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史學:說南宋

百科史學:說南宋

《說南宋》一書曾於1965年由台灣平原出版社出版,因涉及以『南宋偏安』影射台灣政權,惹得蔣介石拍案大怒,親自下令查封。全部印成品被查禁銷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書發行人郭衣洞,即後來大名鼎鼎的史論家柏楊,因《說南宋》一案,在綠島新店軍人監獄被『管訓』10年。 此稿為作者後人發現的孤本,在國民黨《中央工作日記》之機密檔案中尋獲。此書的重新出版,將向讀者呈現一個蔣介石當年在文化界實行獨裁統治的真實案例。

基本介紹

  • 書名:百科史學:說南宋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頁數:22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作者:劉鄂公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09395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為蔣介石親自檢舉、查封的書。本書於一九六五年發行,一九六五年查封,二○一四年新版
史論家柏楊(原名郭衣洞)因此入獄。《說南宋》一書曾於1965年由台灣平原出版社出版,因涉及以『南宋偏安』影射台灣政權,惹得蔣介石拍案大怒,親自下令查封。全部印成品被查禁銷毀。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史論家柏楊(原名郭衣洞)是這本書的出版商,並為發行人,加上他又因《西窗隨筆》、《大力水手》等文章及漫畫,由警備總部送到景美軍人監獄及綠島,服刑近十年
“南宋偏安”影射蔣介石 “南宋偏安”此段歷史,在國府台灣戒嚴時代,是令當道非常敏感的話題,因為此四字和“反攻無望”,幾乎劃等號,尤其蔣介石對這段歷史更是深惡痛絕,幾乎欲用文字獄而制止傳播。其實兩者本質上是兩回事,南宋在當年,是可以北定中原,而趙構卻不願執行,對待金和元主張和平,偏安荊南,以至亡國。而台灣國府,因國力懸殊,美國干預,無法自行做主,而不得不偏安。蔣介石的嚴厲制止此段歷史,正是心虛的表現,這本被他親自查封的書,正戳痛了他心中的秘密。
此稿為作者後人發現的孤本。在國民黨《中央工作日記》之機密檔案中尋獲。此書的重新出版,將向讀者呈現一個蔣介石當年在文化界實行獨裁統治的真實案例。此書參考有關南宋史乘、野史筆記等數十種文獻,以發揚忠義精神、激濁揚清為目的,言此意彼,集錦而成。

作者簡介

劉鄂公 著 劉永寧 整理
此書參考有關南宋史乘、野史筆記等數十種文獻,以發揚忠義精神、激濁揚清為目的,言此意彼,集錦而成。作者劉鄂公,本名劉家麟,湖北武昌縣人,受知民社黨創黨人張君勵,早年加入民社黨,1951年到台灣,曾以『一葉』、『鄂公』筆名在《自由談》、《華報》撰文,筆耕不輟,作品甚豐。劉鄂公1973年聖誕夜逝世,享年73歲。他作為作者從此未見過此書。
整理,本書整理系台灣著名記者劉永寧。20世紀70~90年代為台灣《中國時報》記者,現居美國北加州。1970年9月2日,海內外保釣風雲突起,《中國時報》派出4位勇敢記者赴釣魚台登島的創舉,劉永寧即是四人之一。當時在國際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

