰役的失敗歸咎於希特勒“不準後退一步”的命令,因為僅僅在蘇聯紅軍發動進攻後不到3天,德軍就接到了全線後撤的命令。那么德軍如此慘敗的原因是什麼呢?Friessner將軍在戰後曾把情報的失敗作為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回憶在戰役前不久,他接到的情報是這樣評價當前蘇聯紅軍可能採取的行動:“面對著南烏克蘭方面軍群的蘇聯紅軍在近期內發動大規模攻勢的可能行不大,但由於對羅馬尼亞發動攻勢在蘇聯總體計畫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蘇聯紅軍發動小規模局部攻勢的可能性還是不能排除的”。大家且不說這份情報可靠性如何,作為指揮一個戰略方向的高級將領,他肩頭上擔負著國家的危亡和部下數以十萬記士兵生命的責任,他必須採取一切措施以對付敵軍可能發動的進攻,哪怕他手下的情報軍官跪下來賭咒發誓,敵人不會進攻,他沒有權力有任何懈怠,這是作為一個統帥的命運,沒有比一個統帥企圖把責任推卸到手下情報軍官身上更墮落的事了!對蘇聯紅軍攻勢規模之大缺乏心理準備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當時蘇聯紅軍在波蘭已經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Friessner將軍(公正一點地說還包括古德里安和希特勒)都不相信蘇聯紅軍有能力同時在另一個地點發起大規模的進攻,這才是德軍對蘇聯紅軍的攻勢感到突然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