圖書目錄

南宋皇帝系統略圖
南宋皇帝播遷與行在簡略圖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北宋積弱的由來與金人入侵
第三章 君臣流亡狼狽像
第四章 皇帝下詔罪己
第五章 泥馬渡康王神話
第六章 南渡初期西北諸將
第七章 李綱、宗澤是好輔宰
第八章 梁紅玉擊鼓退金兵
第九章 朱仙鎮空前大捷
第十章 八字軍揚威西陲
第十一章 痛哉,中興機會溜走了
第十二章 隨龍隨鳳,杭州頓成不夜城
第十三章 金照料使大敲竹槓
第十四章 秦檜時代開始
第十五章 岳飛洞庭湖斬楊么
第十六章 張邦昌僭位
第十七章 又一個傀儡劉豫
第十八章 兒皇帝的南侵和間諜
第十九章 偽齊南侵烽火二千里
第二十章 岳飛收復襄鄧六郡
第二十一章 金齊聯軍南侵敗績
第二十二章 張浚、趙鼎分任左右相
第二十三章 曇花一現的中興氣氛
第二十四章 伍子胥祠有人題詩:牛角山河日益尖
第二十五章 偽齊皇帝劉豫最後掙扎
第二十六章 宋金開始和議
第二十七章 秦檜登場
第二十八章 如此秘密外交
第二十九章 權奸誤國無所不用其極
第三十章 天下妙論:謀和必先班師
第三十一章 金人敗盟
第三十二章 十二道金牌令岳飛退兵
第三十三章 罷諸將兵權,撤淮南守備
第三十四章 君庸臣奸,荼毒國家十八年
第三十五章 設班荊館招待虜使
第三十六章 千古含冤,岳飛下大理獄
第三十七章 “莫須有”、“必須有”成定讞
第三十八章 風波亭岳飛父子被害
第三十九章 天日昭昭,千秋同悲
第四十章 武穆冤獄昭雪,復官贈謚
第四十一章 韓世忠神勇與氣度
第四十二章 和議後臨安一派歌舞昇平
第四十三章 宮中太平戲,宴安鴆毒
第四十四章 臨安市上貴公子群
第四十五章 忠義志士出沒敵前敵後
第四十六章 李寶、魏勝紛起抗金
第四十七章 韓侂胄招來最後一次和議
第四十八章 賈似道以國事為兒戲
第四十九章 蒙古聯宋攻金
第五十章 金亡,宋危!
第五十一章 蒙主忽必烈大舉南下
第五十二章 元伯顏觀潮錢塘江
第五十三章 臨安陷落時凌亂情形
第五十四章 二王逃難,各地豪傑勤王
第五十五章 文天祥被俘解燕,慷慨成仁
第五十六章 梁山泊忠義長存
第五十七章 楊老令公有後
第五十八章 學術文化及詩詞
第五十九章 柴窯、哥窯與三大發明
第六十章 帝幼臣孤——南宋亡

文摘

第九章 朱仙鎮空前大捷
岳飛於此時,率所部離充復戍中原之漯河一帶,時金人懼岳飛甚。秋後,所謂胡馬正肥,金將兀朮統率數十萬大軍想一鼓破飛軍,乃遇於汴京西朱仙鎮,血戰四晝夜。岳飛大敗金軍,斬殺無算,俘獲士卒器械戈矛,排列田邊達數里之長。敵酋婁宿、粘沒喝、兀朮召開“高階層會議”,謂江南有韓世宗,西北有吳玠,汴西又遇到岳家軍,不能使我統一華夏,天不佑我也。歷史上稱為岳飛朱仙鎮大捷,即指此役。許多稗官小說均載金人有歌謠云:“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後飛以兵援不繼,後方聯絡中斷,乃以金兵渡江南侵臨安,遂統所部保護陪都,欲由張渚直趨臨安。張渚,在宜興、寧國、湖州之間,通臨安孔道,在北宋當兵要之沖。飛與金兵遭遇於張渚東北六十里,卻走金兵。這時高宗正倉皇去國,避兵海上,臨安局面,基礎尚未穩固也。
岳珂為岳飛之孫,岳霖之子,著有《金陀粹編》二十卷,又續編三十卷,述岳忠武事甚詳。珂自序云:“先王勛在王家,名在國史。”《雲麓漫鈔》:宜興張渚鎮,去城七十里,張氏圃臨水,號桃溪,春日桃花最盛,岳侯曾館其家,題名廳事云:“中原板蕩,金人長驅,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余憤發河朔,起自相台,束髮從軍,大小二百餘戰,雖不及遠涉邊疆,亦足決國事於萬一,今又提一壘孤軍,薄建康之城,一舉而復。且收兵養卒,以待後命,如或朝廷見念,賜予器甲,使之完備,頒降功賞,使人蒙恩,即當深入邊庭,迎二聖(指徽欽二宗)復還京師,取故土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河朔岳飛書。”忠武后來被陷害後,張氏洗去其字,每於天氣陰雨時,隱隱猶現。按:忠武侯所譜《滿江紅》復國詞及“還我河山”題字,忠義憤發,筆力邁勁,後人多錄其詞並摹其字真跡,昭示牆壁,偶而佇立仰觀,不禁使人崇敬先聖,同仇敵愾。
岳忠武起自河朔,初由衛鄉子弟、山澤豪俊組成軍旅,原非朝廷制兵,最先隸王彥部為裨將,後屬宗澤為秉義郎,末秩也,以越職上書獲罪,往投河北張所。讀他的題詞,滿腔忠義憤激,溢於字裡行間,可見當時忠武處境,固極困難,在朝廷亦無援引之人。當時大將吳玠、吳磷、韓世忠、王彥、張浚、劉鑄諸人,或門第世澤,或資深歷富,皆遠出忠武以上。忠武與金兵鏖戰之處,名百合場,至今猶在。余故師嘗云:數數憑弔,而私度其形勢,背山據水,控扼長堤,以避威脅,踞高臨下,若虎負蝸,一切皆有法則,誠不愧為一代名將。土人傳說忠武嘗單騎遇金將於此,兩馬相交,苦戰百合,皆無援救。忠武奮其神勇,裂眥怒發,卒戮金將,梟其首級,懸於馬項,馳入壁中。金人既失其將,遂不得不退。此為金人攻略建康後之南下大軍的右翼,原欲以此翼掃蕩浙西諸府,摧毀臨安重兵。兀朮方引本軍,出海道追逐高宗車駕,因高宗聽信呂頤浩航海逃避之計,’出海避敵,金兵挺至四明(今寧波)海上,終以右翼被忠武遏阻,遂不得不同時北撤。此為南宋復興初兵事重大關鍵所在,設非忠武苦戰,則金人右翼之師,可以得志。後此臨安一百四十餘年之偏安局面,正復不可保,所謂中興難,而偏安益難,真可謂針對艱難之局面有感而言,讀者不可忽之。
忠武雄姿俊偉,美須髯,與金兵交鋒,大小二百餘戰,從未遭過挫敗。蓋飛初起時,所統為鄉里子弟之避冠于山澤中者,輕裝機動,擾亂金兵之旗鼓以困之,頗使金兵陷於求戰不得之被動地位,此實為當時忠武最有利之戰術,使金人聞忠武之名而震懾,此為忠武先聲奪人矣。徽欽二帝陷北國,初未知將帥中有忠武其人者,而忠武之名為二帝所知者,實傳聞於金人。南人之陷北國者尤樂道之,且描述忠武之如何英武,如何神算。狀忠武為“大小眼將軍”,蓋忠武兩眼不相同,一巨一細,與現在祠廟所供及私家繡存者不同,當時術家謂忠武像在相法言,不能免難,且不能度過四十歲。《七修稿》:韋太后北歸至臨安,高宗出迎,群臣文武軍吏,太后亦有多曾耳熟者,忽憶忠武,因問帝日,因何不見“大小眼將軍”?帝默然。繼而太后問左右,有人日,岳飛死獄矣,並評述其事之顛末曲折。太后怒帝,聲言有此良將不能用,決出家為尼,帝跪謝遂止。然太后終身在宮中著道服,蓋深惡高宗不能用良將,自毀長城,而使北定中原之大業終成泡影。
P27-29

序言

靖康二年,金人侵宋,徽欽二帝被虜,史稱“靖康之難”。欽宗之弟康王趙構立,廟謚高宗,由汴京(今河南開封)遷南京(今河南商丘)。金兵人侵更積極,高宗懼戰避敵,南走臨安(今浙江杭州),偏安江左。南宋自建炎開始,到元兵陷廣東厓山,陸秀夫負衛王投海溺死時止,歷時凡一百五十一年(1127~1278)。
南宋在此悠悠歲月中,其間經過八九君,名賢輩出,良將勁旅以及悲歌慷慨圖謀復國之豪傑志士,多得不可勝數。到後來蒙古兵先滅金人長驅南下,席捲華夏,改國號為元。南宋卒未能北定中原,驅逐胡虜,以今視昔,誠不能不探討其人事之得失,而徒諉諸於天命也。
本來復國大業,非常艱巨,誠非極少數人士憑一時之激動所能達成中興理想的。倘能發揮高度智謀,樹立善良風氣,上下一心,以精誠產生力量,未嘗不可挽回劫運,延續國脈。少康中興,勾踐復國,俱可作為借鏡。但南宋自紹興以後,粉飾太平,一隅自安,從廊廟以至山林,文恬武嬉,酒食歌舞,與少康之提一旅而中興、越王之臥薪嘗膽而復國相去曷啻天淵。
筆者去夏遊港,在坊間瀏覽有關南宋之書籍,如《南渡錄》、《臨安聞見錄》、《宋史紀事本末》、《鹹淳臨安志》、《宋裨類鈔》、《三朝北盟會編》、《朝野雜紀》等書以及《南宋正史》,就建炎以來、廟堂軼聞與民間瑣事,凡足可資殷鑑者,分別錄之。歸後商得《自立晚報》,題日《說南宋》,使今日的孤臣孽子,了解南宋未能復國馴致遭到滅亡的原因是:猜忌、自私、苟安、畏戰、宴安鴆毒,因循偷安。古人云:“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得失。”我們侷促一方,一定要刻苦努力,流血流汗,精誠團結,萬眾一心,方能產生力量,自助天助,必能達成“反攻復國”的偉大使命。倘不劍及履及,一味因循,不獨中興無望,偏安局面,亦不易確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